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社會責任問題。這些問題,體現出了當前我國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象。只有充分的理解社會責任的內涵,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才能夠更好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的前提是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構成社會的一份子,企業與其它社會構成體之間,除了獲取利潤的權利之外,還存在著對其他社會構成體負責的義務。例如消費者、供應商、債權人、政府、股東、員工等企業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以企業持續經營和社會和諧發展作為基礎,以企業的權利義務統一和社會屬性作為條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和內涵進行了很好的體現。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當中,企業管理工作已經囊括了承擔社會責任這一任務,企業在進行任何決策的時候,都會考慮到社會責任的承擔。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國際社會責任組織發起制定了 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夠進行第三方認證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該項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和改善勞動者的環境。其核心內容當中主要包括了管理體系、健康與安全、工資報酬、工作時間、懲戒措施、歧視問題、集體談判、結社自由、強迫勞動以及雇傭童工等方面。
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國有企業紛紛進行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在資本結構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很多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要取得充足的經濟利益,因此企業發展和經營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取利潤。為此,各個企業想方設法的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把關注點都放在自身的發展方面,卻忽視了對于外界的影響,也忽視了社會責任的承擔。這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股東等直接利益相關者十分重視,對就業、稅收等政府責任淡化,對公眾利益、慈善事業、社區關系等社會責任漠視,對能耗、污染等環境責任不顧。
隨著我國企業逐漸與國際接軌,企業管理者感到了差距,也引發了企業管理者的思考。很多企業都在糾結于是在確保最大企業利益的情況下履行社會責任,還是在充分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追逐利益,很多企業對于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之間關系的處理方面顯得束手無策。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高科技企業、大型企業、跨國企業等對于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較高。中小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足。
三、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企業在制定發展策略的時候,缺少對社會責任計劃。在企業改革、大量裁員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對政府和社會造成的就業壓力。在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甚至生產低質量、假冒偽劣產品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對社會和消費者造成的危害。在污染處理、廢料排放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有一些企業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絲毫不重視信念的價值,造成了道德素質的退化甚至錯位。
(二)經營者缺乏社會責任感
由于企業責任感不是法律強制的行為,而是基于道德準則的行為。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和承擔,企業經營者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感等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大多數企業中,企業所有權和企業經營權是分離的,因此企業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經營者的行為。由于我國職業經理人的起步較晚,還沒有得到十分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同時相關的制度和標準也不夠完善。同時,很多企業的經理人聘期較短,使得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十分嚴重,對于社會責任普遍忽略。
(三)社會監督不力
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會受到社會的制約,同時也會對社會產生影響。企業的發展需要社會提供人力、資源和市場,而企業也為社會就業、人民收入、社會環境、地方經濟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做出貢獻。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會受到政府、社會公眾、媒體等方面的影響。在一些發達國家當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較好的一大因素就是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影響和干預。在我國,相應的社會活動、政府活動、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活動十分缺乏,難以對企業造成有效的影響。而媒體作為社會的輿論先導,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和倡導。
四、企業社會責任的推進策略
(一)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要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首先應當在企業中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因此,企業在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和目標的時候,應當主動將履行社會責任納入其中。同時,在企業的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也要貫徹和宣揚社會責任意識。此外,還應當建立相應的制度,讓社會責任意識成為企業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積極應對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挑戰
由于國際上存在著 SA8000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出了明確的劃分和說明,因而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造成了極大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如果我國企業不能達到相應的標準,將可能會被逐出國際市場,從而失去走出國門、向世界發展的機會。因此,我國企業在進行自身發展和建設的時候,應當將 SA8000 標準體系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當中,促使企業進行良性的發展,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
在公司法的總則當中,要對企業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進行突出強調。將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建設。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強化,實際上就是對企業守法行為進行強化。促使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能夠主動的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合理合法的獲取經濟利益,同時積極為社會做出貢獻。
(四)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在發達國家當中,絕大多數企業的評價都是從社會、經濟、環境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的。社會責任在企業中是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有專門的規范化管理程序、專門的活動經費、專門的負責部門、明確的執行計劃等。然而在我國,對于企業的評價體系卻主要集中在經濟指標上。目前,這種情況雖然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仍然有待建立和完善。因此,我國應當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盡快實現與國際的接軌。
(五)加強政府的監督作用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和守法行為,政府應當進行充分、全面的了解,并做出相應的評估。對于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良好的企業,要予以表彰和鼓勵。而對于違反環境保護法、生產安全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的企業,應當進行出發和批評。這樣,通過政府的監督和干預,對企業思想觀念的轉變進行引導,從而使企業朝著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方向發展。
(六)加強輿論宣傳、營造社會氛圍
作為社會輿論的先導,媒體應當主動、全面的對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進行報道,引發企業和社會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和思考。媒體可以進行一些相關企業社會責任案例的推廣和宣傳,對于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較好的企業,應當為其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對其它企業產生良好的影響,促使這些企業更加積極的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
五、結束語
企業應當重視社會責任,社會各界也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和諧共贏。
參考文獻:
[1]張坤。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
[2]吳軍紅。經濟轉型時期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段玉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維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周莉萍。倫理學視域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河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