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活動內容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雙重沖擊的現代社會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提高和人們消費心理的轉化,清明節這一承載著很強消費需求、賦有生機活力和鮮明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但與此同時,非理性消費行為和活動方式也在逐年增加。非理性消費行為和活動方式的出現導致清明節日文化發生了明顯變異。這一異化現象不僅扭曲了清明節的傳統內涵、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還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對清明節俗異化現象進行合理調適,不僅有利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具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作者將結合近年來的調研成果,對現代化背景下清明節俗異化的主要體現、負面影響和調適策略進行相關論述。
1、清明節俗異化的主要體現
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認為,清明節的傳統含義有祭祀先人、踏青和植樹三層內容。清明節最突出的習俗就是掃墓上墳,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墓祭[1]習俗。我國漢族和多數少數民族都是在清明節進行掃墓的?,F今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與古時一樣,仍舊很盛行,但節日消費卻呈現出了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致使清明節日文化產生了明顯變異,其消極體現主要如下。
1.1、白色冥品:夸張離譜
清明時節,人們用一些物品祭奠先祖本無可厚非,但如今的白色冥品卻日顯夸張離譜、甚至低級庸俗,這一現象在我國各地普遍存在,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香港的冥品推陳出新,其中“自動麻將桌”、“筆記本電腦”、“冥府信用卡”等新潮冥品成為市民掃墓的搶手貨。北京市還出現了新款手機模型加之“金元寶”、“金項鏈”、“金手鐲”等組成的“四件套”。在廣西南寧市醒漢祭祀用品一條街,“高檔”祭品可謂品種齊全、花樣繁多,“冰箱”、“液晶電視”、“名牌服裝”、“小轎車”、“直升飛機”、“高爾夫球”,甚至于“豪華游艇”、“航空母艦”等應有盡有。一些祭品店還向顧客推出了制作極為別致的“別墅”,“別墅”內各種“家具”、“家電”齊全,還配有“保姆”,院內設有碩大的“停車場”?!八郊臆嚒?、“直升飛機”停在車場上,煞是壯觀氣派。與“別墅”配套的還有一張印有“蓋章”的紙,即“別墅的房契”,有了它祖先可以安心“居住”。為了謀取豐厚利潤,除上述提到的冥品外,在我國一些城市諸如“私人醫生”、“二奶”、“賭博工具”、“保鏢”、“護衛隊”、“雇傭軍”,甚至“搖頭丸”、“偉哥”等也開始在祭祀用品市場粉墨登場。
1.2、食物祭品:鋪張浪費
自古以來,食物都是清明節掃墓必不可少的祭品。古時祭品強調“心意”,比如晚輩親自為逝者烹制準備,或是用心為逝者挑選;同時崇尚“節儉”,精致簡單的食物倍受歡迎,如餃子、糯米團飯、香腸等。而今在墓葬區,人們為祖先準備的食物祭品不僅有五色糯米飯、雞鴨魚肉、包子、餃子、水果,還有各種名酒和名煙。清明節前夕,廣西、廣東等省份的許多大酒樓食肆還以“金豬祭祖,光宗耀祖”等為廣告語,爭相出售清明祭祖專用的“金豬”。所謂“金豬”就是烤得金黃澄亮的乳豬,2003年至2007年平均一只金豬價格在400元左右;2008至2011年,由于豬肉價格上漲,每只“金豬”的價格也提到了680元左右。此類“金豬”頗受青睞,不少市民都紛紛前往酒樓飯店預訂。祭拜后,一些家庭或是受不了掃墓區的烏煙瘴氣和火燎煙霧,或是為了讓祖先能更長時間的享受美味祭品,丟下食物祭品只身離去。有些富裕的家庭,甚至于將價格不菲的酒水、香煙和“金豬”也留在了墓葬區。
1.3、墳墓裝修:競相進行
在現今清明節,競相修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墳頭修葺。競相修墓也是現今清明節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本來實行火葬即為了減少土地占用,但“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完全抵消了這一初衷,并且在人們競相修墓潮流的驅使下,規模越來越大、日趨奢華。在我國許多地方,成片的墓地侵蝕著綠色植被,山林漸被“白化”。墓地與小區毗鄰,死人與活人爭地,已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嚴重問題。每逢臨近清明節,我國各地都會出現競相修墓的現象。在廣西南寧,近年來許多墳墓都被改裝為漢白玉修砌,雕龍畫鳳、甚為豪華,造價都在20萬元以上。在津冀交界的一處公墓區,近年來新修了一座龐大的“墳墓”,據工作人員介紹,中間是已故老兩口的墓穴,而其余的墓穴都是為活人準備的,左邊兩個分別是兩個兒子和兒媳的,右邊兩個是孫子和“孫媳婦”的。從碑刻上看,大孫子今年才15歲,二孫子14歲,“孫媳婦”尚未出現。據悉,這個墓造價不下30萬元。
1.4、迷信活動:聲勢浩大
清明節的前10天一直持續到后10天,這段時間是人們祭拜祖先,追憶逝者的日子,也是與“祭拜”本意背道而馳的封建迷信潛滋暗長的高峰期。在廣西一些偏遠的鄉村,人們除了履行焚燒冥品、供祭食物等傳統的祭掃方式外,還大張旗鼓地請“麼公”\\(即巫師\\)謝墳(即掃墓)、做道場、還愿、驅鬼、鎮災等,時間短的三天,長的多達十天,排場相當大。普通人家謝墳,一般按照順序選取三個墓進行祭祖,至少要花三天時間。每“謝”一次墳,其他族戶要來同吃,同時自己這一族戶也要到別的族戶墳上吃。也就是說,在謝墳的三天里,每天要“客串”吃五六餐。前往謝墳時,族中每戶必須交納臘肉、酒、大米及紅包、鞭炮等錢物,部分酒肉在墳前就地享用,其余基本上都用于酬謝“麼公”。
2、清明節俗異化的負面影響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夸張離譜的白色冥品”、“奢侈浪費的食物祭品”、“大張旗鼓的墳墓裝修”、“繁瑣落后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演變成了清明文化的四大主題詞。清明節非理性消費行為不僅廣泛存在,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
對于清明節日文化的變異,我們必須給予重視。因為這一現象不僅制約了市場消費作用的發揮,還扭曲了清明節的傳統內涵、滋長了不良社會風氣,同時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
2.1、扭曲清明傳統內涵
清明節集節氣與節日于一體,是頗受中華民族重視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具有珍貴而獨特的節日環境,《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边@一傳統節日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國人重孝道,講究飲水思源。清明節祭祖掃墓便是這一思[2]想的深刻反映。另一方面清明節也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禳災祈福、辭舊迎新的求吉心理。由于古人相信人有靈魂且靈魂永不消失,靈魂可以在人死后成為家庭或者家族的保護神,因此人們要祭拜祖先。清明節祭祖就是希望通過這類祭祀習俗得到祖先的庇佑,保佑后代子孫平安幸福。然而現今清明節諸多非理性消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清明節的文化內涵:首先,人們焚燒大量白色冥品所帶來的污染破壞了滋養清明文化的豐厚土壤,即清潔而明凈的節日環境。其次,攀比炫富的風氣曲解了孝道理念的內涵真諦,主要表現為“形式排場蓋過真情實感”、“祭祀逝者重于善待生者”。孝的本質是贍養,至于身后事,則貴在精神上的紀念。有些人對待生身父母形同陌路,不行晚輩應盡之孝,等到長輩亡故之后,為了得到陰間祖宗的庇佑,才大肆鋪張厚葬和祭拜。
第三,背離了禳災祈福的心理意愿?!吧罹扛鞣N歲時節日活動產生的最初根源,不難發現一個簡單而又永恒的推動力:即人們祈望[3]五谷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鼻迕鞴澮嗳绱?。然而清明節焚燒過多冥品頻頻引發的火災已經威脅到了人們的人身安全,競相裝修墳墓、大搞迷信活動所耗費的錢財和精力也不同程度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質量,這些背離了清明節禳災祈福、辭舊迎新的求吉初衷。
2.2、助長社會不良風氣
“社會風氣是指整體或局部社會在一個階段內所呈現的習尚、風貌,為一定社會中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行為模式、道德觀念以及時尚等要素的總和。社會風氣是社會[4]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备母镩_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也隨之產生,“攀比之風”就是其中之一。在超前消費的大潮中,“攀比心理”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社會心理病”。近年來,清明消費金額在急劇上升,從前部分我們所例舉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內容看,無論是焚燒的白色冥品、祭拜的食物祭品,到墳墓的構造修葺和祭祖的儀式活動,都呈現出內容日趨復雜、規模日益擴大、步驟逐漸繁瑣的趨勢,講究形式、注重排場已經形成了現今清明消費的重要特點。究其原因,除了整個社會經濟水平普遍提高外,盲目的無計劃的攀比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觀因素。良好的社會風氣歸根結底是要靠大多數人的德性和德行來實現的,清明節中人們不合理的消費行為無疑會助長社會的攀比之風。
2.3、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鋸堧x譜的白色冥品走俏市場,這些刺激了人們的白色消費欲望,這幾年因清明掃墓焚燒白色冥品所造成的山林火災事例時有發生:據網易新聞中心報道,中國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4月2日8時至4月6日8時(即清明過節重要時段),共監測到熱點159個,其中反饋林火16起,兩名森林火災肇事者被當場燒死;據中國廣播網報道,2010年海南省公安消防部隊出動警力592人次,搶救財產價值51.2萬元,其中參加因群眾掃墓祭祖活動引起的草地及樹林著火的應急救援就有29起;據大洋網報道,遼寧森林火災90%集中在清明前后發生?;馂牟粌H造成了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也破壞了植被、污染了空氣,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如2007年4月2日,海南省儋州市的一個墓區發生火災,300多畝木麻黃樹就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經調查,火災是由村民掃墓后遺留下來的蠟燭、燒紙等火種引發。
2.4、浪費大量社會資源
清明節前后,大張旗鼓的墳墓裝修競相進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盡管《殯葬條例》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嚴格限制公墓墓位占地面積和使用年限。埋葬骨灰的單人、雙人合葬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埋葬遺體的單人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4平方米,雙人合葬墓不得超過6平方米。但在攀比炫富心理的支配下,妄想得到祖先庇佑的人們還是甘愿鋌而走險,大肆擴建、裝修祖先的墓地。2011年3月,據荊楚網報道,鄂州一位姓余的先生在外地做生意發財后,不惜占用耕地面積,返鄉將父母的墓地擴建到了一畝多。此種做法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已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嚴重問題。另外,焚燒白色冥品、購買食物祭品、大搞迷信活動所耗費的資金也不是一筆小數額。筆者2005年在廣西調研了解到,南寧市醒漢祭祀用品一條街出售的“別墅”平均價位為18元,豪華的可以達到30元至50元不等,“冰箱”、“彩電”、“小汽車”、“直升飛機”等祭品價格為5到10元。有些綢緞冥品竟然賣到了上百元。有的攤主還專銷農村的特大“別墅”,能做得像4平方米的小平房,而且門窗、家具、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售價1000至1500元。將這些“白色經濟”的消費金額作個統計,以南寧市現有的10萬個墓地計算,即使每個墓地消費祭祀用品40元,那么消費的金額就達400萬元。眾所周知,清明節消費的不僅僅是“白色經濟”,其中的金額還包括道場費、餐飲費、交通費等等,在廣西一些貧困的農村地區,當一次假和尚、充一回假道士,就能輕而易舉地掙到200至300元錢,而從事中介業務的人也可從中收獲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如將這些費用都列入計算的范疇,那耗費的金額就不得而知了。
3、清明節俗異化的調適策略
清明節俗異化所帶來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清明節非理性消費行為加強引導、正確調適,不僅有利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具有重大的意義。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筆者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對清明節俗異化現象進行引導與調適。
3.1、深入宣傳清明內涵
清明節歷史悠久,地位獨特,是我國影響最大的、至今仍廣泛流傳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人將清明節視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標志性節日,不僅安排祭祖活動,往往同時也把掃墓和植樹、郊游等結合起來。清明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感恩紀念與催護新生的理念,也反映了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明節作為一個文化概念,還代表了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既可以教育后代要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也能夠起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作用?,F今清明節出現的種種不合理行為現象,在不同程度上背離了清明節的文化初衷,歸根結底,是因為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內涵缺乏透徹了解且沒有意識到守護其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以致將其演繹得只剩下扭曲的形式。因此,通過深入宣傳使人們正確認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對現今清明文化進行調適的前提條件。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新聞出版事業、學校教育等渠道深入宣傳清明文化,喚起人們對清明節傳統內涵的關注和再認識,使人們在正確認識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自覺地節制和調整其行為活動。
3.2、加強規范市場管理
清明節“迷信消費”與“迷信經濟”相互滋長的現象,近年來在不少地方正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不合理的消費行為攪渾了社會風氣,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這些祭品不僅種類五花八門,庸俗低級,而且質量良莠不齊,攤販大多沒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爸袊|量萬里行”在統計分析消費者的投訴后指出,做祭品生意的人正是抓住人們忌諱和不好意思講價的心理,將祭品價格定得普遍偏高甚至有些離譜。要樹立祭祀新風,固然需要對民眾做大量的思想宣傳和引導工作,但思想意識是無形的,尚需時日才能見效;而冥品市場是有形的,能有一抓見效、立桿見影的效果。面對“迷信消費”與“迷信經濟”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有關部門不妨換個思路,從加強規范市場管理入手,嚴格禁止生產、銷售有傷社會風化、庸俗不堪的冥品,嚴厲打擊制造者和銷售者,嚴格把好祭品的價格關,只有管住“迷信經濟”的源頭,才可以掃除非理性消費的渠道,最終恢復清明節的節日原貌。
3.3、大力弘揚節儉美德
清明節是以祭祀懷祖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祭祀懷祖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的。家庭是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具有生育、生產、教育及經濟消費的職能,家庭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家庭美德的弘揚。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關于家庭美德是用五句話概括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這里提到的“勤儉持家”其首要要求就是不盲目攀比?,F今清明節所表現出來的眾多不合理的消費現象與黨和國家所提倡的“勤儉持家”的美德是相忤逆的,不僅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敗壞了社會風氣,同時攀比消費、鋪張浪費還會給下一代人的消費觀和道德觀樹立消極的榜樣,間接造成清明節奢侈消費的惡性循環。為此,我們應呼吁社會注重家庭美德建設,樹立正確消費觀,將節儉理念付諸實踐,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包括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節省煤氣和不浪費瓜果蔬菜,等等。勤儉持家的家庭美德形成了,節儉的社會風氣也就能繼之確立,而這也就截斷了清明節非理性消費活動的源頭。
3.4、豐富新型祭祀方式
眾所周知,傳統節日文化是在過去相對封閉和落后的環境中形成的人類精神財富,因此在對外開放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就無法避免會遭受影響與沖擊,現今清明節諸多非理性消費行為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市場經濟沖擊傳統祭祖文化的一個體現。目前諸多實例表明:融入適當創新元素是民俗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有效方式。
要調適清明節非理性消費行為,我們可以嘗試將創新理念融入傳統節日文化,以“繼承中發展”為原則,從調適祭祀方式入手進行努力?!袄^承中發展”即既要保留傳統的祭拜方法,即香火祭祀;又要增添現代的祭祀形式,現代的祭祀形式應以環保節源為行為理念,同時又不脫離緬懷先人、感恩紀念的祭祀目的。據此,我們可以將“家庭追思會”、“網絡祭祀”、“鮮花祭掃”、“植樹寄哀”、“詩歌祭祀”等活動與我們傳統的香火祭祀結合起來,融入我們的清明祭祖文化中。要推廣乃至普及現代祭祀形式,政府有關部門除了宣傳呼吁外,還應盡量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如開辟“綠色家園”,免費為清明祭祖的群眾提供鮮花和樹苗;再如,創新“祭祀網站”,為網民設置“祖先靈位”,并在網站上提供“墓碑”、“哀樂”、“鮮花”、“蠟燭”、“香爐”、“紙錢”、“美酒”、“水果”、“糕點”、“儀仗隊”等。環保節源祭祀形式的推行,不僅可以減少清明祭祖對自然環境的污染,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整和牽制鋪張浪費、攀比炫富的消費風氣,無論對清明文化的傳承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5、呼吁提倡真孝理念
“孝道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時至今日,中國社會逐漸自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社會,孝的具體內涵雖有部分轉變,泛孝主義的強度與廣度雖已經逐漸衰減,但就其整體而論,孝仍然是一項家庭生活的主要價值[5]
或原則?!鼻迕鞴澅臼羌漓牒蛻涯钕热说墓澣?,是體現中華民族崇宗敬祖、尊老愛老孝道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然而,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再美好的形式在演變的過程中,也難免被扭曲和褻瀆。如今的清明節已經成為一些人單純表現“忠孝”以讓祖先神靈保佑自己的祭祀活動。這些人將紙錢和祭品的多寡、墳墓裝修的水平等作為衡量后世子孫對已故先人忠孝程度的重要標準,而這就是清明節非理性消費行為出現的一個重要誘因。直至今日,許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真孝假孝不在于人死之后的厚葬與祭祀之禮,孝的本質是贍養,至于身后事,則貴在精神上的紀念?!墩撜Z》
有言:“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就是說人們在表達自己哀思的禮儀中,玉帛等外在的貴重物品根本無法代替個人內心的尊敬和追念之情。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墓葬的奢簡、冥品的多寡和祭品的優劣均與孝心無關。而以上正是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呼吁與提倡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樹立正確的孝道理念和營造真正的孝道氛圍,是遏制清明節日文化消極變異的一項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1]李明.清明節的演變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1).
[2]林海.清明節摭談[J].河套大學學報,2011(9).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4]毛偉.社會風氣與思想政治教育[J].社科縱橫,2011(9).
[5]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