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 \\( 1922 -2008\\) ,男,中日友好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治內科疑難重病,療效卓著。在學術上強調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特別重視辨證論治,主張用整體觀和動變制化思想去分析觀察疾病發生、發展、傳變、合并、轉歸的規律,要求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出版專著 《用藥心得十講》《方劑心得十講》《從病例談辨證論治》等,發表論文 60 余篇。
著名中醫學家焦樹德教授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擅長各類疑難雜癥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F將我們早年跟隨焦老學習四型辨證法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整理如下。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焦老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了獨特的四型辨證法。其認為高血壓病病位在脾、肝、腎,與風、火、痰、氣、瘀有關,故治療上不能一味地重鎮潛陽,而應抓住病機,分清主次,標本緩急。靈活運用涼血瀉火、滋陰潛陽、養肝熄風、調肝健脾和化痰降濁之法,以求藥簡力宏,事半功倍。
1 肝陽上亢型
癥見頭脹頭痛,頭暈目眩,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有力。治擬涼血瀉火,平肝熄風。常用龍膽、決明子、苦丁茶、夏枯草、赤芍、牡丹皮、大黃、澤瀉、車前子等。若肝火旺,重用龍膽、決明子、澤瀉,加梔子、牛膝、珍珠母; 氣郁加香附、川楝子、郁金; 兼陰虛加白芍、生地黃、玄參。焦老認為,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剛勁,內寄相火,體陰用陽,易升易動; 又因“氣有余便是火”,且肝喜調達,非順不降; 陽亢火升,肝氣上逆,其氣不順,則氣升陽亢。此型為實證,與風、火、氣有關,病位在肝。風木剛勁宜柔順平之,治擬清降潛鎮。此型治療要點是清泄平肝,用清氣降氣以泄火,清肝平肝以熄風來體現。
2 陰虛肝旺型
癥見頭昏目花,頭重腳輕,失眠多夢,面部烘熱,五心煩熱,口干,舌紅苔薄白、薄黃或無苔,脈細數。治擬養陰潛陽,柔肝熄風。常用生地黃、白芍、玄參、石決明、天麻、鉤藤、牛膝、菊花、夏枯草。若尺脈沉弱,腰膝酸軟,去夏枯草、菊花,加制何首烏、女貞子; 頭重腳輕,兩足無根去玄參、菊花,加磁石、山萸肉、杜仲、澤瀉。焦老認為,肝為剛臟,非柔不克。腎陰不足,肝陽鴟張,無不由于水不涵木,使肝陽上亢。且肝臟體陰而用陽,其陰易虛,其陽易動,故應時時注意滋陰潛陽。此型為本虛標實,虛實挾雜,在本為肝腎陰虛,標為上亢之肝陽。此型治療要點是柔肝熄風,以滋陰清熱來體現,用生地黃、白芍、玄參、女貞子、菊花等滋陰清熱,用石決明、天麻、鉤藤、牛膝潛鎮肝陽。
3 腎精虧虛型
癥見頭昏目花,頭部空痛,腦轉耳鳴,腰腿酸軟,精神萎靡,不能耐勞,舌紅,脈沉細、兩尺弱。治擬滋腎填精,養肝熄風。常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蒺藜、牛膝。若偏腎陰虛加地骨皮、鱉甲; 偏腎陽虛加肉桂、淫羊藿、沉香粉。焦老認為,肝藏血屬木; 腎藏精屬水,肝腎同源,精血互生,滋腎水得以柔養肝體。鎮攝潛陽屬急則治標之法,欲降上亢之陽,當滋陰養血培其本,是保持血壓平穩的重要一環。此型治療要點是滋腎養肝以熄風,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補益肝腎、清瀉肝熱來體現。研究顯示,地黃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血壓的作用比較復雜,呈現雙向調節作用。
4 痰濁上犯型
癥見頭脹頭重,如裹如蒙,眩暈且痛,胸膈滿悶,嘔惡痰涎,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弦滑。治擬化痰降濁,調肝健脾。常用旋覆花、赭石、橘紅、竹茹、茯苓、澤瀉、瓜蔞、天麻、鉤藤。若便溏、脈濡去瓜蔞,加白術、草豆蔻、炒薏苡仁; 痰郁化火竹茹改竹瀝。焦老認為,肝主疏瀉,脾主運化,二者功能失調,導致痰濁壅盛,清陽不升,痰濁上犯,清竅被蒙。此型大多本虛標實,注意化痰降濁和調肝健脾相結合。此型治療要點是調肝降濁,以化痰降濁,平肝通脈來體現。方中旋覆花、赭石、橘紅、竹茹、瓜蔞化痰降濁; 茯苓、澤瀉健脾利濕,天麻、鉤藤平肝降濁。
臨床病例錯綜復雜,但不外乎這四類分型,或這四型兼而有之??傊?,治療中必須審證求因,標本兼顧,辨證論治,做到 “補不礙胃,攻不傷正,清不傷陽,辛勿傷陰”。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 歲。主訴: 間段性頭暈、頭痛 1年。經檢查血壓 90 ~114/160 ~168mmHg,診斷為高血壓病。長期服降壓藥治療,效果時好時差。就診時血壓 98/168mmHg,頭脹頭痛,頭重腳輕,眼花耳鳴,口苦便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苔白根處微黃,脈細數。診斷: 高血壓病 \\( 眩暈\\) ; 辨證: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法: 養陰滋腎,涼血瀉火,柔肝熄風。處方: 生地黃 15g,山萸肉 12g,玄參 10g,制何首烏 10g,澤瀉 10g,牡丹皮 12g,菊花 10g,牛膝 10g,天麻 12g,鉤藤 12g,決明子 15g,生大黃 5g \\( 后入\\) 。并酌情配合降壓西藥。服藥 3 劑,自覺癥狀減輕,口苦便秘好 轉,測 血 壓 79/138mmHg,去 大 黃 加 白 芍10 g、夏枯草 10 g,繼服 7 劑,以資鞏固。半年后隨訪,訴自二診后又繼續服中藥 10 余劑,降壓藥已基本停服,并且血壓一直穩定在正常范圍,未再升高。
按: 患者既有肝腎陰虛,又有肝旺陽亢,屬本虛標實。故治療上用生地黃、山萸肉、玄參養陰滋腎,用制何首烏以陽中求陰; 天麻、鉤藤、決明子柔肝熄風; 澤瀉、牡丹皮、菊花、牛膝、生大黃涼血瀉火,標本兼顧,藥到病除。焦老的四型辨證法體現了高血壓病的特點,與脾肝腎、氣血、風火、痰瘀有關。中藥復方雖然沒有西藥降壓速度快,但其臨床療效確切,降壓較為平穩,療效持續時間長,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副作用小,體現了中醫藥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廖履坦,揚秉輝 . 實用內科學[M]. 12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526.
[2]常吉梅,劉秀玉,常吉輝. 地黃對血壓調節作用的實驗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1998,9\\( 5\\) : 416-417.
[3]張明俊,都基莎,顧寧 . 高血壓病不同中醫證型的中藥復方治療臨床研究概況[J]. 中國中醫急癥,2012,21\\( 11\\) :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