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小水井社區民族文化傳承分析緒論
小水井社區民族文化傳承分析緒論
>2024-06-05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苗族社區文化保護問題探析
【緒論】小水井社區民族文化傳承分析緒論
【第一章】苗族社區文化的保護內涵
【第二章】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現狀
【第三章】小水井社區苗族文化的保護構想
【結語/參考文獻】苗族社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一)選題緣由與意義

1、選題緣由

隨著經濟全球化大浪潮的來臨,各國或各民族憑借文化獨特性才能躋身于世界之林中,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基因”,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成為各國交往的潤滑劑。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對各國各民族關于如何保護自身民族文化做出了指導性的建議。此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則對保護歷史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多種文化形態提出了具體要求。云南省也在積極探索保護民族文化的方法,對民族文化保護區進行全方位的區域性保護。其中,小水井作為文化保護區在2009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小水井苗族文化保護區的建立是當地文化保護的重要手段。

本項研究以小水井社區為單位展開田野調查。社區在社會學中是一個出現頻率相當高的詞匯,社區調查是社會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實地調查。但是,社區并不是社會學的專利,其實最初社區的研究方法是從民族學中對初民社會的調查研究中產生的。吳文藻指出,在民族學范疇里的社區是指一群互相依賴的家族,在一個隊群或聚落、或較大的聚居區,共同生活。那些社區不一定是相互依賴的,但它們卻是相互聯系,并擁有共同的領土、語言、經濟體制及文化遺產的。1與此概念相對照,小水井村作為一個標準的苗族社區:在固定的聚居區里,擁有穩定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傳統,154戶居民按照一定的關系相互依存,共同生活。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選擇小水井村作為田野調查地點,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筆者曾多次去到小水井,主要是觀看小水井的合唱團表演,他們的演唱讓我驚訝之余,也深深感動了我,這是筆者選題的直接緣由和最初動機;其次,小水井作為一個苗族的聚居村落,卻是一個全民信奉基督教的村落,在歷史的發展歷程中,苗族的本土文化早已與外來的宗教文化融合一體,正是這樣特殊的文化形態,才有了小水井農民合唱團。但是,筆者在對小水井的深入調查中發現,隨著小水井的農民合唱團的名聲大躁,它儼然成為小水井的文化名片,那么對它的保護不能只圍繞這個點,而應從點到面,對社區內其他獨具特色的文化加以擴充,這也是導師讓筆者進行研究的一個大的原因;最后,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并將其進行梳理發現,目前針對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的專門研究基本沒有,以往對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研究成為一個老課題,研究者各取所需,音樂學家是對合唱團的歌唱技巧、美聲唱法等專業方面的研究,宗教學家主要是對當地基督教的研究,有的是以合唱團當前生存現狀為個案分析進行研究??傮w上看,對小水井的研究主要都是圍繞當地最富特色的合唱團,而對小水井社區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上的研究幾乎沒有。

2、選題意義

田野工作和社區研究可以說是民族學的兩大看家本領。本研究所做的努力便是想將少數民族社區的研究回嵌到區域社會體系中。本文以小水井社區為研究對象有其合理性,社區基于特定的文化空間,有其自有的生態環境,并且與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相互依存,所以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對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進行研究是一條較為可行的路徑。從現實意義上講,本論文的數據以及對小水井村的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政府以及其相關的組織部門關于文化保護方面的參考資料,對加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也為全方位保護苗族文化打下了基礎,本選題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二)核心概念

1、社區

“社區”一詞源于法國的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87 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文中對社區的定義是指由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團體。他認為社區是生活共同體,以地域、意識、行為以及利益為特征。
1“社區”一詞來源于英文中的 community,國內之前一直沒有社區這一說法,直到費孝通等人翻譯過來為后人所用,社區的概念原本很寬廣,適用性很強,所以至今未能達到共識。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社區的定義就有不同?,F在學界大致分為兩類:地域主義和功能主義。前者觀點認為,在某地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群即為社區。而功能主義觀點則認為,具有共同目標和利害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即為社區。在 2000 年 11 月,《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對中國的社區做了如下定義:社區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1自 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開始了對社區文化的研究。社區文化則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在社區這一特定的社會組織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傳統

“傳統”不是固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發展的。就時間設定上說,傳統必然是歷史的,它是指舊時代人的社會生活包括道德、宗教、思維、審美以至風俗習慣、禮儀制度、行為模式等凝聚而成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結構及文化諸現象的統稱。2人們一談到傳統,腦海里就會追溯到過去,實際上,傳統并不一味只是發生在過去,而是對過去的一種延續,甚至也包含未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儒釋道三種文化為主體。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外來文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在漢代,佛教大肆進入,它對中國文化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但是中國本土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中國文化大熔爐中,佛教也在經歷一個揚棄的過程,使之逐漸變得更加貼近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再到近代,歐洲文明高度發展,在中國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文化恰逢其時,應運而生。它給當時的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后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轉折性作用。隨著歲月的積累,這些文化都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他們也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種“傳統”要真正成為“傳統”,就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與發展,而不是固守“傳統”.在小水井社區,苗族本土的文化和外來的基督教文化已經互為一體,融合發展、和諧共生,并構成了一種新的傳統。所以,對小水井社區傳統文化的界定,就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不能一味地擯棄外來文化。

(三)研究現狀

1、國外社區研究現狀

筆者從時間的脈絡進行梳理,國外對社區的研究起源于對初民社會的原始部落研究,再到鄉村地區的少數民族社區研究和城市社區研究,具體如下:

(1)初民社會的研究

19世紀中期,國外開始了對初民社會的研究。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LewisHenry Morgan)作為社區研究的開拓者,早在1846年,他對印第安人部族的易洛魁人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寫了《易洛魁聯盟》一書,該書全面地介紹了易洛魁人當時的社會結構。此外,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Franz Boas)對加拿大巴芬島的愛斯基摩人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深入調查,全面分析其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1.到之后的馬林洛夫斯基(Malinnowski),他是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對位于西太平洋上特羅布里安得島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在這期間,還學會了當地的語言,與當地社區的每一個都成為熟人,可以說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他開創了直接參與調查法,從他之后,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開始進行實地參與調查法。

(2)鄉村社區

鄉村社區的研究起源于美國。189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罕德遜(C.R.Hendeson)在課堂上講授了關于美國鄉村生活的社會環境,這是關于鄉村社區的最早記錄。到1915年,美國鄉村社會學家蓋爾平(G.F.Galpin)發表了《一個農業社區的社會解析》一文,這是真正意義上鄉村社區進行的全面分析。2自那時開始,除了之前只有社會學家關注鄉村社區到其他領域的專家也開始關注鄉村社區的研究。與此同時,鄉村社區的研究內容越來越廣泛,主要可以分為鄉村民族社區類型、影響因素、可持續發展和變遷方面。

(3)城市社區

20世紀30年代,城市社區研究興起于美國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林德夫婦(Robert Lynd and Helen Lynd)選取一個典型的美國社區--米德爾頓作為研究對象,對這個社區的文化變遷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寫了《米德爾頓:當代美國文化研究》一書,1這本書已經成為社會學和人類學史上一部社區研究的典范。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Hollingsworth Whyte)對位于波士頓北部的意大利裔貧民區進行深入調查,對社區內的生活狀況、活動方式以及社區內的組織關系進行了仔細觀察、記錄和分析,并提出了有關該社區社會結構及互動方式的一些重要結論。并于1943年出版《街角社會:意大利貧民區的社區結構》,這是一部少數民族社區研究的代表作。

從筆者查閱到的大量文獻和資料分析,西方社區的研究在20世紀初研究內容比較單一,研究范圍比較狹窄。直到20世紀中期,西方的社區研究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從學科上看,從社會學發展出來的分支學科越來越多,在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中,社區研究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最具有潛力和活力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社區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應用性增強,社區研究的內容則是更細化和專業化。出現了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區自治、社區宗教與文化、社區權力、社區可持續發展、社區移民等多領域的研究,并已取得不錯的成績。隨著政府對它的重視程度也很高,社區研究與社區工作日益結合,使得社區研究既有理論的概括又有實際可操作性。

2、國內社區研究現狀

國內的社區研究,筆者從宏觀和微觀兩面進行闡述,宏觀方面分為社區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社區發展研究和社區旅游研究。微觀方面介紹學者對具體田野點的實證調查,來研究社會的一些結構與其他諸方面。首先,從宏觀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1)社區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

“社區”的本身內涵及其豐富,我國對社區基本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十分多。這方面的著作有丁元竹《社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王思斌主編的《社會學教程》、鄭杭生撰寫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十三章“社區”、黎熙元主編的《現代社區概論》等都對社區定義進行概括,涵蓋了各種社區應有的特征。

這方面的論文也有不少。高永久、朱軍從社區的構成要素出發,全面闡述了社區的內涵(高永久等,2009);王銘銘認為可以以社區的視角來透視中國整個社會,這也成為不少學者后來進行社區研究的主要方法論(王銘銘,1996);周星的主要觀點是強調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落在社區,因為社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直接平臺,以社區為基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這是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周星,2004);岳天明則指出基層社區因其獨特的血緣,親緣為連接的小型社會結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著直接,積極的推動作用(岳天明等,2008)。

(2)社區變遷研究

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區文化變遷、基本要素變遷、民族語言變遷和旅游發展帶來的社區變化等。楊正文運用歷史對比法,全面研究了貴州東南苗族社區的文化傳承和變遷(楊正文,1997);束錫紅對中國西部的一個回族社區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論述了各個要素的變遷,研究回族社區變遷的規律性問題(束錫紅,2000);戴慶廈等從民族語言變遷的角度出發,分析現代化帶來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功能的變化(戴慶廈等,2001);屈蘭對單個土族社區研究發現,民族旅游的介入對西部民族社區的變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屈蘭,2010)。

(3)社區旅游研究

旅游一直是社區研究關注的問題。研究旅游的學者一般以民族旅游業為支點,謀劃建立在社區文化上的社區旅游這一新型產業模式。在此基礎上,一些文章從社區參與、社區主導面來進行探討。劉筏筏肯定了社區參與保護民族文化具體工作的積極和實踐的意義,也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劉筏筏,2008);曾蕓從政府、社會、市場各自對保護民族文化的出發點和實際措施,對構建符合實際的社區主導型健康發展模式和尋求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的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曾蕓,2013)。

另一方面,關于微觀社區的研究:

從 20 世紀 30 年代開始,我國學者開始了以一個或多個村落為社區單位的研究。如葛學溥(Daniel Kulp)對廣東鳳凰村的家族調查,費孝通對江蘇江村的社會結構調查,張之毅和費孝通對“云南三村”的調查,林耀華對福州的義序和黃村調查等其他村落研究。在新中國成立的新舊交替時期,對村落有關的研究一度沉寂下來,直到改革開放時期,村落的熱潮再度迭起,對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區研究重訪開始興起,如費孝通對江村的重訪,林耀華對福州黃村的重訪等。此外,還有陳佩華的“陳村”、王銘銘的“溪村”以此為田野的個案研究。學者試圖通過這些實證研究,來展示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及人文環境。

3、小水井社區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野對小水井進行了研究,也為當地有關部門實施保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分為五個方面,包括音樂本體、宗教、合唱團、文化生態和旅游開發方面的研究。具體如下:

(1)音樂本體研究

這方面研究主要從專業的角度,對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發聲技巧、美聲溯源、美聲唱法等進行詳細分析。汪瑤等通過對小水井的實地調研,從各個方面考證了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美聲唱法的起源,發現農民合唱團成員自身獨特的發聲要領,并在此基礎上,大膽探討了關于美聲唱法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汪瑤等,2010);此外,還有《云南少數民族基督教儀式音樂的新變異》(楊民康,2011)、《淺談小水井苗族合唱團的演唱特色》(張建明,2013)、李磊的碩士論文《小水井苗族唱詩班美聲唱法及溯源初探》(云南藝術學院,2009)等都對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的歌唱方法進行了分析。

(2)宗教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基督教對唱詩班的影響和基督教社會功能轉換問題。楊麗華主要圍繞基督教與唱詩班的關系,分別論述了基督教對唱詩班的影響和對苗族青年音樂素養的影響(楊麗華,2008);張雍德等運用社會學理論對小水井特殊的現象進行深刻透析,并分析了宗教的社會功能(張雍德等,2013)。

(3)合唱團研究

學者們對小水井的關注,主要都是圍繞合唱團,包括對合唱團的生存現狀、發展歷程以及保護建議方面都有所探討。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苗寨飛出金鳳凰-記富民縣小水井村苗族農民合唱團》(趙殿樺,2008);還有《當鄉村插上歌聲的翅膀小水井、迷馬龍苗族農民合唱團調查報告》(昆明市文聯課題組,2012);《富民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態傳承與發展的理性思辨》(李麗,2014)等。

(4)文化生態研究

近年來,文化生態學成為國內人類學界的一個熱門領域,在小水井社區也不例外。曾經有人就建議在小水井建立民族文化生態村,并通過實地考察,分析了優勢條件與文化基礎,最后提出了切實的思路和措施,還考慮了未來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馬英,2010);還有人以石屏縣的兩所學校和小水井唱詩班特殊的文化現象為基礎,試圖構建一種文化生態體系,目的是為了讓當地的傳統音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汪瑤,2010)等。

(5)旅游開發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就是旅游開發,小水井獨特的文化現象,具備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一切條件,所以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現實意義。有人以通過對小水井村的調研,提出小水井的旅游開發需要建立在“實地旅游民族村”的模式上(馬繼剛,2008)。還有人對小水井的各方面基礎條件進行考察,并對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關系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具體的措施(竇志萍,2007)等。

綜上所述,雖然以上文獻中沒有直接的、相關的小水井有關的社區方面的文獻資料,但是這一方面可以說明筆者寫作論文的創新點所在,另一方面這些文獻材料會對論文的寫作有著補充和促進意義,因此對于本文的寫作而言,這些文獻資料都有著特定而重要的意義。通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歸納與分析,然后把這些文獻資料與自己田野調查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相互整合,進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論文寫作資料。

(四)理論與研究方法

1、社區理論

社區研究作為一般方法,主要指不僅適用于社區研究,而且適用于其他社會現象研究的普遍性、通用性方法。它主要強調整合性和互動性,社區作為一個整合體由多種要素構成,包含環境的、生態的、文化的、主體的、客觀的等各種要素。對小水井社區文化的研究就是從它的生態、環境、文化、主體、文化空間等諸多方面著手,并把小水井場域內的物、載體、人、文化空間四者之間相互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保護整體。在小水井這個場景之中,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一種互動關系,筆者也曾多次親身體驗了這種互動過程,所以,運用社區的研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社區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和實驗研究法。筆者對小水井的調研,是運用了社區方法進行研究的。通過對小水井的實地考察,并且通過借鑒相關的文獻,結合自己所學的理論進行論文的撰寫。

2、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在進行論文寫作之前,就要開始查詢與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這是完成論文寫作的基礎。關于社區方面的有關研究,至今已有不少國內外學者做了研究,筆者通過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回顧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國內外社區相關的研究具有一定了解,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給本文的寫作從理論和方法上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

(2)田野調查法

運用了人類學中的田野民族志的方法,通過觀察和訪談,對所研究的小水井社區進行多次實地調研,進行觀察和記錄,盡可能詳盡地描述所觀察到的小水井社區事實。通過與調查對象的深入接觸,觀察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勞作、節日、禮俗習慣等,以社會學、民族學和人類學等多學科視角來研究小水井社區文化。

(五)田野點--小水井簡況

1、歷史淵源

小水井的苗族是為了躲避戰亂由貴州威寧的苗族遷徙過來。在苗族大量遷入云南之前,已經有很多少數民族如傣族、彝族、瑤族等加上漢族占領了山下、山中腰肥沃的土地,所以,苗族只好居住山頭。根據村里的老人說,遷入之初,苗族主要多以狩獵為主,在一百多年前,苗族的先輩們正在打獵的過程中發現了小水井。那時,叢林繁茂,氣候宜人,常年流水潺潺,鳥兒歌唱,如詩如畫的風景,是人群居住的理想場所。大約在 1914 年,苗族先輩們接踵來到這里建寨居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地的老人告訴筆者,由于當時村里的飲水主要是依靠村頭的那口井,碰巧小水井的地形好似一口天然的水井,所以村名就叫做“小水井”.現在那口井已經完全廢棄掉了,但這個名字依然還在使用。

2、地理區位

小水井位于昆明市的西北部,是昆明市富民縣大營鎮束刻村委會管轄的一個自然村落,地處東經 102°34′42″~102°37′,北緯 25°16′~25°20′42″。因苗族喜山頭而居,小水井地處高山,平均海撥為 2350 米。居住的環境相對比較缺水,所以村民要吃的糧食只能栽種一些旱糧,比如玉米、洋芋等。小水井傳統民居為土墻瓦房結構(如圖 1-2),上層主要堆放一些糧食及雜物,下層則是住人供飲食起居,左邊設有一處小房,內有樓梯方便上樓搬運糧物。村里除有兩三戶為現代鋼筋建筑外,95%以上則為傳統民居建筑,是一個基本保持原貌的苗族聚居村寨。

富民縣是昆明的北部輔城,有“昆明后花園”之稱,擁有其重要的地理優勢。近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道路交通條件也隨之明顯改善,來往小水井都有柏油公路通達,小水井片區主要有三條區域要道,分別是武昆高速、一條旅游專線(昆明至轎子雪山)和富嵩公路,其中,武昆高速的修建,大大縮短了昆明來往富民的時間,同時也大大方便了小水井村民的出行。

3、人口民族

小水井是昆明周邊最大的和人口最多的苗族聚居村。村里一共有 154 戶人家,總人口有 474 人。主要為苗族。苗族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5000 年前這個民族便活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和壓迫,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逐漸遷徙至此。苗族最早遷入云南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唐朝,遷徙人口最多之時是在明清以后。在經歷反反復復的大小戰亂與遷徙后,苗族仍然具有堅韌的品格,在顛沛流離中,逐漸形成了每個支系獨特的文化形態,小水井的苗族屬于大花苗支系,也稱“阿卯”.大花苗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區,多居住在偏遠的高寒山區,大約有四十余萬人。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