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金融,即狹義上的勞動與資本,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生產要素。在傳統的理論分析中,二者通常被假定為相互獨立。但是,在現實世界里,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人口總量制約金融發展規模,人口結構影響金融產品的結構,人口空間分布影響金融發展的集中度。借此分析,前不久我國正式頒布的"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除了有調控人口的效應之外,還會對金融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為了理順這個影響機制,我們將從儲蓄、投資、消費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在短期內,居民儲蓄率將加速下降。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在中青年時期,人的勞動能力最強,收入水平和儲蓄水平最高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則屬于純消費群體、被撫養群體,其儲蓄水平很低,未成年人甚至為 0.
在放開"二胎"后的十幾年里,未成年人或純消費群體的占比將會增加,全社會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等消費支出也會隨之增加,這顯然會對居民儲蓄率帶來負向影響。目前,中國老齡化社會特征明顯,居民儲蓄率已經進入下降通道。"二胎"放開,將在短期內加速居民儲蓄率下降和儲蓄消費比例的走低。而在長期內,隨著新生代的成年和老齡人口的占比下降,儲蓄率下降趨勢將會減緩,甚至回升。因此,放開"二胎"對儲蓄率的影響近似于一種先抑后揚的"U 型"曲線的效果。
其次,上述"U 型"作用效果,同樣適用于對金融資產價格的總體影響。一方面,撫養比增大、儲蓄率降低會直接導致投資率降低,這里的投資既包括實體資產投資,也包括金融資產投資。更進一步,人們持有金融資產的需求降低,金融資產價格受到負向沖擊。另一方面,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金融資產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中青年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風險偏好者居多,對金融資產的需求最大。因此,隨著中青年人口占比的相對縮小,會對金融資產價格帶來一定的負向影響。而在長期內,隨著中青年人口占比的加大,將提升對金融資產的需求,促進金融資產價格的回升。由此可見,放開"二胎"對金融資產價格的總體影響,也將呈現出"U 型"軌跡。與此同時,不動產、黃金等實物投資品也將與金融資產"同病相憐".
需要提出的是,契約型金融資產將得益于"二胎"放開。前文提到,放開"二胎"會導致社會風險偏好程度降低。于是,人們會調整金融資產結構,減少盈利型資產,增加保守型資產。因此,保險、基金等契約型金融產品受到的青睞將會增加,尤其是母嬰保險、幼兒保險、成長基金、教育基金等產品。站在其"對立面"的股票、期貨等風險型投資品,可能會受到負向沖擊。
第三,消費金融也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與儲蓄率和投資率降低相對的是,居民消費率將會出現增長。2015 年夏天,中國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推廣至全國,消費金融發展如沐春風、方興未艾。放開"二胎"更是錦上添花,有助于母嬰和幼兒相關行業的消費金融更快發展。初步推算,按每年新增 300 萬人口、每人帶動消費額 2 萬元計算,每年新增消費約為600 億元 ;如果算上幼兒成長中所需的醫療、教育、娛樂、基礎設施等消費,未來 10 年內的平均新增消費額可能在 2000 億元左右。目前,排除汽車和不動產之后,國內消費信貸占消費總額比例約為 2%,與美國等發達國家20% 以上占比的差距明顯,但是,我們的增長勢頭很快。保守估計,按未來 10 年 5% 的平均信貸占比推算,放開"二胎"將直接帶來 100 億元左右的年均新增消費信貸空間。
誠然,放開"二胎"會從多個方面影響我國的金融發展。但是,歸根到底,影響力度的大小還是要看基本的政策效果--每年新增人口數量。
因此,欲知后事如何,不妨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