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12 年,在中共中央十八大報告中作出了"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戰略部署,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的提出標志著延宕多年的"單獨二胎"政策將正式實施。中央提出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之后,各地及時學習領會中央精神,并按照要求有序開展相關調查測算、風險評估等準備工作。啟動實施單獨兩胎政策,全國不設統一的時間表,將由各?。▍^、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時間。
"以獨生子女政策"為核心內容的計劃生育政策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和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而今實施 30 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需要新的變革與調整,我們需要檢視與反思當下我國放開"單獨二胎"人口政策的動因。
1 建國后我國人口政策的變遷
1.1 建國初期的鼓勵生育階段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各行各業百廢待新,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穩定發展,三年艱苦奮斗的恢復時期促使工業和農業生產發展迅速,群眾生活狀況的日益改善為我國人口生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出于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做好人力準備,另一方面受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下的人口政策影響,1949 年到 1953 年,我國政府對生育及人口增長采用了完全放任自流的態度[1].
1.2 生育政策醞釀轉變及反復階段
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率由 1949 年的 16‰增至 1953 年的 23‰,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期。此時,中央領導人結合國情也意識到了人口增長過快所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1957 年 10 月我國正式公布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第二十九條提出,要宣傳和推廣節制生育,提倡有計劃地生育子女。在 1957 年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又具體指出對計劃生育問題開展十年規劃。
然而,1959 年到 1961 年,人口死亡率一路攀升,1960 年更是達到了超過當年的出生率的 25. 4%,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罕見局面,計劃生育工作自然地被擱置下來。1962 年之后,全國人口又出現了生育高峰,國家發布了《關于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方式表明了對計劃生育問題的鮮明立場,這份文件成為了我國將進一步開展計劃生育工作的動員令。從 1962 年到 1966 年,我國相繼建立了計劃生育的專門機構并廣泛開展節育技術指導,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重大進展。1966 年"文化大革命"動亂開始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社會政治環境已不存在。節制生育的工作停滯,生育出現自由化現象,人口恢復盲目增長狀態。
1.3 限制生育政策階段
1978 年 3 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把計劃生育納入國家的根本大法。2006 年 12 月 22 日發布《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1.4 人口政策調整階段
從 2007 年開始,數家官方的研究機構就已接受國家人口計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完善展開調研。2010 年 1 月 6 日,國家人口計生委下發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思路 ( 征求意見稿 )》提到要"穩妥開展實行'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政策試點工作。2011 年之前,獨生子女政策覆蓋率大概占到全國內地總人口的 35.4%;"一孩半"政策覆蓋 53.6% 的人口;"二孩政策"覆蓋 9.7% 的人口(部分少數民族夫婦;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也可生育兩個孩子);三孩及以上的政策覆蓋了1.3% 的人口。2013 年 11 月 16 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是我國進入 21 世紀以來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完善,是國家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
2 我國放開"單獨二胎"政策的理論邏輯
放開"單獨二胎"是很值得肯定的,是歷史性意義的第一步,回應了社會民意的期待,同時也是基于中國人口社會發展形勢的戰略規劃,從理論層面分析政策演變的內在邏輯。
2.1 人口需求理論
從此理論出發,不難推論人口的增加,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當經濟快速增長,勞動需求量隨之增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提高,反之亦然,此外,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也提出勞動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經濟自然增長率的重要原因。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曾以東亞人口發展為實例利用經濟增長模型進行研究,他們指出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增長。人口需求論者認為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對人口有一定需求。
2.2 人口優化理論
穆光宗教授提出了適合中國特色的"人口優化觀",即中國特色的"人口生態觀"和"人口力量觀","人口力量"是指人類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通過群體性的生存和發展活動表現出的各種效應和影響力。從"人口力量"的結構分布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可以將 1~17 歲的青少年人口稱之為"潛力人口",他們是家庭和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將 18~59 歲的青壯年人口稱之為"實力人口",他們是家庭和國家的中堅力量;將 60 歲以上的老年退休人口稱之為"余力人口",他們是家庭和國家的功臣,在老年階段依然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傊?,一個有力量的人口強國不僅要努力實現國民的全面發展,而且要實現人口的均衡發展。
3 我國放開"單獨二胎"政策的實踐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增長過快,我們需要反思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生產力和有限的資源條件,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的實踐邏輯動因。
3.1 老齡化問題凸顯
我國的人口結構在經歷了一個年齡發展周期后逐漸出現了老齡化問題,有"未富先老"的趨勢,給我國薄弱的社會福利資源及公共醫療、服務行業等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放開單獨二胎政策,可以大大緩解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社會負擔,可以促進勞動力結構優化,避免和緩解人口迅速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人口減少、社會保障等等系列問題。
3.2 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調
我國現行生育政策進一步強化了生育個體行動者的性別選擇意識,致使了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不僅導致了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偏差,也導致了人口性別結構的失調,因而需要調整人口政策,放開單獨二胎政策可以緩解人口性別結構的失調。
3.3 潛在家庭和社會風險增加
隨著獨生子女一代步入中青年,我國的"人口紅利期"開始向"人口負債期"轉換,如不能及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到未來勞動人口的數量與質量,獨生子女作為負擔最重的一代人,一孩的家庭風險要遠遠大于二孩的家庭風險。因此,適時調整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結構,是有必要和可行的。
當下,隨著人口政策的不斷變革調整,國家放開了"單獨二胎"政策,是歷史性意義的第一步,回應了社會民意的期待,同時也是基于中國人口社會發展形勢的戰略規劃。我國放開了"單獨二胎"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勞動力規模,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強家庭養老照料功能,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有利于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當然,面對新的時期可能存在的新矛盾,完善人口生育政策需要從未來經濟、養老、國防等角度和高度來研究制訂中長期的生育政策。另外,必須要研究公共服務水平,設計與生育政策配套的公共服務政策,甚至要走在生育政策調整之前,以此應對人口變化對公共服務帶來新的要求和考驗。
參考文獻:
[1] 王荃 .淺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從放開"單獨二胎"政策談起 [J].新經濟 ,2014(08)。
[2] 田茂勛 ,吳貴洪 . 關于"單獨二胎"政策實施問題的幾點思考 [J].管理觀察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