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能動的因素,其構成結構和規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作為“三大人口現象”之一的流動人口,為流入地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改變了投資和消費結構。 同時,還促進了各地文化、風俗的交融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廣泛復雜性也帶來城市惡性膨脹、環境污染、公共設施供給緊張,社會犯罪和勞動就業等一系列消極的后果,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因此,全面了解流動人口狀況,進一步研究流動人口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
流動人口研究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在研究上主要有三個方面:(1) 從數據分析流動人口的特征;(2)流動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3)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其中,郭志儀、劉紅亮等(2013)通過對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系統地分析了甘肅省的人口結構特征;馬紅旗、陳仲常等(2012)也在六次普查數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分析了我國省際流動人口的特征;而馬金龍、李莉(2006)通過灰色關聯度的方法對寧夏固原市流動人口與經濟作實證分析,得出流動人口對區域經濟有著巨大的貢獻;蒲婷婷、王家勛、王生林(2009)通過建立各年段的指標,分析得出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對經濟產生更大的積極效果。 在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上的研究相對較少,周皓(2012)通過對理論的整理和相關指標的建立來測量社會融合度。本文以甘肅省為例,利用甘肅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和 2012 年甘肅省流動人口動態監測監測數據,對甘肅省省內流動人口和省際流入人口進行了一個系統的研究,在分析流動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同時,也關注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問題,旨在為甘肅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建議。
一、甘肅省流動人口概況及特征分析
80 年代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加上對戶籍的嚴格管理,甘肅省流動人口規模非常小,大多數人口只是停留在居住地勞作。 而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年代,各地農村人口城市準入政策放寬,人口流動呈現出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甘肅省省內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 在進入 21 世紀以來,人口流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速增長階段,不僅是農村人口進一步流入到城市,同時還有大量的人口跨省流入甘肅省內。 據甘肅省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數量達到了 155.69 萬人次,而到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這一數據更是達到了 311.27萬人次,相較于 2000 年翻了一番。 多年來流動人口對甘肅省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時,流動人口的進入也對流入地的勞動就業、社會治安、交通運輸、 城市管理和計劃生育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流動人口給甘肅帶來效果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仍然有待商榷。
1.流動人口的空間分布分析
(1)省內流動人口分析. 甘肅省 2010 年流動人口的省內流動人數達到了 267.99 萬人次,占總流動人口的 86.09%. 省內流動主要是以農村流入城鎮為主,根據“六普”顯示,甘肅省農村流向城鎮的比例達到 83.83%, 其中蘭州市和嘉峪關市占比例最高,都達到了 95%以上,占比最低的分別是隴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 分別為 66.76%、71.12%和 78.64%(見圖 1)。 主要原因是甘肅省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而影響人口流入城鎮的動向。
(2)省際流入人口分析. 2010 年甘肅省省際流入人口只有 43.18 萬, 占總流動人口比例 13.91%.其中,河南、四川、青海和陜西流入人口數量最多,四省比例都達到了 10%以上。 而占比最少的三個省是上海、廣西、和海南,分別為 0.37%、0.45%、和 0.21%(見表 1)。 主要原因是地域上的距離,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地域的距離迫使流動人口必須考慮流動成本,遠距離的流動成本比較大,往往會放棄遷移而進入臨近區域。 而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夠使流動人口獲得更多的機會,他們往往更愿意停留或流入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
2.流動人口個人特征分析
(1)流動人口的年齡分布狀況分析. 甘肅省流動人口在各個年齡段的流動比例不均勻。其中 0-14 歲之 間流動 人 口 占 13.70%,15-59 歲占 80.22%,60 歲以上占 6.08%. 這一狀況客觀地反映出甘肅省當前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現象。 同時,從性別結構看,男女比例也不平衡,甘肅省的流動人口中男性占比例為 53.10%大于女性的 46.90%.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男性在家庭中承擔著更大的責任,需要遷移外出工作。 雖然,女性也有外出工作,或者一些女性外嫁,但大多數女性相對以留守家庭為主。(2)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總體而言,甘肅省接近 80%的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在初中以上的水平,其中研究生占 0.35%,本科占 8.17%,大 專 占 10.60% , 高 中 及 中 專 占 25.50% , 初 中34.20%,而其他的部分,小學占 17.73%,未上學的占3.28%(見表 2)。 總體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流動的可能性越大。 其中初中和高中及中專的流動人口主要是在甘肅省省內的流動,省內中學招生主要來自于當地和周邊地區。與初高中的流動人口相比,大專以上學校由于面向全國招生,所以流動區域更為廣泛,不僅包括省內的流動,也包括省際人口向甘肅省的流入。 此外,初中以下的人口流動主要是青年組成,多數人從事的是當地居民不愿意從事的臟、苦、累的工作。
3.流動人口經濟社會特征分析
(1)流動人口流動原因分析. 在甘肅省流動人口 流 動 原 因 中 , 務 工 經 商 所 占 比 例 最 高 達 到33.67% , 其次是學習培訓和隨遷家屬 , 分別是16.67%和 16.40%. 三者加總的比例達到了 66.73%,占了絕大部分。 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工作機會是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力量。 如,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不僅吸引著甘肅各地區人口的流入,還吸引了周邊甚至更遠的省際人口流入。
甘肅作為西北的交通樞紐,在西北這片土地上所處地理位置的優勢,也吸引著農村和周邊省市的姑娘嫁入城鎮。 同時,甘肅唯一“985 工程”的蘭州大學、中科院等同樣也吸引著大量的人才的涌入,前來學習培訓?!?】
(2)流動人口職業特征分析. 甘肅省流動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中。 其中商業服務業人員所占比重最多,為 40.11%,主要是由于甘肅各地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第三產業就業需求不斷擴大,加快了人口流動。 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相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也分別達到了 27.58%和 13.06%. 甘肅省作為西北的交通樞紐,擔負著新疆等地資源外運東部的責任,交通運輸業也相對比較發達,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性人才,在這方面甘肅省各地區也加大了技術人才引進,推動了人口的流動。 例如“蘭新高鐵”的建設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不僅需要省內人口流入線路周邊,還需要發達地區技術性人才的引入。
二、甘肅省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影響實證分析
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促使人口的流動,特別是國家推行西部大開發以來,甘肅省的人口流動變的更加活躍。 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利弊目前還很難權衡,為了考察流動人口與甘肅省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們首先選取了甘肅省各地區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和當年的 GDP 水平來作一個灰色關聯度分析?!?】
因此,從表 5 中計算得出如下關聯度系數:(γ1,γ2,γ3) =(0.88,0.76,0.87) 這 里 分 別 表 示 X1(t),X2(t),X3(t)對 X0(t)的關聯度。通常情況下當 β=0.5,要素關聯度 γ 大于 0.60 時, 說明具有較高的關聯度。
而省內流動人口、省際流入人口和總流動人口對人均 GDP 都達到了 0.75 以上。 相比較而言,省內流動人口對 GDP 關聯度比省際流入人口對 GDP 的關聯度要高。 總得來說,流動人口對于甘肅省的經濟發展具有較高的關聯度。
通過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用來分析流動人口對當地經濟的影響的效果大小。 由于 2010年甘肅省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無法查找,所以,選取了甘肅省 2012 年動態監測數據整理得到的流動有效勞動投入和當年的 GDP、固定資產投入總額等要素來分析。
對生產函數 Yt=Atf(Kt,Lt)進行關于 t 的微分并且除以 Yt,通過整理得到有效勞動模型:【4】
其中,ΔAt/At為技術的貢獻份額,ΔKt/Kt為資本的貢獻份額,ΔLt/Lt為勞動的貢獻份額。 為了說明流動人口對經濟的影響, 這里把 ΔLt/Lt作為外來流動人口勞動的貢獻份額。然后分別除以 ΔYt/Yt所得值,代表著各個要素的貢獻率。通過對甘肅省各地區的固定資產投入總額(TFA)和流動有效勞動投入量(FEL)(有效勞動投入量=勞動就業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對 GDP 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模型:【5】
其中 R2為 0.95,調整后的 R2為 0.94,說明模型的擬合度很高。 而流動有效勞動投入量每增加 1%,GDP 將會增加 0.04%. 流動人口給當地經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三、流動人口對甘肅省社會影響分析
近年來隨著甘肅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和投資需求的推動,對人口流動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呈現出明顯上升的態勢。 流動人口給甘肅省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但同時,現有戶籍制度以及相關的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將流動人口排斥在城市體系之外。 因此,流動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之中,難以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 為響應國家實現和諧社會的號召,解決社會融入問題,不僅有利于解決甘肅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緩解農村人口壓力,同時對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也能夠吸引省際外來的流動人口,推動甘肅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甘肅省計生委在 2012 年 3995 份問卷調查得出的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來分析甘肅省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狀況。 其中,選取流動人口社會融入中的兩個指標來分析,分別是社會感受和社會幸福感。
1.流動人口社會感受分析. 流動人口的社會感受是表達流動人口對流入城市的一種認可。 通過甘肅省計生委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喜歡流入地的人數比例達到了 96.50%,并且愿意成為其中的一員的人數比例也達到了 93.80%. 這一比例充分說明,流動人口對甘肅省城市的認同感比較強,能夠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
2.流動人口社會幸福感分析. 社會幸福感是流動人口對于自身所處環境滿意度的度量。 通過調查各個年齡段的流動人口,發現 0-40 歲人口的年齡段中96.90%的流動人口對自己身處的社會狀況是感到幸福的,50-59 歲之間的人群只有3.10%感到幸福。而甘肅省的流動人口當中大部分是來自年輕的群體,老年流動人口比例比較小。 由此可知,絕大部分流動人口能在甘肅省感受到城市社會的幸福。
從社會融合的兩個指標可以看出, 甘肅省的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感相對來說是比較強的。 流動人口自身能夠感受到流入地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并對甘肅省內各地區產生了認同。 這不僅有利于促進流動人口與當地人口和諧相融,促進社會的發展。 同時,在這樣融合的社會發展下,有利于更大的發揮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貢獻,促進甘肅省的經濟發展。
四、對策建議
流動人口是一把雙刃劍,給甘肅省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流動人口對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有著極大的關聯性。 甘肅省內人口流動不僅能夠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同時,省際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帶來流出地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帶來了甘肅省急需的資金與技術。 所以,為了實現甘肅省的發展,必須對流動人口問題的關注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但是,流動人口的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計劃生育問題、安全犯罪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勞動力市場問題、環境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 針對流動人口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利弊問題,甘肅省對流動人口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引導合理流動. 首先,流動人口作為三大人口現象之一,在流動規模和流動的地域上都非常復雜,使得流動人口的管理上變得非常困難。 他們并不是永久性遷移,大多數下只是為了工作、學習、旅游和探親等臨時的變動地理空間。 這些人口的流動性非常強,區域變動范圍非常廣,難以把握,因此很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甘肅省各地區應該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做好流動人口的調查工作,充分了解流動人口的個人動向,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鼓勵流動人口向一些聚居區和穩定的區域居住。
同時,甘肅省處在西北生態脆弱地帶,環境的人口承載力有限,流動人口的大量無序的涌入生態脆弱區域,很容易對甘肅省流入地的生態環境產生破壞。 這不僅影響流動人口帶來的經濟社會效應,也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 所以,政府應該全面把握流動人口的動向,引導流動人口向高生態承載力的地區流動,避免大量流動人口涌入生態脆弱地帶,真正做到經濟社會效應與生態效應的和諧統一。
2.推進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機制. 戶籍制度作為我國獨特的人口管理制度,已經對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擁有一個地方的戶口代表著社會地位和生活的穩定。 放寬戶籍制度,使得流動人口的遷移變得容易,能夠很好地實現人口流入并成為當地戶籍制下的一員。 當前,甘肅省總體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各地區的房價、物價等因素的影響,使人口流動遷移的成本不斷增加。 同時,當地的工資水平也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收入得不到提高,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外來流動人口難以遷入,甚至大量的人口返鄉工作。
推進流動人口的市民化,應該把流動人口看作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給予當地戶籍人口一樣的待遇,建立統一的勞動就業機制,規范勞動力市場,切實給予流動人口公平就業。 同時,淡化戶口對于入學和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消除對異地戶口的歧視觀念。 在社會保障上,對于比較關注的子女教育、住房、勞動報酬、養老醫療保障等幾個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讓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真正的實現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這樣才能夠促使流動人口融入到當地社會,實現流動人口市民化。
3.加強流動人口技能培訓,提升人口素質. 從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來看,初高中水平的人口占了絕大多數,知識結構的重心偏低,對于甘肅省這樣一個急需快速發展的地區來講,將會是一個阻礙的因素。
充分利用好流動人口這一人力資源,加強對其技能的培訓,提升素質,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針對各行各業的特點,與流動人口的教育程度的不一樣,應該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因材施教。 對其進行集中的管理培訓,在立足于提升勞動力技能的前提下,開設一些家政服務、美容服務、汽車服務等特色的培訓項目,盡量滿足流動人口的學習需要,特別是對低教育水平人口的需要。 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人口素質的提升,例如對于傳統的道德和現代法律的培訓。 在培訓結束后,還應該給予流動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服務信息,職業介紹、職業指導,鼓勵多種模式的就業,拓寬就業渠道。
4.提升流動人口社會參與度,促進流動人口與當地人口的融合. 實證表明甘肅省流動人口對其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也使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長期存在。 實現流動人口與當地人口的融合,必須提升流動人口的社會參與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一方面,甘肅省各地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該從流動人口的角度上出發,做好對他們的各項服務工作。 特別是他們所關心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更是應該做到全方位的考慮。 引導當地居民認識到流動人口給他們帶來的益處,消除對其偏見,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另一方面,流動人口自身方面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素質,拓寬自己在社會中的人脈,積極參與當地的各種公益性和文化、娛樂活動,真正的把自己融入當地人群中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促進流入地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志儀,劉紅亮.甘肅省流動人口的結構特征-基于六普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1):63-72.
[2]郭志儀,鄭周勝.基于戶籍制度視角的農村勞動力返流現象分析[J].西北人口,2012(1):68-74.
[3]周皓,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及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12(5):27-37.
[4]甘肅省統計局.甘肅省人口統計年鑒(2010)[R].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