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媒體動漫亞文化中的語言動漫化現象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動漫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其中不乏一些動漫特有的語言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如"蘿莉""正太""御姐"等等詞匯,已近開始在青少年以及網絡中普及,本章便是著重論述動漫語言是如何通過新媒體的傳播進入到大眾的生活,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動漫化現象的。
2.1 語言動漫化概念、特點及其產生原因。
2.1.1 語言動漫化的定義。
動漫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吸引著正處在好奇心旺盛階段的青少年們。動漫能將人類的各種情感通過夸張的圖片表現出來,它除了能明確人物當前情緒,還能強調當前情緒。
因此這種簡單明了的感情表達受到人們的歡迎。當人們在只能通過語言或者文字交流時,為了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意思,人們會將一些動漫圖片、事件描述出來或者直接引用動漫里的一些詞語,以求能將自己的觀點、想法等更加明確、夸張的傳遞出來。
如近期流行起來的"中二"或者"中二病"這兩個詞語。這兩個詞語是因為日本動漫《中二病也要談戀愛》在網絡爆紅而廣為人知。故事描述的是一群步入青少年時期的人們,他們在青少年時期依舊帶有如兒童時期的那種天馬行空的幻想??偸浅良旁谧约夯孟氲氖澜缰?,與其他人表現出明顯的不同。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幻想癥狀,不管是成人還是孩童,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現象,通過自我幻想來麻痹、鼓勵、安慰自己等。
但是隨著該劇的熱播,動漫迷在遇見這樣一群人群的時候,并不會用"自我幻想"、"自我麻痹"這樣的正規詞語。而是使用"中二"或者"中二病"來指代。而在交流過程中,如果對方顯示出過度的自我幻想,便會被稱之為"中二".
因此,語言動漫化可以說是動漫迷們將動漫中的某些詞語、事件帶入現實生活,化作動漫迷之間使用的語言,以此來指代與其相似的現實事件的現象。
這種語言動漫化現象其實創始于個人,傳播于網絡,使用于大眾。網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同,它使動漫語言大量傳播,為人們的以后的使用埋下了種子。而這種語言動漫畫現象還同時滿足了動漫迷的需求,通過語言將動漫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他們能在動漫這種小眾文化中找到認同感。并且能快速的區分他人是否同為動漫迷,這種特殊的交流方式有助于讓動漫迷這個群體更有集體感、特殊感。也正因為如此,動漫圈以外的人很難融入其中,而對于有些詞語也無法理解。所以語言動漫化這一現象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但是對外卻有著同樣強大的排斥力。只有少數為被動漫迷廣泛運用并且長時間傳播的詞語才能進入普通人的視線,成為流行詞語的一部分,如"蘿莉""正太"這樣的已被大眾所接受的詞語。
2.1.2 語言動漫化的特點。
語言動漫化是動漫迷們在交流中產生的,具有較強的指代性、小眾性、新意性等特點。這些特點都說明了一點,外來人員很難理解其中含義,使得語言動漫化具有強的凝聚力,同時使得動漫迷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認同感。
其中指代性指的是用動漫中的詞語指代現實中的事物。動漫是一種創作,而創作來源于生活,因此不管動漫用多么夸張的手法描繪世界,其本質也脫離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動漫中有很多事物其實都是現實社會的影射,再加上動漫迷們對動漫的喜愛,因此常常會將一些社會事物借用動漫詞語表述出來。如"御姐"在動漫中常指"有姐姐個性,具有強勢個性,愛護他人性格的大齡女性"."腹黑"在動漫中常指" 表面和善溫柔,內心卻想著奸惡事情或有心計的人。"以及大家比較熟知的用來形容小女孩的"蘿莉"和用來形容小男孩的"正太"等詞語。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這些在動漫中指代的特殊人物在現實中也實際存在。所以當動漫迷們在現實中遇見了與之相像的人或事物時便會使用這些詞語替代正常用語。不過隨著各大新媒體的傳播,大眾逐漸接受了一部分動漫語言,如上面提到的"正太"、"蘿莉"等使之成為當今的流行用語。
小眾性更是顯而易見。如上文提到的"御姐"、"腹黑"等詞語,在通過網絡等其他各大新媒體大面積流行起來之前、通過眾多的動漫迷不斷解釋之前,是只會出現在動漫團體中的詞語。但是這些脫穎而出的動漫詞語只是因為其意思簡單好記,并且被多次運用才能成功走進大眾的視野,得到大眾的認同。剩下更多的是只限于在動漫迷之間流通的語言如"都是時辰的錯"、"錯的是世界"、"FFF 團"等等。這些詞語大多數是因為其解釋關系到一整部動漫,更多的是抽象的指代,并不像"蘿莉"、"御姐"這些詞有具體指代解釋。因此他們并沒有脫穎而出成為流行,而像這種只有動漫迷才能理解的詞語、句子占了動漫語言的大多數。小眾性這其實是語言動漫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
新意性,這也是它的創新之處,很多語言動漫化的詞語不再是我們約定俗成的意思,這也是為什么局外人無法進入動漫迷的世界的原因。如最開始提到的"怨念"一詞,他的意思以及用法都發生了改變。再如動漫迷所說的"本命"傳統意思出自中國傳統的本命年,是中國陰陽五行所得出的生辰星,和天干地支相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與出生年份的生肖相同的一年。但是在動漫迷中"本命"引申變成了最喜愛的角色,心中排行第一的角色,最受矚目的事物,或是最屬意的選擇等??梢苑g為"我只支持 XX!"等意思。因此關于"本命"便出現了新的用法,如"這是我的本命"可理解為這是我最喜歡的角色,"雙本命"可以理解為有兩個同樣喜歡的角色等等。這些在局外人眼中都是難以理解的。
2.1.3 語言動漫化現象的形成原因。
從外部因素來說,新媒體在語言動漫化現象形成的過程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一環,新媒體對于語言動漫化現象有著極大推動、推廣作用。正是這樣才會使得語言動漫化從最初的群體行為變為現在的社會行為,從小眾活動變為大眾活動。
如上面提到的"中二"和"中二病",這兩個詞語,倘若它們脫離了新媒體這樣一個大的傳播環境,它們只會是動畫片《中二病也要談戀愛》中的某兩個詞語。且不談及人們對"中二"的使用,可能只有極少數看過此動漫的人才會知道其意義。而對于一些沒看過此動漫的動漫迷而言,"中二"不但不會起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會被當做不知所云、適得其反。
這一差別在 20 世紀末以前的中國尤為明顯,那時中國還是以傳統傳媒為主要傳播媒介。而當時動漫多數是以漫畫書的形式傳入中國,并且因為其以繪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形式出產。所以在那時候,很多人眼中的漫畫書和中國以前的連環畫、小人書無誤。
不但得不到人們的重視,更不可能會用其中的特定語言進行及交流。
20 世紀末中國開始網絡建設,以網絡為大框架,許多新媒體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層出不窮。信息開始加速傳播、資源開始共享,這期間動漫也隨著網絡的發展登上了各大新媒體的大舞臺。通過新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動漫,特別是動漫迷群體成長迅速。而新媒體獨特的交互功能使得受眾可以在線及時交流,達到現看、現學、現說的目的。特別是動漫領域,一旦動漫中出現新詞匯,評論區往往一有大片關于新詞匯的使用,上文中所說的"中二"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流傳出來。并且網絡搜索功能以及某些新媒體自帶的提問功能很好的解決了外圍受眾的疑惑。如上文所說,沒有看過相關動漫的人可以使用搜索功能迅速的了解詞語、句子的來源和意思。如同以前的網絡名言"賈君鵬,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一樣,相信有不少人是通過網絡搜索來了解這一句經典的網絡語言。
通過新媒體,動漫及其語言開始第一次傳播。通過新媒體,動漫迷開始互動交流,動漫語言開始第二次傳播。而最后通過人們的好奇,讓人們能自主運用新媒體解惑,從而再一次進行了被動傳播。這三級傳播使得動漫語言開始頻繁出現在受眾面前,讓人不得不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其經過大面積的傳播達成共識后,便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用語。動漫依附于各種新媒體進行大面積傳播,在被人們所熟知以后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因此新媒體對于語言動漫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其內在因素歸根結底,在于動漫迷們對動漫的喜愛以及青少年時期的人們對集體歸屬感的需求。
人都有歸屬的需要,渴望能將自己融入到某個集體中去,并且為能成為此集體的一員而感到光榮和自豪。"1943 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于《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并且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們重要的心理需要。在文中,馬斯洛還指出: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一種需求占領主導位置,而其他需要相對來說只是處于從屬地位。而青少年正是處于歸屬需要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家庭和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滿足了青少年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通過對比"需要層次理論"可以知道,此時的青少年群體開始對情感和歸屬產生需求。但是青少年特有的叛逆特征,又使得他們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因此青少年通常會通過組織一些特殊小團體來加強自己的認同感、歸屬感。青少年的這種行為一般稱之為"組織小團體",是青少年尋求自我歸屬感的方法之一。這種"小團體"使得他們更加容易排斥他人,特別是對于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動漫迷來說,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以此來找到自己的歸屬和位置。這才使得越來越多的動漫迷聚集在一起,動漫恰恰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遇。在動漫這個團體中,青少年動漫迷為了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或者是自我認同,他們將動漫中的語言帶入到日常生活中,這種只有動漫迷才懂的語言使得他們的歸屬感大大提升。而通過上面所說到的語言動漫化的特點,大家也不難發現局外人幾乎無法融入其中,這種排他性使得動漫迷們在團體中更加的有凝聚力。
2.2 個案分析:以"萌"文化為代表的語言動漫化現象。
2.2.1 "萌"文化的概念。
"萌"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在風靡日本以后,很快通過網絡新媒體的傳播來到了中國。而傳播"萌"的載體正式人們如今所說的 ACG.動漫文化尤其是日本動漫已然成為了青少年最喜愛的內容之一。因此動漫迷可以說是推動"萌"這個詞來到中國并且使之廣泛傳播的主要群體。
而在傳播伊始,"萌"文化作對于青少年來說,體現出來更多是他們對主流話語權的抵制和反抗,是青少年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對抗。以動漫、游戲等為當代主要娛樂的青少年群體中,他們的審美偏好已經不再是追求其事物背后的深層含義,而是更加在乎事物視覺性這樣的擬像符號。但是青少年的叛逆性又使得他們不會用常規詞語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所以"萌"的出現既滿足了動漫迷的使用需求,同時也滿足了動漫迷叛逆期的心理需求,促使動漫迷開始頻繁使用"萌"字。
但隨著"萌"在網絡中的不斷傳播與廣泛運用,使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萌"文化。
在這個互聯網共享信息的時代,網絡上更是出現了專題探討"萌"文化的主題貼吧和主題網站等。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除了新媒體對"萌"的傳播外,大眾媒介對其的運用更是加快了"萌"文化傳播的速度。例如在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這擋節目中,常常會使用"星爸萌娃"等字樣來突出節目看點。又或者是出現在一些報紙標題中,如長江日報的《"吃"字原來這么萌》等等,傳統媒介的介入使得"萌"文化能夠從眾多小眾文化中脫穎而出進入人們的視線。
因此"萌"文化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以表象為主,輕松愉快的文化,同時也是對傳統嚴肅刻板文化的顛覆。但是隨著傳播的加大"萌"文化慢慢變為了一種態度,一種代表年輕的心態。它不在只限于青少年,甚至有很多成年人也加入了進來。雖然是一種新生文化,但是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中,這種輕松的正能量更加能獲得人們的認同,讓人們在這個緊張的社會中得到放松,也許這就是"萌"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2.2 "萌"文化的起源。
"萌"的運用最早來自于日本,一般認為來自日文中的"萌え"一詞,而大多數人認為"萌え"一詞是由"燃え"轉變而來。"燃え"和"萌え"意思相近都能表達心情激動的意思,但是"燃え"更多形容的是熱血類作品中帶給人熱血沸騰的感覺,而"萌"正是為了區別這一熱血類作品而誕生的詞語。動漫迷們為了讓因美少女而產生的熱血狀態能和傳統熱血狀態區分開來,借用同音字"萌"來形容。"萌"在日本文字中的本意指是人們在看見美少女角色時所產生的一種純潔、美好、激動人心、熱血沸騰的狀態。
當然對于"萌"的起源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比如認為"萌"的來源和其漢字的本意有關,按照詞典中的說法"萌"指的是植物的芽,有萌蘗,發芽,開始發生的意思。
如萌生、萌發、萌芽、萌動等等,并且也可以比喻作某件事物的開始,因此"萌"的引申義帶有"開始吸引目光"的意思。正因為如此當人們在看到美少女,內心出現如沐春風一般的感覺的時候,"萌"這個字能較準確的形容當時人們"心花怒放"的心態。
當然還有另一說法,認為"萌"這個詞是出自 1993 年由 NHK 播放的《天才電視君》
中女主角的名字,"鷺傼萌"(SAGISAWA.MOE)。主角在"鷺傼萌"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大叫她的名字"萌!"因此引得眾人開始模仿。也有說法認為"萌"出自 TV 動畫《美少女戰士》中"土萌螢(TOMOE)"這個角色等等。
到目前為止對于"萌"最初的來源,大家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不過認為"萌え"是從"燃え"演變過來的這個說法最能被大眾所接受。這種形容見到美少女時所產生的歡喜感,漸漸被動漫迷們所推崇。隨著"萌"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萌"文化自然而然的被用到動漫創作之中,隨著動漫的傳播來到了中國。不過在中國"萌"的意思已近不單單只是限于表達對美少女的喜愛,它的詞義甚至于詞性都發生了改變,后文將會論述到這一點。中國動漫迷對于"萌"的不同解讀使得它自身的魅力大增,幾乎能用于各個領域。
2.2.3 "萌"文化的發展演變。
"萌"在日語中的演變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不論"燃"和"萌"在日文中都是動詞,而"燃え"和" 萌え"在日文中則是動詞和形容詞。日文因為其語法的特殊性,往往在日文后面加一個"え"便能改變字的詞性,這一點很大的區別于中文。因此在"萌"的使用上無法完全參照日本用法,更大程度上是經過中國動漫迷的不同解釋,進而衍生出各種各樣新的詞義以及詞性。
在最初,因為"萌え"中的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萌"相同。并且通過新媒體網絡的共享資源特點傳入中國。因此中國動漫迷最開始也模仿日本,用"萌"來形容看見美少女時激動、喜歡的心情。但是"萌"字在新媒體中頻繁出現讓人們開始逐步掌握這個字的用法,而隨著"萌"在新媒體中的使用與意義重組。"萌"的詞義開始擴大,不在僅僅限制于看見美少女時的美好心情,而是演變為泛指一切可愛、美好的事物。在新媒體中,動漫迷幾乎在動漫迷幾乎在遇見自己中意、喜愛的事物的時候都會使用"萌"來表達對此的喜愛。不僅如此,新媒體更是賦予了"萌"新的生命力使之詞性也發生了改變,不單單只是作為名詞使用,甚至可以作為動詞、形容詞來使用,如人們常說的"我很萌男主角"便是運用"萌"動詞形態,譯作"我很喜歡男主角".再如"小朋友打扮的好萌啊"運用的便是"萌"的形容詞形態,譯作"小朋友的打扮很可愛".
如果要概括一下"萌"字在中國的演變結果,本論文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在物質層面的運用,即萌商品。如貓耳帽、可愛的耳環、項鏈、發卡等事物商品。第二個部分是在行為層面的運用,比如我們常說的"賣萌"便是指某人的行為或者話語很傻很可愛。第三個部分是在心理層面的運用,涉及大眾心理,審美取向,價值體系等等,如現在有人認為萌也是一種美,穿帶可愛的衣服,讓自己打扮的像小女孩一樣,打扮得年輕化。
但是不管"萌"字怎么變化,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事物所帶給人們美好、快樂、開心的心情。這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字,更多的是做褒義詞使用。
在如今的社會中"萌"幾乎占據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進入人們對視野被人們所接受。
2.2.4 大眾對"萌"文化的使用場合以及使用頻率。
"萌"如上文所說,它已經不再單一的是對看見美少女時的心情的描述了,隨著"萌"詞義、詞性的擴大以及隨著人們對它的了解越來越多,可以說是幾乎和可愛、呆呆、傻傻相關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使用"萌"來表達。因此"萌的"使用場合也是包羅萬象。
但是對于"萌"來說,不管它是作為動詞還是形容詞,使用最多的場合還是"萌"對人、物體的形容。人或物品都是直觀視圖,人們能根據自己喜好輕易辨別他們是否屬于"萌"的范疇,特別是深陷眼球經濟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審美從很大程度上從傾向于內在美變為了傾向于外在美。對于第一次謀面的事物來說,這種外在評價對往后的印象起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萌"的這種對高辨識度、可愛形象的運用更容易被人們掌握,這也是大眾最常使用的原因。如當我們在看見喜歡的事物或人的時候,大多數人已近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說"我喜歡 XX"而是改說"我萌上 xx",有或者是看見一件很可愛事物會用"xx 好萌"來表達對該事物的喜愛。這是一種流行也是一種趨勢,并且也是"萌"最好辨別的一種使用方式,這種直觀簡單的使用方法使得它成為被大眾熟練使用原因之一。
除了對人或事物的表述以外,"萌"還可以對行為作出解釋。而這種對行為層面的運用并不好掌握。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會用"萌"來形容某種行為。不過也有例外,人們說所的"賣萌"其實就是對行為層面的運用。但是大眾所熟知的"賣萌"多數是指的裝可愛,如一些人的可愛的自拍照等等。隨著"萌"對可愛行為的形容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也衍生出來與"賣萌"相對應的"惡意賣萌"這樣的詞語。這種詞語并不是出自于動漫迷這個小集體對"賣萌"的運用,而是出自大眾這樣的大集體對"賣萌"的運用。
"惡意賣萌"指的是那些為了可愛而裝可愛的人,與"賣萌"意思相反。所謂物極必反,月盈則虧。"賣萌"如果太過頭并不會得到他人的喜愛,反而會給人一種厭惡的心情。
正常的"賣萌"應該如"萌"文化中的重點一樣,那就是發自內心、自然輕松、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可愛行為,給人帶來快樂、愉快的心情。而不是為了讓別人認為自己很萌故意為之的行為。因此和"賣萌"和"惡意賣萌"幾乎成為大眾使用頻率最多的詞語。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區別于不同大眾,在動漫迷的眼中"賣萌"這種對行為的表述不僅僅指裝可愛,有一些"賣萌"指的是某人傻傻的行為。比如某人突然大腦短路指著月亮說"太陽",又或者坐公交不小心做反了方向等等,這些讓人們看起來很傻很無厘頭、無法理解的行為,動漫迷往往也會說"你是在賣萌嗎?、"不要賣萌"來調侃對方??梢苑g為"你是在裝傻嗎?"、"不要裝傻".這和大眾所知道的裝可愛有很大的出入。"萌"的這種對無厘頭行為的形容讓一般人很難把握,因此并沒有被大眾所熟知。
最后一種,是大眾最不常用使用的時機,"萌"對心理層面的描述。隨著"萌"文化的深入發展,"萌"已經變成了一種態度、心態。那就是用年輕、快樂的心面對生活,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最近流行起來的詞語"萌萌噠". 這是一個新興詞語,出現時間不過短短幾個月,來自于筷子兄弟主演的電影歌曲《小蘋果》,這是一部有關積極向上、不放棄夢想輕松愉快的電影。其制作方雇傭的網絡推手,于電影上映前在嗶哩嗶哩視屏網站上發布大量有關《小蘋果》的音樂視頻,并且伴隨著一句話"我今天吃了小蘋果,感覺自己萌萌噠".由此引得眾多動漫迷跟風,使得這句話的傳播得以擴大。
最后變簡化成為了"萌萌噠",主要用于形容自己很萌很傻很可愛的內心活動。這個詞并沒有明確的意思,只是大家都會在句子后面加上"萌萌噠"以表示自己簡單的快樂的心理。如"我做了 xx,萌萌噠"、"我覺得自己萌萌噠"這些語句分別可以譯作,"我做了 xx,我很開心"、"我覺得我現在很快樂"等等。"萌萌噠"因為出現時間短并沒有明確的解釋,使用者基本都是憑個人意志對它進行解釋,可以說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詞語。
通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萌"對心理層面的運用少之又少,只有最近才有一個"萌萌噠"脫穎而出,使用的頻率可想而知。但是因為"萌萌噠"出現的時間短,加之被網絡推手過分推崇,使得有部分人開始討厭"萌萌噠"這個詞語,認為其炒作嫌疑過大,違背了"萌"天然純真的本質,從而也有作為諷刺他人的用法。因此并不能簡單的給"萌萌噠"定性或是翻譯,一切都憑借使用者自己的意志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