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是企業管理變革的創新領域之一,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之一。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成立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指導委員會,要求所有央企必須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明確將社會責任管理作為13項管理提升重點領域之一。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仍在60%以上。缺氣少油富煤的國情,決定煤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既擔負著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經濟責任,更擔負著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維護穩定大局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責任,必須在社會責任方面起表率和帶頭作用。
神華神東煤炭集團(以下簡稱“神東集團”)是神華集團的核心煤炭生產企業,地處蒙、陜、晉3省區資源富集區,擁有19個煤礦,年產量超過2 億 t.神東集團在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由傳統的小礦井脫胎換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億噸級、兩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煤超過18億t,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神東集團在依托地方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企業在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品牌效應,積極開展社會公益事業,在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就業、扶貧幫困、移民安置、地方礦山救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神東集團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并于2012年、2013年先后發布了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不斷深化,社會責任管理日趨規范,贏得了企業所在地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1 創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綠色能源企業。
隨著全球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加劇,企業環境責任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越來越受到人類社會的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及生態建設的統一與協調,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步型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煤炭企業來講,綠色發展無疑是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從20上世紀90年代起,神東集團就確立了“產環保煤炭,建生態礦區”的環保理念,以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諧發展的綠色礦山企業”為目標,在建設2億噸級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1.1 建立發展模式。
神東集團通過成立環保綠化管理委員會,使生態建設工作上升到企業戰略決策的高度;設立與煤礦同級的環保管理處,使生態建設工作實現了專業化、職能化管理;組建專業的種苗基地、管護隊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使生態建設工作實現了專業化運作;按噸煤提取生態建設資金,使生態建設工作形成了長效機制;積極創新綠色環保開采模式,在煤炭生產的源頭上,推行集中式建設和規?;a,使污染物排放降至最低;建立環保專業化管理機制,統一建設、管理環保設施,將污染物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在煤炭生產流程末端,創新了“三廢”資源的產業化、資源化利用模式,通過建設煤矸石電廠、建設瓦斯發電項目,使矸石、煤層氣有效利用起來;建設礦井水處理廠,礦井廢水經處理后用于生產、生活與生態使用。通過以上途徑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煤炭企業綠色發展。
1.2 樹立先進環保理念。
在集團內部把環境保護作為一種理念,融入生產管理全過程,不斷深化“產環保煤炭,建生態礦區”的環保理念,并創新性地提出和實施了“三期”“三控三用”的綠色發展理念與模式。
“三期”環保理念是指采煤之前實施大面積綜合治理,有效增強區域生態的自我保護功能,提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抗開采擾動能力;煤炭開采過程中,創新應用綠色采煤技術,使生產實現清潔化,最大限度降低對采區周圍生態的影響;煤炭開采后,通過建設持續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實現“開采一次性煤炭資源,建設永續利用生態系統”的建設目標。
“三控三用”環保理念主要針對煤炭開采中形成的水、氣、渣等“三廢”資源,通過開采源頭上嚴格控制、開采過程中依法合規處理、開采末端科學、合理利用,將煤炭井下生產與資源綜合利用相結合,將生產源頭控制與過程治理相結合,實現清潔生產與循環利用。
1.3 構建環保管理體系。
神東集團建立和完善了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為核心的互相聯動的環保管理體系?!叭篌w系”三位一體,指標一致,納入統計的污染源全部進行了監測與考核,確保了環保全面合規與風險預控,確保節能減排任務指標的完成。
1) 統計體系。神東集團建立并形成了公司、礦 (廠、處、中心)、科隊 (車間) 3 級統計體系,配備了統計專(兼)職人員。
2) 監測體系。神東集團環境監測工作實行3級管控,第一級管控為環保設施運行實時監測,由專業化服務單位負責;第二級管控為監督性監測,由環保管理處環境監測站負責;第三級管控為地方環保部門監督性監測和自動在線監測,每年委托屬地環境監測站進行監測,在線監控實現了實時信息化管理。3級管控監測體系確保了污染源全時段受控與污染源達標排放。
3) 考核體系。建立了 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并將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納入了“五型企業”績效考核體系與“本質安全管理”檢查體系。
1.4 創新系列防治技術與模式。
創新采前、采中、采后的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全面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努力做到煤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1)創新采前生態功能防護圈構建技術,有效增強生態環境抵抗開采擾動的能力。在礦區50 km范圍內建設風沙區和水土流失區,大面積建設網障固沙與林草綠化相結合治理風沙危害,建設礦區綠色屏障,形成“外圍防護圈”.在礦區周邊山地,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形成“周邊常綠圈”.在廠區、生活小區因地制宜實施園林化建設,建成“中心美化圈”.
2)創新采中井上下互動的綠色開采技術,源頭上有效控制“三廢”排放。據調查,我國96個國有重點礦區中,缺水礦區占71%,其中嚴重缺水礦區占40%[2].面對煤炭資源大規模開發和水資源流失的突出矛盾,神東集團在煤炭資源開發過程中,采用大斷面、整體切落保水開采技術,減少地表上覆含水層漏水。根據各礦井所在區域的生產、生活實際,以及用水需求,創新了礦井水收集處理利用模式,最大程度實現了環境與經濟效益。對所有井下煤塵實行巷道噴霧與水幕噴灑措施,有效控制煤塵污染,保證井下作業環境清潔,使員工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對于升井煤炭形成全封閉的儲運系統,皮帶走廊、原煤倉、產品倉及裝車塔等各環節都實現了“采煤不見煤”的全封閉管理;對于外運煤炭,研發應用封塵固化劑,對已裝車煤炭的表層進行噴灑,大大減少了對途徑鐵路線造成的煤塵污染。
3)創新采后持續穩定區域生態構建技術,使生態資源實現永續利用。針對采煤沉陷區治理等老大難問題,神東集團通過積極探索,實施封育圍護和人工促進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措施,全面修復煤炭開采對局部地表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神東集團累計建設超過25 km2的生態經濟林,先后與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合作建設了沉陷區生態經濟林試驗示范基地,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建設了微生物復墾試驗示范基地,與陜西省水保局合作建設了長柄扁桃(野櫻桃)示范種植基地,解決了干旱、貧瘠、裂縫斷根等制約沉陷區生態建設的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企業、政府、農民三方共贏的格局,實現沙漠增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1.5 神東推進綠色發展的主要成效。
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神東集團建成了首屈一指的“綠色煤都”.目前,礦區開發面積約145 km2,而生態治理面積卻超過210 km2,達到開采面積的1.5倍,礦區植被覆蓋率也由開發初的3%~11%提高為70%以上,形成了功能完善、系統穩定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神東集團先后榮獲“中華環境獎”“中國能源綠色企業50佳”“全國綠化先進單位”“中國環境保護示范單位”“中華環境友好煤炭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神東集團所屬的上灣煤礦、大柳塔煤礦、大柳塔活雞兔井、保德煤礦被列為“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其中上灣煤礦于201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
2 改善礦區環境創建和諧社區。
煤炭企業和地方發展的相互依存度在逐步提高,堅持成果共享無疑是實現互惠互贏成為雙方的共同選擇。對地方來講,可借助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平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對于企業來講,可依托政府提供的優質資源,使自身先進的生產力落地生根,客觀上也有助于優化地方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依據這一理念,神東集團嚴格落實國家《煤炭法》《土地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礦區所在地3省4市8旗縣的有關規定,本著“損壞什么,補償什么”的原則,建立健全了《神東搬遷與塌陷補償管理辦法》,做到了依法合規,有據可循,為制度化、流程化推進搬遷補償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既穩定和延續了以往的搬遷和補償秩序,同時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采空區群眾的認可。
2.1 村莊搬遷和塌陷補償。
根據《神東搬遷與塌陷補償管理辦法》規定,對符合以下情形的進行整體搬遷或予以補償:一是對因煤炭開采導致居民點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塌陷,或水源泄露等造成居民無法維持生活或已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的,予以搬遷;二是對因煤炭開采導致耕地、林草地、水源、墳墓等塌陷,造成損失的,予以補償;三是對塌陷的道路、供電線路、庫壩等設施單獨立項進行補償,對地表裂縫進行回填,對山體滑坡進行清理。
2.2 新農村建設。
神東集團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形成村莊搬遷由原來的貨幣安置和零星安置向集中搬遷過渡。由企業出資,地方政府組織興建移民新村,是神華集團和地方政府共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實踐活動,是進一步發揮駐地企業優勢、促進地企和諧、創建一流發展環境的惠民工程。體現了神華集團促發展、惠民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加快當地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社會平穩、快速、健康發展,是地企合作、共建和諧新農村的重大舉措。
3 社區和諧發展。
企業通過公益慈善行為,可以增進社會福利,改善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發展,同時企業形象也能得到改善,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3].神東集團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把反哺地方、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使命。從礦區開發建設以來,除上述搬遷安置和塌陷補償項目之外,累計在蒙、陜、晉境內投入公益資金25億元,主要用于解決地方的生態環境建設、公共設施建設與改造、特色產業發展、醫療衛生以及捐贈等,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的經濟建設,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礦區所在地伊金霍洛旗、神木縣、府谷縣由開發前的全國貧困旗縣,先后躍居全國百強縣。
4 結 語。
煤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企業塑造形象、提高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需要。神東集團作為國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在向社會提供優質煤炭,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獲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贊譽,實現了企業與社會的共同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雙贏。在煤炭消費需求放緩,煤炭市場持續低迷,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國有骨干企業必須進一步認識自身所肩負的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使命,更加重視社會責任建設,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切實發揮好引領帶動作用。只有把社會責任當作是企業的一種文化力量,使之成為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助推劑,將責任融入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中,在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的同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構筑起良好信譽、品牌和持續的創造力,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領導小組。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輔導手冊[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 孫春升,高 峰,劉玉鵬,等。 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3] 彭華崗,鐘宏武,張 蒽,等。 企業社會責任基礎教材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