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 2016 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而其中失獨老人作為非常特殊的老年人群體,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弱、存在社會排斥心理,在精神上沒有寄托,加之養老場所的不穩定和緊張的家庭關系,使他們的養老出現困境。失獨老人的養老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失獨群體社會保障的現狀是失獨老人社會保障存在著經濟來源不足、醫療費用等高速增長、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問題,歸根究底是因為失獨老人社會保障意識滯后、養老問題矛盾突出、社會保障立法很不健全、我國的社會救助機制還很薄弱、政府財政支持力度不足造成的。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僅關系到失獨老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整體的發展。
縱覽現階段的失獨老人生活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中還有大量的失獨老人問題的存在,其中主要存在失獨老人社會保障意識薄弱、失獨老人養老矛盾突出、立法不健全、社會救助機制較為薄弱、政府財力不足等問題。對此提出了有關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首先是要提高失獨老人的自主保障意識,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讓農村有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醫療制度的建立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目的就是保障失獨老人的權益與利益,因此要同時發揮醫療保險機制在社會保障機制的作用;最后是要將失獨老人保障制度納入立法體系。使失獨老人保障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在全球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有中國、印度等少數幾個人口總量較大的國家。
而在許多國家例如德國、加拿大、俄羅斯等不但不限制生育,反而通過新生嬰兒獎勵,帶薪產假等制度來鼓勵多生育。當然,這樣的人口政策是根據這些國家自身人口基數小、生育率低的具體國情制定。因此,在國外對于失獨群體領域的研究相對空白,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加之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與西方社會化養老模式有較大區別,可以說中國所面臨的失獨群體養老保障問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曾遇到過的、需要依靠我們自身通過不斷探索來妥善解決的關系到數百萬家庭的重要社會問題。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2.2.1 針對失獨群體數量方面的研究。
楊支柱(2014)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失獨群體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結合我國的人口普查情況,進行了我國失獨群體的數量統計。這項統計歷經了 3 年的時間,在掌握大量實際數字的情況下,進行了數理統計運算。結果表明,2014 年末,我國的失獨家庭數量為 360 萬戶,其中家庭失去繁衍下一代的可能與能力的家庭數量為 250 萬家,在我國社會經濟政治保持穩定不變的情況下,預計失獨家庭占我國總家庭數量的百分比不對下降。還有的社會學專家認真的分析了我國獨生子女的增長率,研究表明,在上世紀末期,我國的獨生子就已每年百分之二的增長率呈現出穩定的性的增長,直到本世紀初期,我國的獨生子女以倍數的增長趨勢開始瘋狂的增長,使我國進入到了獨生子女鼎盛時期,從 2010 年之后,這種增長的趨勢才開始穩定下來,并逐漸的呈現出每年減速的狀態。穆光宗(2014)將失獨家庭與獨生子女兩者進行同步的數據測算,并發現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他的研究表明,平均到每年的人口死亡率中,在 25 歲以下的年齡失去生命的年輕人占總死亡率的有 5.4%,以獨生子女數與失獨家庭數量的比例來看,每當死亡一個獨生子女,就會有 0.54 個家庭變成失獨家庭。陳功(2013)從社會人口學的理論出發,在他的著作中對我國未來的失獨家庭的數量進行了預測,他估算在 2020 年全國的失獨家庭將會上升到千萬以上。
1.2.2.2 針對失獨群體社會保障方面的研究。
董文博(2011)認為,失獨老人不同于傳統的"三無"老人,他們不僅有養老壓力,同時承受著巨大的情感缺失。黨俊武表示,《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已經關注到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未來居家服務機構將為失獨老人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尤其是"長期照護服務"將對失獨老人有所傾斜。
1.2.2.3 針對老人社會支持方面的研究。
巢飛在《虛擬養老院--對解決農村社區養老問題的有益探索》 中,將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劃分為 5 種類型:社會整合型、社區照顧型、家庭依賴型、自我涵蓋型以及自我局限型。
1.3 概念界定。
1.3.1 失獨老人。
"失獨"是在"獨生"的概念下引出的詞語,失獨者指的是個體在結婚后,與伴侶只有一個孩子,當這個孩子失去了的時候,這個個體就被稱為失獨者。失獨者具有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失去獨生子女后,已經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導致他們沒法再有孩子。
失獨者根據年齡的大小可以分為失獨青年和失獨老人,但是由于人體生理特征決定了我國的失獨老人占失獨者的絕大部分。失獨老人是在踐行了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中,按照國家的要求,只生育一個孩子,他們可以說是計劃生育的受害者,也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歷史產物。我國將失獨老人的年齡界定在 65 及以上,這個歲數人群絕大多數已經失去了生育的可能,同時由于到了一定的退休年齡,已經無法通過勞動獲得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另外他們的身體和生理狀況都達到了衰退的時期,因此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1.3.2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指的是社會保障各個有機構成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的總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意市場經濟體質的重要支柱,直接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分為這幾個部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撫。
讓老百姓、勞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養,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失獨老人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失獨老人在基本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和加快社會和諧發展、共享發展的重大制度方面的一個重要體系,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發展中的的重要目標指向,同時也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失獨老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是:基本養老與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還有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我國失獨老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的重要內容,這是從制度上提出的保障城鄉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一個重要方法。讓他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攫B老是指,我國為保障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所強制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是指的人們在患病時能過得到及時的有效的治療。
1.4 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失獨老人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出發,界定了失獨老人和社會保障的定義,以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社區照顧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運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失獨老人的基本情況,通過選取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失獨老人,對其進行問卷的調查,對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經濟狀態和精神狀態進行了解;通過此次調查還要找出失獨老人內心的真實需求。
第二章 失獨群體的理論基礎。
2.1 西方社會保障理論。
西方社會保障理論體系主要由三種理論構成。國家干預主義是此體系中的重要部分,認為國家應該作為社會活動的宏觀調控者,在社會化保障中進行干預,使整個社會建立起福利公平分配和社會財富轉移的有效通道。經濟自由主義是西方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主要內部,他認為市場是根據生產元素的變化和社會分配的額流向將市場上的利益主體利益進行自由的平衡,這一個過程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并不具有參與的必要性。
中間道路學派對以上兩種主義都進行了部分的肯定和否定,他認為,在市場自由分配的利益的過程中,并不是平等的進行的,一定會形成種種不公平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政府宏觀的調控,將富裕的社會財富以福利的形式分配給弱勢群體。
2.2 社區照顧理論。
美國進入到工業化時代,傳統的政府福利性保障已經不試用于當時的西方主義國家,因此有學者提出了將社會福利的重點轉移到社區。由于社區是與社會成員最為貼近的社會組織,因此社會照顧將會更加的人性化。但是在社區養老模式中,社區養老是針對某一區域內的老年人進行的群體性的養老方式,而政府并沒有投入資金到社區養老,甚至忽視了社區養老中的自身作用,造成了社區養老缺乏問責能力,導致很多的老年人不愿在社區進行養老。
2.3 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網絡索茨(Thoits)將社會支持定義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員、朋友、同事、親屬和鄰居等為某個人所提供的幫助功能。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會情感幫助、實際幫助和信息幫助。社會支持系統由其主體、客體、內容和手段等幾個要素構成。社會支持的主體即社會支持的施者。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社會支持是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社會支持的內容與手段,將之稱為社會支持的介體。它們是聯接社會支持主體與客體的紐帶,也是架設在社會支持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
2.4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心理學范疇,其之所以適應社會工作的應用,就是因為其研究的是人本需求,所有社會人都存在自我需求,這是人類的特有的。本文將其需要理論進行歸納總結為基本需求以及高級需求,基本需要就是從生存、安全的角度總結,人需要食物、水、空間、睡眠等,同時在生存中需要一種安全感,即保護自身的地位、生存權利等,上述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高級需求則體現在人類的社會性,不論是哪種人都需要在社會中體現價值,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所以歸屬感、尊重、價值實現的需求就是這一類需求,歸納為高級需求,這些需求必須建立在基礎需求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