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活血化瘀治療方法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法則,在臨床各個科室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本文筆者將結合具體的病例,對中醫內科活血化瘀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中的體會進行淺談。
1 中醫內科活血化瘀的治療機制
在中醫上認為淤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氣滯、血虛引起血行不暢而凝滯;或者是于外傷或者其他原因致使內出血而沒有辦法消散和褪除;或者是血凝;或者是熱盛迫血妄行,血液離開脈道,積而成瘀等因素形成。淤血形成之后,反過來又會對人體全身的氣血的運行造成影響,于是便成為所謂的血瘀氣滯。血瘀氣滯會造成身體的某些部位血液不通暢,嚴重的情況下身體的某個部位會由于血液不通、缺血出現壞死。中醫認為活血化瘀具有止血、活血、祛瘀、通脈、止痛和消腫等功能。其能夠發揮舒張血管、降低血管的阻力、增加血管的血流量、增強心臟的收縮功能進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時,活血化瘀治療還具有增強纖維蛋白的溶解,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機體新陳 代謝、局部組 織營養以及微循環和抗感染的作用。
2 活血化瘀在臨床上的應用
2.1 神經性頭疼:神經性頭痛是常見的一種慢性頭疼性疾病,患者多是由于外傷或者是長時間頭疼,引起氣血阻滯,經絡阻塞,進而引發神經性頭痛。該病常見的癥狀為頭疼反復發作,疼痛有定處、疼痛似針扎。
中醫常見癥狀為舌苔暗紫,或有瘀斑,脈細澀或弦澀。治法:逐瘀通絡。
對于這種病經常采用的治療方法為服用通竅活血湯,并且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增加或者減少以下藥物:當歸、丹參各159,赤芍129,川芎、白芍、川紅花、桃仁、白芷、地龍各99。對于頭痛劇烈的患者增加加乳香、沒藥、全蝎、蜈蚣通絡止痛;對于眩暈重,舌紅脈弦的患者增加鉤藤、石決明、白菊花、清熱熄風;對于失眠多夢的患者增加酸棗仁、遠志、生龍骨生牡蠣養心鎮靜安神。
例如:患者劉某,性別女、年齡28歲,已婚,2010年3月8號初次被診斷為神經性頭疼,患者臨床癥狀為頭痛反復發作,疼痛如針扎,并且伴有失眠多夢。采用口服去痛片以及中藥“川穹茶調散”加減治療法治療一段時間,治療效果不明顯。再次中醫會診發現患者質暗紅,邊有瘀斑,苔薄白,辨證為“氣滯血瘀,清竅受阻”,于是采用逐瘀通絡法進行治療,具體處方為:當歸15g,川芎9g,赤芍12g,川紅花9g,桃仁9g,丹參15g,白芷9g,地龍9g,生龍、牡各15g,棗仁12g.患者服用五副藥之后頭疼癥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只是還存在晚上睡覺欠安,再次在之前的處方基礎上增加夜交藤12g,合歡皮9g,繼續進行治療,又服用十副藥之后,患者完全痊愈,隨訪結果顯示患者的疾病3年內沒有再次復發。
2.2 冠心病:在中醫上冠心病通常被稱為“心痹”、“真心痛”,在中醫上認為該病發病的機理是患者的“脈泣而不行”,“脈中氣不通”,由于氣滯血瘀導致患者經常出現心胸滿悶、心悸、氣短和痛引肩背等多種癥狀,同時患者舌質暗滯,舌邊尖有瘀點,脈沉澀或結。對于該病通常采用的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法進行治療。
例如:患者丁某,性別男、年齡46歲,已婚,2009年7月12日被首次確診為冠心病,患者從2008年起感覺心胸出現陣痛,痛引左肩以及手臂,同時出現間歇性的胸悶、頭暈、心悸和氣短,經過醫院全面檢查確診為高血壓和冠心病。采用“瓜萎薤白桂枝湯”、“歸脾湯”等加減治療法治療一段時間之后無效。再次就診顯示患者面色少華、肌膚干澀。舌質暗紅少苔。脈弦細,被辨證為 “肝腎陰虛、心絡瘀阻”。對患者采用滋養肝腎和活血化瘀通絡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處方為:當歸15g,丹參30g,赤芍9g,川紅花9g,桃仁9g9,川芎9g,北柴胡9g,鉤藤15g,全瓜萎24g,薤白12g,制首烏12g,桑寄生12g患者服用十副藥物之后臨床癥狀發生了明顯的緩解,繼續采用這個處方加減用藥兩個月之后痊愈??梢哉5纳习喙ぷ?隨訪結果顯示患者4年內沒有發作。
3 小結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醫活血化瘀在治療神經性頭痛以及冠心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僅如此,經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在治療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早期肝硬變以及血栓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得到只要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合理的用藥,中醫活血化瘀治療方法在內科臨床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值得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崔金英,冷凍聯合中藥治療尖銳濕疣38例[J]沖國民康醫學,2008,20\\(2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