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產生于20 世紀 20 年代,是由美國學者Oliver.Sheldon(1924)提出的。在其撰寫的《管理哲學》中指出:企業的責任不僅僅應該創造利潤,而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動機應當是道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跨國企業在我國投資日趨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中國進入WTO之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日趨顯現,外資企業違背社會責任的事件屢屢發生,其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受到了種種質疑,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本文研究了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及其變動趨勢,并根據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結果,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企業內外部因素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路徑與作用機理,確定了在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影響因素,該研究也為政府制定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政策和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利于提升跨國公司在華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與力度,對推動中國經濟與社會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對于我國企業"走出去"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在華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趨勢
本文根據《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分析整理了2012~2014年年銷售收入前100強的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發現在華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如下趨勢:
(一)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斷改善,但與國有企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傮w來看,2012~2014年連續三年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可見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日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可以看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最高,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與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12 年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低,而2013年、2014 年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均超過了民營企業的水平,而且連續三年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增長最快,說明外資企業加強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更加重視其在企業當中的地位。
(二)韓國、日本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較高??傮w來看,日韓、歐洲企業、美洲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可見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把社會責任落到實處。另外,總部位于韓國的外資企業連續三年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2014 年韓資企業的得分為 42.3,與 2013 年相比增長了 60%,增長幅度較大,可見韓資企業對于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視程度.2012~2014 年日韓企業與歐美企業社會責任得分逐年呈現差距增大的趨勢.來自日韓的外資企業由于與中國具有相似的文化,更加容易地融入中國市場,從而也更加重視自身社會責任的建設.
(三)混業經營的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表現較好.各個行業的社會責任指數逐年提升,總體呈現較好趨勢.相比服務業、加工業、制造業,跨行業經營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可見混業經營的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要好于單一行業的企業.2013 年外資企業中 3 家領先者中有 2 家是混業經營,10家追趕者中也有4 家是混業經營的。服務業、加工業、制造業相比,2012年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較好,連續三年加工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增長較快,而服務業上漲較為緩慢.
三、在華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建議及啟示
(一)建議
通過對在華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分析,對提升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相關法律制度。我國現行法律存在不完善、監管不嚴等問題,給了外資企業更多的可乘之機,導致跨國公司的違法成本低,由此出現了大量的旁觀者.作為政府部門要解決跨國公司"雙重"標準應當加強立法,完善《公司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來規范跨國公司的行為.2014年10月28日,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并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不僅表明我國政府為社會責任的整體推進提供了較好的法律政策機制和環境,也進一步凸顯出了政府作為社會責任推進格局中的引導性作用.
2、建立專門機構加強監管.完善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與監管需要建立專門機構對跨國公司進行管理,以相關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加快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步伐,建立外資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機制,要求跨國公司在中國子公司進行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另外,之前媒體對跨國公司的不良經營行為監督不夠或者很少曝光,助長了一些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的長期存在,所以要加強媒體對跨國公司的關注力度.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各個方面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跨國公司進行監督和約束,創造培育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以輿論監督來規范跨國公司在華的經營行為,通過消費者和非盈利組織,對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情況進行約束與監督.
3、依托行業組織和產業聯盟,積極構建報告分享和交流的平臺.借助國際產業聯盟全球發展的機遇,我國應加強對于我國本土行業組織和產業聯盟的扶持力度,通過規范化的管理積極引導,一方面有利于構建社會責任報告溝通自由、信息順暢、包容性強、參與性廣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社會責任報告互相補益、定期分享的長效機制.
得益于此,有志于通過報告工具加強利益相關方溝通和公司社會責任管理提升,通過借助產業聯盟和行業組織提供的平臺,在與優秀外資企業學習和交流中,也能夠得到一定的進步.
(二)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啟示
1、我國"走出去"企業應當強化企業公民意識,更加關注當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很多企業把承擔社會責任當成一種短期行為,這就使得我國"走出去"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停留在被動、分散的層面。我國企業應當增強自身公民意識,制定持久的社會責任履行戰略,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讓利益相關者參與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制定,實現雙方的長期互利共贏.我國企業應當與當地政府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獲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2、關注雙方的文化差異,加強企業的本土化程度.國情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社會責任認知的差異性.而且企業所處的階段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不同.我國"走出去"企業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時更加關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盡量多選擇公益項目來提升公司在當地的品牌形象.
在任用當地員工時注重當地文化習俗等,使企業融入當地文化氛圍中,在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加強企業的本土化程度.
參考文獻:
[1]黃群慧,彭華綱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013,2014.
[2]耿合江,韓振燕,崔偉。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及推進機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
[3]李四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來自上證 A 股的經驗證據[J].珞珈管理評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