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硬化癥\\(CAS\\)系指腦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硬化、微小動脈玻璃樣變等動脈管壁變性所引起的非急性彌漫性腦組織改變和神經功能障礙。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其病理改變為膽固醇和脂肪在動脈內沉淀,從而引起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小血管閉塞、血管彈性減弱和血管壁粗糙等一系列脂質代謝障礙,最終引發腦動脈粥樣硬化,使腦部的供血、供氧量減少,,最后產生一系列腦功能障礙的癥候群,最常見的癥狀為眩暈,并可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此外還可見頭痛,失眠,健忘,耳鳴,乏力等癥狀。該病多發于老年人,其中男性多于女性。臨床研究發現,在所有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癥。它是居我國疾病死因第一位的腦血管意外的主要病因,是TIA和腦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礎。據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而我國就占到了五分之一。隨著我國人口的日趨老齡化,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腦動脈硬化的危害性也越發突出,現已躍居于導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積極防治腦動脈硬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導師黃文教授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教學、科研四十余年,在診療中擅長應用化痰活血法治療腦動脈硬化癥,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認識
在中醫文獻中沒有“腦動脈硬化癥”這一病名的記載。根據其臨證特征及發展演變規律多歸屬于中醫學“眩暈”、“頭痛”、“不寐”、“健忘”、“癡呆”等范疇?,F亦可稱“腦絡痹”。黃教授認為腦動脈硬化癥的病位在清竅,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其發病與體虛勞倦、飲食、情志等有關。病機為肝腎陰虛,髓海失養,痰瘀阻絡,腦脈不通。其病理關鍵是痰瘀阻滯腦絡,屬“本虛標實”之證。在疾病形成過程中中醫素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古之亦有“久病多瘀亦多痰”之說。明代龔廷賢認為“大凡頭眩者,痰也”。葉天士也說“久病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中老年人五臟氣衰,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化生乏源,每因情志失調、飲食失節、饑飽勞倦,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性重濁粘滯,病勢纏綿,易阻滯氣機,阻礙氣血運行,阻塞脈絡,瘀血內停,痰積凝滯,瘀阻清竅最終發為本病。且變生諸癥,如頭痛、眩暈、癡呆等。對腦動脈硬化癥的流行病學調查與研究也表明本病以陰虛、肝虛、腎虛、血瘀為基本證候。故黃老師認為痰濁、瘀血貫穿腦動脈硬化癥發生發展的始終。
2、從痰瘀論治
在“百病多兼有瘀”、“怪病多從痰治”思想指導下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用藥各有千秋?!督鹭乙浴吩?“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隔伺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汪機在《醫讀》中云:“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擬挑紅四物湯”。導師對腦動脈硬化癥的治療非常推崇從痰瘀論治的理論。認為痰瘀阻滯腦絡貫穿本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故臨床凡癥見眩暈頭痛,沉重昏脹,表情淡漠,多寐善忘,胸脘痞悶,舌質黯或紫黯,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苔白膩,脈弦滑或細澀者均治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用自擬化痰活血湯治療?;舅幬锝M成:黃芪、歸尾、地龍、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粉葛、法夏、陳皮、茯苓、山楂。本方黃芪乃性味甘溫之補氣要藥,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是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協同當歸尾以活血化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法夏、陳皮、茯苓、山楂健脾化痰,消食化瘀共為佐藥。
另黃老師主張在湯藥中兌服血塞通滴丸,其主要成分三七在此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活血化瘀效果更強,且不傷正。全方配伍得當,補而不壅滯,通而不損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痰消、絡通,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若伴脘悶、腹脹、納呆者,加蔻仁、砂仁等理氣化濕健脾;肢體沉重伴苔膩者加藿香、佩蘭、石菖蒲;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出汗多加生龍骨、煅牡蠣、麻黃根、糯稻根須;肢體麻木加豨簽草、雞血藤以養血活血,祛風通絡。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擴張冠狀血管,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當歸、赤芍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擴張血管和改善外周微循環,降血脂的作用;陳皮和法夏具有降血脂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紅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脈流量,降血壓,改善微循環,抗心肌缺血,降血脂,調節免疫等作用;桃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擴張血管、減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川芎具有抑制血管收縮的作用、參與舒張血管平滑肌,改善腦缺血、增加腦皮質血流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以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
3、治療調護并重
腦動脈硬化癥作為慢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故在治療過程中導師除用中藥湯劑治療外,還特別強調調護的重要性,即要求患者合理膳食,積極控制與本病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有血脂異常者應同時降脂治療。另外各類慢性疾病患者和體質較弱者可酌情運用冬令膏方進行調理從而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4、典型醫案
曾某某,男,73歲,2013年2月23日就診。主訴:反復頭暈頭痛十余年,加重1周。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F癥:頭暈頭痛,心煩易惱,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口干便秘,腰膝酸軟,舌質紫黯,舌下瘀筋明顯,苔薄白膩,脈弦滑。查BP160/95mmHg,神志清,眼球活動靈活,雙肺\\(-\\),HR72次/分,律齊無雜音,A2>P2,四肢肌張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辨證為肝腎陰虛,痰瘀互結。治宜滋陰補腎、平肝熄風、滌痰化瘀,方用化痰活絡湯治療?;舅幬锝M成為:黃芪30g,歸尾15g,地龍10g,赤芍15g,川芎20g,桃仁10g,紅花15g,丹參15g,粉葛30g、法夏15g,陳皮15g,茯苓15g,山楂15g,生地20g,玄參15g,石斛10g,酸棗仁30g,柏子仁10g,夜交藤25g。水煎服,兩日1劑,3劑。2013年2月28復診,頭暈好轉,頭痛口干煩熱減輕,睡眠改善,但仍腰膝酸軟,查BP150/85mmHg,上方加桑寄生15g,牛膝15g,繼服5劑。2013年3月9日3診,頭暈頭痛基本消失,睡眠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守上方10劑,兩日1劑,鞏固療效。
參考文獻:
[1]聞立斗.老年神經系統疾病診治薈萃[M].武漢:武漢出版社,1988:91.
[2]周慎,楊維華,卜獻春,等.腦動脈硬化癥中醫診療方案之文獻及臨床研究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1995,11\\(1\\):4.
[3]梅全喜.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739.744.569.
[4]舒冰,周重建,馬迎輝,等.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9\\):104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