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安全問題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分析緒論
【第二章】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 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耕地資源安全是指為保障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足量、經濟地獲取食物,保障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促進生態系統達到和諧、平衡的耕地資源狀態和能力,其實質是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耕地資源存量(包括數量和質量)和耕地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實現耕地資源的持續有效供給,以滿足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等對耕地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1耕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公共資源,是屬于大自然的,是全人類的所有成員共享的資源,不屬于任何一個個人或組織。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耕地資源安全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是由于耕地資源利用存在負外部性,即耕地資源利用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不能用市場手段來衡量的價值損失,而造成這種損失的根本原因是耕地資源安全的產權沒有被明確界定。
因此,研究耕地資源具有很強的公共性。雖然耕地資源是作為一個整體,但是不同區域的耕地狀況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一是耕地本身存在差異,不論是土壤狀況還是分布情況都有差別;二是在管理上,不同地區的耕地管理政策不同,管理的方式和標準也會造成耕地資源上的差別。
清水江流域的耕地資源是當地人生產和生活的基礎,生產方式是人們將自然資源改造為生產性資源的一種方法,其要素一般由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所構成。3耕作方式的改變勢必會對耕地資源造成影響。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耕地資源等,是改造的對象。勞動力指的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生產資料的產生是勞動力利用生產資料生產的過程。而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資本是已經轉化為資本的生產資料,這種生產資料本身不是資本,就象金和銀本身不是貨幣一樣”.
改變的生產方式中任何一種要素改變都會影響其他的因素。清水江流域地區地貌以山地、高原、丘陵為主,而很多的少數民族又長期居住在山上,日照時間不夠充沛,生產條件遠不如平原地區,在這種自然條件下只能種植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作物。但傳統的耕作方式對勞動力要求較高,在人口大量流動的現在,勞動力不能得到保障,耕作方式順應發生變遷,耕作方式的變遷勢必會對當地的耕地資源產生影響。
4.1 農業面源污染加劇
4.1.1 耕作方式的改變與農業面源污染的相關性
農業生態環境是十分脆弱的,并且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被破壞將很難恢復。當地的人民的耕作方式是否順應了生態環境,是否合理利用了耕地資源,都直接關系到農業面源污染的程度。耕作方式的變遷與農業面源污染之間的關系可以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來說明。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人口的流動性較差,農村的勞動資源較為豐富,這個時期的耕作方式以農耕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這一時期的污染較少,環境的自凈功能可以消化此時的農業污染;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流動越來越快,人們不再依附于家中的土地,而是外出打工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這一時期,勞動力的缺失,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引進外來技術代替勞動力,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加劇。
人口的流動緩解了緊張的人地矛盾,勞動力轉移引起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將給農業面源環境帶來更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將超過人口減少帶來的環境效應。1傳統的耕作方式順應了自然環境的演變的規律,強調生態系統的協調性、可持續發展性,當地居民根據自身的地理條件,逐漸摸索而得,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而是人類的耕作適應了自然的發展,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傳統的耕作方式集合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使得人的生產實踐對各種生態要素(包括非生物環境要素和生物環境要素)的優化組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保持和修復功能,2例如清水江流域的“稻魚鴨”生態系統巧妙的將廢棄物轉換成為肥料,還通過動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了除草和防蟲害的效果,可以說這種生態系統,充分的利用了生態環境的自身規律,減少對周圍的水質和土壤環境的危害,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建設是有利的。但是這種耕作方式下,農作物的產量與勞動力的投入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人口快速流動,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就迫使著耕作方式發生變遷。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迅速提升,違背了生態體系的發展規律,破壞了環境,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
4.1.2 農業面源污染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
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動問題導致耕作方式的改變,使原先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稻魚鴨”逐漸減少,傳統耕作方式發生變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遭到破壞。
農業污染加劇。
(1)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是農藥的藏身之處,使用的農藥中僅有20%左右留在了農作物中,剩下的全部滲透到了土壤之中,這些農藥的殘留期不等,短的有幾天,不在土壤中做過多的停留,但殘留期長的甚至可以達到 20 年之久。這種殘留在土壤里的農藥破壞了微生物的生存壞境,同時還會累積重金屬嚴重影響耕地質量。另外,在近十年的化肥使用量來看,2010 年的使用量為 76101噸,為十年以來增長最多的一年,增長率達到了空前的 14.1%,之后雖然在使用量上加以控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總量仍然較大,并且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增加。清水江流域的化肥施用量達到 4002kg / hm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制定的2252kg / hm的標準。水稻是化肥和農藥的主要使用對象,而在給農作物施肥之后,經過雨水的沖刷和土壤的侵蝕,會導致化肥中的氮、磷元素的流失,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周遭的生態環境。同時,化肥的不當施用會顯著改變耕作土壤理化性狀,導致重金屬污染、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結。
嚴重影響耕地的質量。從化肥的施用總量上來看,化肥的總量從 2003 年的 55970 噸上升至 2013 年的 79255噸,增長了 42%,其中以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最大,各占總量的 38%和 14%,可以看出,化肥的配比是十分不合理的,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的比例差別較大,基本上是重氮磷、輕鉀肥,N、P 這兩種元素含量最高,也是影響水質和土壤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在人口流動帶來的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提高糧食的總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改變了當地的土壤結構,破壞了土壤了營養成分,對耕地資源產生嚴重影響。
(2)破壞了水的自凈功能。在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的同時,耕作方式的改變還打破了稻田的水自凈功能?!暗爵~鴨”生態系統里由于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改變了水體的酸堿性,降低了稻田的 PH 值,改善水質。另外,通過稻田中的多種動物的生長和活動,帶動了水體的流動,增加了含氧量,促進微生物的生長,他們在這種長期積淀中形成的泥炭層和腐質汁層中形成,這種微生物可以降解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還可以將其吸附,保證水體無害,由于稻田里的物種豐富,不僅可以種植多種糯稻,還可以養殖不同品種的魚鴨,使得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多樣。加速了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和循環,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長環境,降解了生物廢料,提高了水稻生長的環境質量。1.然而耕作方式的改變使原本形成的水網系統遭到破壞,水體的含氧量和微生物含量大大減少,水體的凈化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4.2 誘發水土流失現象
4.2.1 水資源、土地資源利用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耕作方式是對自然規律充分尊重的結果,當地居民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資源,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創造出適合的耕作方式,不僅可以維持農業生產,也最低限度的改造自然,實現土地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傳統耕作方式中的“稻魚鴨”生態系統,根據當地山地較多很難儲水的特點,促使當地人修建水渠用于儲水,通過對稻田的構建,加固了田埂,甚至對清水江流域整個地區水資源的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侗族社區的整個水域、沼澤和濕地完全實施人工連網,所有的田、塘、澤、堰都有引水渠道與天然河湖相通。在分水口,都有分水閘實施高效控制,使得穿過侗族社區的流水盡可能平緩,水位控制的效率可以精確到以厘米計。1這些人工修建的工程都是根據當地的地勢地形而建,沒有強行的改道和大規模的施工,盡量不去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
這些人工建設的農田,有了合理的管理,不論是遭到洪澇災害還是旱季都能夠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和水資源的儲蓄。同時,由于地理條件的制約,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當地人采用了集約土地的利用方式,針對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將水田耕作與旱地耕作相結合,找尋兩者的最佳利用方式,最大程度的節約了土地資源,使得土地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4.2.2 水土流失影響耕地資源安全
清水江流域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工業發展較為緩慢,以農業發展為主,耕地資源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清水江流域的耕地資源面臨著兩個最為棘手的問題。首先是部分耕地的閑置。由于西高東低的地勢,以及山地、高原的地貌,使得耕地資源本就稀缺。又由于近幾年森林資源的銳減,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可播種的耕地資源減少。清水江流域作為南方集體林區的重要區域,森林的覆蓋在解放時期達到了 50%以上,當地的林業發展獨具特色,是一種需要人類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人工育林”模式,不僅僅是依賴環境,人類也積極的參與。當地林業的發展還會促進農業的發展。清水江流域的傳統耕作方式就是稻魚鴨生態系統和旱地種植并行,但由于當地的地形限制,旱地耕作的產出量較低,于是利用林地種植旱地作物,提高糧食產量,形成“林糧間作”的耕作形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種植作物,同時已經成為林業發展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該模式將林業與農業發展巧妙的進行結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但由于人口的大量輸出,導致勞動力的缺失,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驅使一部分人通過大量的砍伐樹木來獲取利益,經過幾次災難性的砍伐,林區已經元氣大傷,失去植被的保護,地表在雨水中被沖刷,水土流失現象愈發嚴重,土壤退化現象嚴重,耕地質量下降。
4.3 耕地的產出率降低
4.3.1 人口、耕地、糧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耕地資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其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必將引起糧食生產的波動,從而影響到糧食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水平,1而糧食的產量又同時會影響人均糧食占有量,實現人均糧食占有量的總體平衡是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本質目標。1也是保持人口、耕地與糧食之間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由于存在著地區差異,單位面積用來種植農作物的面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復種指數有所不同;再加上氣候和耕作方式的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中糧食作物的面積也有差別;最后,在光、水、土壤環境的影響下,單位糧食種植面積中糧食的產量又會有差異。因此,一個區域的糧食產量是由耕地面積、復種指數、耕作方式和糧食的播種面積共同決定的。而人口的流動可以使人口-耕地-糧食的系統施加作用,產生動態變化。人口-耕地-糧食之間存在著如下圖的運行機制。
糧食安全是涉及到社會穩定,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貴州省工業化的步伐加快,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對于土地資源的占用,以及之前“退耕還林”的政策,使得清水江流域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 2010 年到 2011 年減少了500 公頃,已經嚴重影響到糧食安全?,F代的糧食安全由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組成,而糧食的數量安全是最基本的,如果糧食的數量得不到保證,那后三個方面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耕地的有效保護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課題。
4.3.2 糧食產量降低
清水江流域的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稻谷的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 60%以上,其稻谷的播種面積卻不太穩定,2006 年到 2007 年這一年,稻谷的播種面積減少的最多,一年的時間減少了 735 公頃,減少了 5.61%,自 2009 年以后,稻谷的播種面積基本上穩定,變化不大。從總體上來看,自 2003 年的 132.82 萬公頃至2013 年的 127.26 萬公頃,減少了 5.56 萬公頃,盡管在這十年的期間播種面積有上升的時期,但就總體而言是減少的,稻谷的播種面積的減少,直接就導致稻谷的產量減少。雖然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上升,但是水稻的種植面積卻在減少,清水江流域的糧食產量十分不穩定,糧食總量在 2003 年-2010 年穩定上升,但在 2010年至2011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從147.81萬噸減少到90.79萬噸,減少了38.6%,2011 年的耕地面積也從 147.81 千公頃下降到 90.79 千公頃,一年的時間耕地面積減少了 38.7%.可見,耕地數量與糧食產量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并且二者呈現出正相關性。進一步的我們可以看到,在 2011 年這一年中人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常住人口也從 3485200 人減少到 3460000 人,人口大量流出,人口的流出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缺失,導致耕作方式發生了變遷,從而影響了糧食總產量。
4.4 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的關聯性分析
影響耕地資源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條件、農業發展、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等。其中,人口是影響耕地資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近幾年人口的流動性較大,流動的人口給不同地區的耕地造成的壓力不同。人口不斷增加的地區,由于耕地的減少而形成日益緊張的人地關系,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較低,就會造成耕地的不斷開墾與過度使用。而對人口輸出地而言,勞動力的流失使部分耕地荒廢,無人種植的耕地只能閑置,形成耕地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對于糧食的需求增多。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給耕地帶來的壓力除了使人均占有量降低,還表現在對糧食的需求上,人口增多糧食的需求量自然增加,原有的耕地愈發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單產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迫使人們為了達到高產,而使用更多的農藥和化肥,大量化學產品的使用對土壤的造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人既作為生產者,對耕地直接作用,人口的流動對耕地的利用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人又作為消費者,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高,糧食的人均占有量又加劇了人地矛盾。
4.4.1 耕地經營規模的改變
從理論上來說,人口的流動對耕地的利用是有利的,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發達地區的轉移,轉讓空出的土地,可以讓耕地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流轉的耕地利于進行大規模的經營。但是現實情況并非如此,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不伴隨著耕地的轉讓,城鄉戶籍分割制度讓農村戶口的農民保留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并沒有放棄家鄉的土地,回家種地成為流動人口的最后退路?,F有的農用地轉移制度主要通過農戶私下協商的方式進行,沒有規范的操作程序,同時也缺乏相關法律保障,這種落后的土地流轉方式無法抗衡市場因素的負面作用,使得耕地的規模經營在現實層面上無法成形。1流轉出去的土地給農戶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同樣還帶來了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發展規模農業打破了傳統耕作方式的循環系統,而為了取得更高的利益,除了對當地的水田進行改造,使水資源得不到高效利用,此外,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破壞了土壤的成分,耕地質量下降,造成農業面源污染,耕地安全問題加劇。另外,人口流動性較大的地區通常其耕地資源也相對缺乏,一是由于日益增長的人口與緊缺的耕地資源的矛盾,迫使剩余勞動力的流出;二是由于耕地資源的稀缺,糧食無法大面積的種植,農民的經濟效益得不到提高,此時只有尋找其他的途徑,例如去相對發達的地區打工來維持生計。
4.4.2 耕地投入水平的改變
農民對耕地的投入包括了物質上的投資和勞動的投入。當勞動力流出,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時,會將資金投入到耕地的利用上,以此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產量。從理論上來說,外出農戶的農業生產中存在著資金對勞動的替代作用,在資金緊缺的地方,外出就業的現金收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更為顯著。2但是,已經在外打工的青年,雖然不愿意放棄土地,但是也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在耕地利用和種植糧食上面,2013 年農村的從業人員有 243.04 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有 130.5 萬人比 2012 年減少了 1.63 萬人,占從業總人口的比重也從54.43%下降為 53.69%,可見,農村的從業人員在減少,并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也在降低。由于擁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們對土地的產出率的要求并不高。
在機會成本的驅動下, 有些農民甚至會減少對土地的資金投入,進行粗放式的經營。而在清水江的部分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留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外出打工成為趨勢,造成農村的勞動力長期缺失,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逐漸縮小,最終耕種的重擔落在了留守的老人和兒童身上,但是他們沒有充足的耕作能力,土地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就會出現土地閑置的情況。當然,人口的流出對耕地的投入并非全是負面的影響。流動的人口中,年輕人占大多數,外出打工的精力使他們的眼界開闊,學習到更多更先進的知識,更樂于接受新鮮的事務,這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現代的農業技術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而這些機械化的種植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勞動力,不僅減少勞動的時間也節省了勞動力的投入。而外出打工的收入增加也為購買現代化的農業機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