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國大眾旅游消費主義傾向的影響
(一)對旅游市場的影響。
消費主義對于旅游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消費主義造成了我國旅游資源的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政府和開發商大力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然而,由于盲目求快、開發不當等原因,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環境。旅游產業是以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和區域、傳統文化的完整性為前提的,尤其是自然旅游的開展,必須以優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為基礎。綠地被侵占,水面被填平,許多原始自然景觀遭到了不可恢復的破壞。古鎮被改建,遺址被動遷,許多文化古跡失去了它本來的風貌。同時,商家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通過大眾傳媒不斷誘導人們加入到旅游中來,使假期內的景區涌入了超負荷的人流。巨大的客流不僅給當地服務、治安等帶來挑戰,更帶來了自然環境的污染和旅游資源的破壞。隨地亂扔的垃圾、被涂鴉的古跡、被商業氣息包圍的景區等等,都使得旅游地不堪重負,越來越面目全非。
其次,消費主義促使我國旅游產業出現了秩序混亂和同質化現象。旅游經濟的發展為旅游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加入,各地紛紛熱火朝天的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旅游路線。旅游產業總體上呈現數量化而非質量化的特征??吹焦沛傆位鹆烁鞯囟奸_始開發古鎮資源,看到紅色旅游火了,各地都開始打造紅色招牌,從景區規劃、旅行路線、體驗內容到旅游商品,大同小異毫無新意,更是缺少獨有的文化底蘊。在安排的線路中,隨意增加購物或其他另行付費項目,一些購物商店、旅游景區、醫療點等接待游客的單位,與旅行社、導游聯手誘導、誤導游客消費,通過降低直觀價格來吸引客源,然后再通過安排購物和推銷另行付費活動獲取回扣來彌補成本和獲取非法利潤,嚴重損害了廣大游客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再次,消費主義使旅游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被物質化。旅游的本來意義是讓游客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文化的交流中感受生活的輕松和美好,放松身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消費主義將旅游打造成多樣化的符號,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個性特色的彰顯。不同類型、不同價格的旅游項目被不斷的開發出來,滿足人們不斷膨脹的消費需求。旅游開發不再重視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建設,而更看重吃、行、住、購等消費項目的不斷升級。消費主義使大眾旅游逐漸偏離了最初的意義,成為了商家吸金的利器。
(二)對社會個體的影響。
消費主義在大眾旅游領域的滋生對于社會個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方面。在商家和媒體的渲染下,旅游逐漸成為有錢和有時間才能消費起的商品,誘發了人們的攀比和從眾心理。社會價值觀受到沖擊,人們不再重視旅游的本原意義,而將其看作證明自己身份和經濟水平的象征。表現在行為上是高收入者炫耀消費、奢侈消費,追求心理的優越感。普通游客帶有"求名"心態的旅游,只以去過某地為榮。
隨著自媒體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炫游族",通過自媒體平臺將自己的旅游過程和收獲分享給更多的親人朋友,促使大家加入到旅游消費中來。沒有出游的人們會在周圍人的旅游照片和交流中感到壓力,沒有消費的人們會在周圍人的瘋狂購買中感到窘迫。從而使旅游成為了社會大眾競相追逐的欲望對象,演化成一種生活必需消費。
同時,為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大眾旅游的出行方式、旅游內容等被賦予了多樣化的符號意義,成為人們彰顯個性、表達自我的途徑。人們對于他者和自我的認知越來越依賴消費,逐漸迷失于對物質無窮無盡的欲求中,忽視了精神層次的培養。鮑德里亞指出,消費是一個具有全面編碼價值的生產和交換系統系統,一旦人們進行消費,就會不由自主地被裹挾進去。把人異化為只認消費的動物,看似可以自由的購買和選擇,其實受到的是商家的誘導和指揮,逐漸抹煞人存在的全面性、復雜性,扭曲了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