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流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口流動事實上是勞動者由一個地區流往另一個地區的行為,其本質是在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在流動的同時,經濟效率也在這種流動中實現了人與物、人與人的匹配,從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中國是一個區域發展、城鄉差距、收入水平等都差別很大的國家,隨著我國政策和產業的調整,流動人口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而對流動人口問題的關注,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一個領域,其中有很多理論或觀點,至今都對目前的研究影響頗深,如著名的推拉理論、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托達羅模型、效用理論,目前被很多學者所廣泛使用。我國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對流動人口的研究,從那以后,關于流動人口的研究報告更是層出不窮,對我國流動人口的研究貢獻了極大的力量。流動人口為遷入城市與地區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城鎮化步伐。因流動人口造就的中國城鄉人口遷移流動速度很快,但同時又受到實質性戶口制度的影響。對待流動人口管理要“分類引導,合理調控,熱情服務,加強管理”,同時也要健全法制,依法管理,改革戶籍政策是人口遷移流動科學管理的保障。目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積極參與的全球經濟競爭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從而進一步帶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進而對我國流動人口群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于流動人口的界定,各大學者也眾說紛紜。
在這里,首先需要區分的是流動人口與遷移人口,區別它們最主要的一點即是否為永久性的地域間的遷移。為了方便與數據的一致性,并且結合“五普”和“六普”的數據定義,本文研究中將流動人口定義為:流動人口是指調查時,被調查者居住地在本調查區域,但戶口登記地情況是本地以外的人口\\(本文中主要分析跨省人口\\),同時剔除了市內人戶分離人口,即主要考慮全國范圍內的跨省流動。
我國流動人口是伴隨改革開放,特別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非農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農村勞動力資源流動制度障礙破除而產生的。
2000年時,“五普”調查的我國的流動人口約為1.4億人左右;2010年六普調查的我國的流動人口約為2.6億人。那么,現階段我國流動人口顯現出什么新特征?造成這些新特征的原因有哪些?怎樣應對我國流動人口變化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本文中都將會一一探索。通過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的數據比較會發現,這十年期間,我國的流動人口大約增加了80%左右,漲幅非常大。就目前我國的情況,流動人口是一個復雜而變化性非常大的群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村流動人口,在“六普”統計的流動人口中,大概有63%來自于農村,進一步分析跨省的流動人口,這一比例高達81%,這個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這一部分人群又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很多的調查研究也表明,新時代的農民工與以前的農民工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如新生代農民工課題組于2011年研究發現,1980年以后出生的外出農民工已經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且這一代的農民工素質普遍較高,大多數的人不再是“亦工亦農”,主要是從事二三產業的工作,如制造業等。
同時,流動人口的變化不僅影響了流入和流出地的人口結構,而且,對于兩地的經濟社會行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影響到了城鎮化和農村發展。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流動人口的管理、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問題、醫療衛生問題、教育培訓、社會融入等問題也值得深入細致研究,研究的同時也要從根源即從流動人口的遷移流動的模型來研究流動人口問題。這對于處理好流動人口相關問題有著深遠和顯著的意義,對于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社會穩定、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比較分析“五普”與“六普”流動人口
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間,這十年期間我國在經濟、社會、科技、政策、產業結構、區域協調發展等多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流動人口也呈現出新的變化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口的流動與其個人特征聯系緊密,當然也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很強。以下,作者將對“五普”和“六普”的部分數據做簡要的比較分析。
\\(一\\)流動人口總量不斷增加,主要的流動方向是從經濟相對貧困的地區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落后的農村地區流向發達的城市地區。從流動人口的流動方向看,“五普”“六普”都顯示,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勢還是未有改變,但是,流動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更加廣泛,流向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人口更加集中,如廣東省的2010年跨省流入人口總量在全國跨省流入人口總量中占據約8%的比例。但是“六普”數據顯示,總體上相比國家的總人口增加比重,流動總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重增長明顯,上升了接近7個百分點。
如表1所示,“五普”和“六普”的數據比較會發現,這十年期間,我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大約增加了80%左右。
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區以及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群,這些地方本身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加之近些年落后地區環境資源等的惡化以及經濟發達地區進一步的發展,導致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向這些地方大量的轉移。
2.從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看,近十年來流動人口構成還是以青壯年為主,但是青年和未成年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歲的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拔迤铡睍r,流動人口主要偏向青壯年為主。但是,“六普”時流動人口中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數和比重增長幅度較大,20-24組青年已成為流動人口中比重最大的一組人群,約為15.84%,比“五普”增加了約14個百分點\\(如表2所示\\)。近十年來,0至19歲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度攀升,越來越多的少年成為流動人口,這部分人群流動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工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有跟隨父母流動的可能,即流動人口呈現出舉家流動的特點,也很可能跟我國目前對于流動人口各方面狀況的改善提高密切相關。
3.男性流動人口比例首次超過女性。比較“五普”數據,以及2005年全國1%人口的抽樣調查,都是女性流動人口占主要部分。但是,在“六普”數據里面,流動人口中男性比例大大提升,成為一個新特征。
4.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是主要以初中教育程度為主。這是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更加廣泛的體現,也是我國教育繼續深化發展的表現。但是,在流動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所占比重是偏低的甚至是在下降的。
如表4所示,近十年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從總體上看,僅在初中文化水平上大幅度的提高,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相比之下是在下降的。這跟近些年本科生研究生就業難有可能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大學或者研究生就業的困難局面,因而很多人放棄繼續深造,初中畢業后就放棄求學機會直接尋找工作,因而造就了流動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越來越低。
5.務工經商在遷移原因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從人口流動的原因看,“五普”和“六普”兩次調查,務工經商都占據了主要原因。在“五普”的數據里面,選擇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占據總流動人口的比重約為30%。但是,需要指出的時,相比2000年“五普”的數據,“六普”數據顯示,因為務工經商而選擇流動的人口已經達到45%,遠高于“五普”的30%。如果進一步分析跨省的流動人口遷移原因,如圖7所示,這一比例達到了75%。
三、流動人口流動原因分析
流動人口的種種變化與21世紀中國經濟結構發生的轉變、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教育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從我國總體發展來看,經濟因素和制度障礙的破除,尤其是這些年戶籍等制度的慢慢放松等等,都對于流動人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關于人口遷移流動的模型理論有很多,如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城市間萬有引力模型、空間經濟學理論、以及著名的推拉理論模型。結合目前的研究以及流動人口流動的深層次原因,筆者主要從空間經濟學并結合其他理論知識,對于近十年流動人口變化的新特征做嘗試性的分析。
空間經濟學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提出的??臻g經濟研究的是關于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差異??臻g經濟是由兩種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集聚力\\(或向心力\\)和分散力\\(或離心力\\)。當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以后,即會產生一種資源的集聚效應,各種資本或資源會朝著向心力較強的一地集聚,其中也包括勞動力,即流動人口的產生。人口自由的流動并且繼續向資源積聚力強的地方\\(即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積聚,進而導致更多資源在發達地區積聚,其結果便是經濟發達區域和城市愈發的發達。由于大量的勞動力流向發達地區,造成這些地區勞動價格下降,通過價格機制和發達地區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基礎設施與便利交通,又吸引了更多的企業重新選址遷往該地,造成資金、技術以及其他資本繼續積聚到該地。這是流動人口為經濟發達地區帶來的生產能力,同時流動人口也為經濟發達地區帶去了消費能力。大量流動人口的遷入,擴大了消費市場,拉動當地內需,如果某地區人口和購買力使得市場規模更大,由于市場規模的比較優勢,該地區將會吸引更大份額的企業,即國內市場效應。
再者,空間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叫“經濟粘性”,也叫做“路徑依賴”。即某地的經濟發展已經按照歷史長期形成的某種模式或路徑發展,即便有外在的其他政策或調控,該地始終會較長時間保持原有經濟的發展路徑。結合我國現狀,改革以來對于東部地區的重點發展,東部發達地區以及一些城市開始集聚各種資本資源,加之本身發展的經濟粘性,使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流向這些地區和城市,其中很大部分是農村勞動力,即前文所提到的農民工。同時,因為大城市各種資源集聚后產生的優越性,流出地的教育醫療等設施和流入地相比差距逐漸拉大,再者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的大量減少和社會變遷等因素,加之情感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于帶著自己的子女遷移,因而便有了流動人口中年齡結構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結合上述理論,并結合中國目前的實際發展情況,歸根結底近十年來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和規模以及結構等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致。首先,流動人口總量在不斷增加,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存在不均衡的狀況,雖說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但是,由于長久以來各種資源向東部集聚的慣性,造成近十年來流動人口進一步向東部沿海以及一些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流動,因而造成流動人口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其次,男性流動人口比重大于女性人口,這有可能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升級所引起,也有可能是教育制度或者是生育變化所引起,但其中能最主要的可能是產業和教育結構的變化。第三,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的提高,這是因為我國教育發展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人對知識重視的表現。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分布以及在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的進一步的集聚,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帶著自己的子女流動遷移,因而便造成了流動人口越來越年輕化少年化的趨勢。最后,務工經商在遷移原因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差距在繼續擴大,發達地區資源進一步的集聚所引起的,這對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相關建議
長期以來,流動人口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被當成“勞動力”來對待,管理者們往往忽視了他們的基本權力,如流動人口的就業、醫療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問題一直都未得到很有效的解決。雖然,目前大多數研究重點都放在戶籍制度上,認為戶籍改革是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的根本出路,但是,筆者結合上述分析和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下面筆者從其他角度針對性的提幾點建議:
\\(一\\)對于流動人口繼續大量的流向西部發達城市和地區,這就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以及對合理有序的引導流動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對于流出地區,相應的政府、流動人口管理部門要重視流動人口問題并常抓不懈,積極的為流動人口創造方便的交通、運輸、政策等條件。同時也要根據本地區需要,做好人才的保留戰略規劃,鼓勵流動人口的就近結業。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的為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為他們提供公平的城市生活所需要的醫療、保障、交通、住房、教育和社會融入等基礎條件。但是,也要積極預防流動人口過多的涌入當地,對于當地造成資源、價格、生活水平等造成的不利影響。
\\(二\\)對于流動人口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并且學齡人群越來越多的特點,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流動人口比例下降的問題,這就對我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提到,流動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政府和相關的教育部門,尤其是流入地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障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醫療保障等問題得到合理妥善的解決。如農民工子女的異地高考問題應當盡早并且完善的解決好。
\\(三\\)針對務工經商成為流動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以及流動人口中顯現的男性首次超過女性的新特點。這就要求國家繼續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繼續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投入力度,推進產業發展,結合落后地區的各方面優勢和特點,加強當地的招商投資力度。盡量促使落后地區充分的利用好當地的人力資源,防止過多的外流。對于流入地發達地區而言,應當合理的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流入地企業而言,招聘員工時要注意合理的性別比構成,切勿造成性別歧視,同時要設置合理的工資和福利保障,切實保障員工尤其是農民工的權益公平問題。
參考文獻:
[1]林楓蓮,高文書.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特征及其檢驗[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4\\).
[2]楊子慧,蕭振禹.流動人口與城鎮化[J].人口與經濟,1996\\(5\\).
[3]陳金永.中國大陸近期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及政策探討[J].人口學刊\\(臺北\\),1998\\(19\\).
[4]李夢白,胡欣等編著.流動人口對大城市發展的影響及對策[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