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以來,我國人口自然變動一直隨生育政策調整而變化。 實施計劃生育 30 多年,在帶來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時,忽略了世代更替,也過快地改變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 人口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生存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正確處理人口問題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必要前提,而準確把握生育政策和人口問題之間的矛盾則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條件。 每個階段生育政策的變化都影響了我國的人口自然變動,改變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推動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一、生育政策調整與人口變動數據分析
(一)建國初期的人口自然變動
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是鼓勵生育政策。 1950年,我國衛生部門與軍事委員會衛生部門共同頒布了《機關部隊干部婦女打胎限制的辦法》。 規定了準許施行打胎的 6 種情況,在規定的 6 種情況以外的任何私人墮胎都是違法的。 1952 年,衛生部門發布了《婚前健康檢查試行辦法》與《限制節育及人工流產暫行辦法》,規定了墮胎行為的 3 項要求和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 3 個條件。 1953 年,衛生部還向國家海關發布了禁止避孕藥和用具進口的通告。
鼓勵生育的政策和措施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傳統的生產愿望,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狀況,顯著下降的死亡率和高出生率,使我國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期。 在 1949-1953 年期間,我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 36%-37%的高水平, 死亡率從建國前的 25%下降到 1953 年的 14%,人口自然增長率在 1953 年已達到 23%, 總和生育率則高達6.05 人,人口總數也保持著每年有 1000 萬人以上的增長速度。 (見表 1)?!?】
(二)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波動階段
從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開始,政府高層領導人認識到了節育的必要性,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并未有效地施行人口計劃生育政策。 直到 70 年代,我國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才開始形成并不斷完善。
1954 年的全國總人口已突破的 6 億大關,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 24.78%. 1956 年,我國人口在出生率與自然增長率方面都產生了十分明顯的回落現象, 出生率在兩年內由原先的 37.97%急速下降至31.90%; 自然增長率在兩年內由原先的 24.78%也降低到了 20.50%. 大躍進與農民公社化運動期間由于食品供應的短缺,1958 年至 1961 年的死亡率一路攀升, 出生率快速下降。 1958 年的死亡率為11.98%,到 1960 年已升至 25.43%,超過了當年的出生率 20.86%,造成該年人口增長出現建國以來首次負增長態勢(見表 2)?!?】
1962 年開始,出生率迅速增長,1963 年達到歷史最高值 43.60%, 死亡率持續下降,1970 年低于8%。 年底,我國頒布的《關于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文件中確切表示,在城市與人口數量較多的農村地區展開節制生育工作,將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讓生育問題由原先的自由式轉化為能夠掌握的計劃式,這是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 1963 年, 我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超過40.00%,高達 43.60%,自然增長率升至 33.50%,總和生育率為 7.50. 直到 1966 年,我國陸續建立了計劃生育專職部門,人口出生率降至 35.21%,自然增長率為 26.34%,總和生育率為 6.26(見表 3)?!?】
(三)人口自然增長率和總和生育率開始快速下降階段
60 年代末全國總人口突破 8 億大關。 嚴峻的人口形勢促使計劃生育工作恢復。 1971 年,國務院批轉的文件《關于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中指出:要城鄉群眾自覺實行晚婚和計劃生育行為,人口增長率要逐年降低。 在這一計劃生育工作的新時期,國內逐漸形成了“晚、稀、少”的全新節制生育政策。
“晚、稀、少”節制生育工作全面展開,國內計劃生育工作獲取了明顯的佳績。 1971-1978 年間,人口出生率從 30.74%下降為 18.34%,自然增長率從23.40%下降為 12.05%,總和生育率從 5.44 下降為2.72(見表 4)?!?】
我國頒發的《全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紀要》文件中把節制生育工作確認為我國的基本國策與長期奮戰目標。 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使 1979-1984 年間,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對平穩,年均在 12%以下,總和生育率平均在 2.6 左右,低于 70 年代的平均總和生育率水平(見表 5)?!?】
(四)出現低于更替水平的人口發展階段
在 1985-1991 年間, 各地從中央 7 號文件出發,以“立足實際、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為原則,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逐步出臺了適宜本地區發展的計劃生育條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逐漸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
計劃生育的深入開展,使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控制在 15%以下, 總和生育率也一直控制在2.4 左右。 到 1991 年,人口出生率已降至 19.68%,自然增長率降至 12.98%,1990 年到 1991 年, 總和生育率油 2.31 降低至 1.65,是從高于 2.1 人口更替水平向低水平發展的轉折時期(見表 6)?!?】
1995 年,國務院批轉的《中國計劃生育工作綱要(1995-2000)》中指出: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必須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將計劃生育歸入法制內容。國內婦女總體生育比維持在更替標準之下,到 1999年,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低于 10%,為 8.18%,并且還有穩步下降的趨勢(見表 7)。
(五)自然增長率持續走低,總和生育率小幅回升階段
進入 21 世紀,我國進入了適當放寬的生育政策階段,已經從過去單純注重人口數量狀況中擺脫出來,更強調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21 世紀,先后有多個地區修改和完善了計劃生育政策,允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生育二胎,常見的情形有夫妻均為獨生子女、夫妻一方為少數民族、第一胎為殘疾兒、夫妻留學歸國等等。 在 2000-2009 年間, 我國人口出生率一直穩定在平均 12%左右,自然增長率降至 4.87%,總和生育率從 2000 年的 1.22緩慢升至 2009 年的 1.52(見表 8)。
(六)人口發展進入超低生育水平階段
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從上世紀中期以來一直低于 1.5,再沒有到過 1.8,屬于超低生育水平。 在《中國 2010 年人口普查資料》中顯示 2010 年總和生育率僅為 1.18110(見表 9)。 根據 2010 年的《世界人口數據表》 顯示,2010 年世界總和生育率平均水平為2.5, 我國的總和生育率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中發達國家為 1.7,欠發達國家為 2.7,最不發達國家為 4.5,我國總和生育率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顯示,我國 2012年的人口出生率為 12.10%,自然增長率為 4.95%,總人口為 135404 萬人?!?】
二、計劃生育政策與人口變動趨勢分析
將我國建國以來的每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作折線圖(圖 1),可以清晰的看到,除了特殊時期,我國的人口自然變動隨生育政策的調整發展著變化。 從 70 年代計劃生育政策開始逐步嚴格實施開始,由于沒有其他外在因素影響,死亡率的變動區間在 6.24%-7.34%之間, 變動范圍在±0.55%,幾乎沒有變化。 所以,人口自然增長率隨人口出生率波動而波動,說明我國通過生育政策調整人口自然結構的思路是正確的。 但是,由于人口發展與人口出生之間的滯后性反應,要求我們的人口政策不僅要具有調節人口發展的作用,更要具有極強的前瞻性,要適時科學地把握生育政策調整力度,否則,人口問題將會接踵而來。為了我國人口發展的可持續性,我們有必要反思我國的人口發展。 將建國以來的每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同期的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圖 2)對比(純粹從生育和出生角度,總和生育率與人口出生率之間有著一致性)。 從兩幅圖中可以看到,當我國人口出生率低于 20%時,總和生育率差不多開始低于人口更替水平。 即建國 42年左右,也就是 1990-1991 年,我國人口發展低于了更替水平。 從人口更替角度出發,1990 年至 2012年的 20 多年時間,低更替水平的人口發展狀況,已經使我們國家減少了一代人。 在我們重新審視與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需要重點考慮人口發展滯后性對我國人口發展政策的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表明隨著我國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國必需對人口發展、生育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而如何調整、調整幅度怎么把握則是未來人口發展可持續的重點。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之后,“單獨二胎”政策表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不再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需要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的前提下,適時科學地調整生育政策,使其與社會發展現實緊密結合,避免二者之間的分離和脫節。
但是,“單獨二胎”政策對解決我國人口自然結構問題似乎是杯水車薪的。 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字, 目前全國符合條件生育二胎的單獨家庭有1100 萬對,但截至 2014 年 5 月 31 日 ,全國提出再生育申請的單獨夫婦僅僅有 27.16 萬對, 比例僅僅為 2.5%左右。 而衛計委原先預計從現在到第五年,實際單獨二胎家庭,應該每年有 200 萬左右的孩子產生, 現在實際登記申請生育的只有預計的 1/10.
如果按照這樣的態勢,“單獨二胎”政策對人口結構調整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三、盡快出臺和實施“鼓勵二胎”政策
目前,已婚人口的意愿生育率和實際生育率都在下降,多年的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育齡婦女逐步建立起科學、文明、進步和少生、優生、優育的婚育觀念。
現實生活中,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夫婦,往往會更加注重孩子質量的提高,而選擇放棄二孩生育的數量指標。 中國的人口進入生育成本約束的階段,孩子從孕育到成人需要父母投入很高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生育成本過高導致了許多家庭不愿意再生育較多的孩子。
從目前 12.13%左右的出生率和 1.38 左右的總和生育率(2003-2012 均值)來看,由于當前大眾的低生育意愿和普遍考慮的高生育成本問題,如果我們將總和生育率 2.1 作為我國未來人口發展目標,假設允許育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再生育一個孩子,可能即使再有 20 年時間,僅僅依靠“單獨二胎”政策,也很難將出生率從 12.13%提高到 20%, 恢復人口更替水平。
因此,必須把從“單獨二胎”到“放開二胎”再到“鼓勵二胎”的時間要盡量縮短,讓那些有生育孩子意愿,并有能力生育和培養孩子的夫婦有機會生育孩子,這對中國完成年輕人口資源戰略儲備,彌補人口虧損,保證人口安全意義重大。如果在“單獨二孩”政策基礎上盡早啟動新一輪生育政策調整,促進當前和今后幾年新增嬰兒數量的增長,使得在 20 年后增加勞動年齡人口的供給,就有可能減輕 2030 年后中國養老負擔劇增和勞動力資源快速萎縮的壓力。
所以,不僅要“放開二胎”,還應鼓勵生育二胎,對于目前的高生育成本,國家應該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家庭養育成本部分外部化、社會化,比如延長產假、增加生育津貼和發放第二個孩子的撫養補貼等等。 由于生育政策的影響都有一個過程,國家需要出臺更良性的刺激和鼓勵政策,甚至給二胎孩子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鼓勵更多的年輕家庭生育兩個孩子,只有這樣,我國人口結構發展才可以持續、健康。
參考文獻:
[1]Cuntong Wa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1970-2010 [J]. Con-traception,2011,Vol.85(6):563-569.
[2]Nicholas Eberstadt. China's Family Planning Goes Awry[J].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009,172(10):24-26.
[3]馮立天.中國人口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人口研究, 2000(4):23-34.
[4]姚新武,尹華.中國常用人口數據集[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4.
[5]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DB/OL].
[6]石齊平.國無遠慮,必有遠憂---中國人口政策需要第三個“維度”[J].中外管理,20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