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國的壯族與越南的岱族、 儂族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根據范宏貴等學者的研究,這些民族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百越人,屬于“同根生的民族”。 而越南的岱族、儂族都是從中國遷移過去,“17 世紀以前從中國移居越南的稱為岱,17 世紀以后移入越南的稱為儂”。 岱族、儂族作為越南的兩個民族,有各自的傳統文化特色,但是這兩個民族相互雜居在一起,在語言、文化、傳統習俗方面極其相似,因此“現今岱、儂族的關系仍很密切,以致岱、儂連用,結合介紹”。
二、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清明節的節日習俗
(一)節日時間
在壯族地區相傳“三月三”是龍母節,即紀念龍母的節日。 后來因受到漢族的影響,壯族人民便把這一天視為清明節,用各種形式來紀念已故的親人。 與壯族的“同根生”兄弟—岱族、儂族從中國遷移到越南后,雖然在文化生活方面受到了京族的很大影響, 但仍保留了把“三月三”視為清明節的習俗,這一天也是岱族、儂族家庭團聚、上山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
(二)節日活動
1. 掃墓祭祖
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在“三月三”清明節的一個最重要活動是上山掃墓祭祖。 人們感念祖先生前的艱辛,對祭祀活動非常重視。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們就開始籌齊各種材料(楓葉、紅藍草、黃姜等),準備做彩色糯米飯。 壯族人民一般做五色糯米飯(紅、黃、紫、黑、白),而岱族、儂族不一定是五種顏色,但一般也會有紅色、黃色、紫色、綠色或藍色等顏色,他們稱為彩色糯米飯或什錦糯米飯。 同時還要采購各種掃墓所用的“白色消費品 ”(類似紙錢 、 香火等各種燒給祖先的物品)。 “三月三”當天,家族成員們集聚一堂,帶著各種祭品上山掃墓。
2. 歌圩
除了掃墓祭祖, 三月三還有另外一項重要活動—歌圩。 靖西、龍州等邊境縣的壯族人民舉辦大型歌圩活動,熱情的壯族人民在歌圩上唱山歌,他們以歌敘情,以歌交友,紀念壯族的歌仙—劉三姐,青年男女還通過對歌向傾慕者傳達愛慕之情。
(三)祭祀過程
1. 除草、培土
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人民在山上掃墓時,都是先給祖先的墳墓除草、培土。 后輩們懷著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幫祖先把“房子”周圍、“房頂”的雜草鏟除干凈,再往墳墓上培些新土,讓墳墓更加美觀些。
2. 擺設供品
后輩們把墳墓周邊清掃干凈后就在墓前設個祭臺并擺上各種祭品。 在祭祀供品方面,作為稻作民族,稻米是壯族、岱族、儂族的主食,副食中的肉食主要是豬、雞等家禽,壯族人的供品一般有:整只白斬雞、整只煎魚、一塊條形豬肉(這三項壯族人民稱為“三牲”)、五色糯米飯、豆腐、米酒等,而岱族、儂族則主要是烤豬肉(有錢的人家備一整頭烤豬 )、整只雞 、彩色糯米飯 、艾粑、 米酒等。 其他民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簡化掃墓程序,尤其是簡化祭祀供品,有些民族僅是在墓前擺上一束鮮花,而壯族、岱族、儂族人民的祭祀供品不會簡化反而是日益豐富,但上述基本的供品仍保持不變。
3. 祭祀
擺完供品后,家族成員點上香、蠟燭,在墓前祭臺插上香和蠟燭,有些地方還在墳墓四周插滿了香,燃放鞭炮招呼祖先來“用餐”,不論是中國壯族還是越南岱族、儂族,人們在山上給自家祖先掃墓上香時,也會給周圍認識的墳墓插上一束香, 邀請他們過來跟自家的祖先一起“用餐”。 上香之后,后輩們行禮祭拜先人,斟酒灑在墓前,夾一些供品撒在墳墓上,并給祖先燒紙錢及各種紙制的物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給祖先燒的各種物品也日益豐富,從以前單純燒紙錢、紙衣服等簡單的紙制品發展到當今燒各種紙制的家用電器、交通工具、通訊設備等先進的現代化生活必需品,以供祖先在陰間“使用”。 之后壯族人民在墓頂插上一串藩紙,有些地方還在墓前的石碑上貼上三張紅紙。 而岱族、儂族人民則是在墓頂上掛一串白紙剪成的紙錢,寓意著給過世的親人送錢讓他們在陰間有錢花, 并以此說明這個墳墓是有主人的,它并沒有被遺棄。
4. 處理供品
不論是中國壯族還是越南岱族、儂族,有些地方的人們在掃墓結束后, 就聚攏在祖先墓地旁邊把帶來的供品一起享用, 家族中的成員共同分享祖先賜予的恩澤,更是實現了跟祖先更近距離的溝通,讓家族后輩有機會與祖先共同進餐,跟祖先進行更親密的溝通。 而有些地方的壯族人民因為迷信, 認為供奉過祖先的供品不能帶回家, 認為把供奉過的供品帶回家會招鬼進門因而把供品扔在野外或全部撒在祖先墳墓上, 分給各位祖先享用。
5. 聚餐晚宴
結束了在墓地的祭掃活動后, 家族成員們通常是聚集在家族老大或負責人 (有些地方是家族中的幾兄弟輪流負責)家里,準備一場家族聚餐晚宴,同時還邀請一些親戚朋友來吃飯,以此緬懷先人,順便討論一些家族大事。 在晚宴開始之前,人們還要在家里的神臺前擺上各種供品,插上香和蠟燭,祭祀祖先。 祭祀完畢后,晚宴正式開始。
三、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清明節的節日功能
1. 盡守“孝道”
中越兩國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壯族、岱族、儂族的大部分族人都遵守孝道,以各種實際行動來詮釋“孝”的始終如一。 對于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人民來說,即使平時生活再艱苦,工作再繁忙,“三月三”人們都盡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盡其所能采購各種供品上山掃墓,向祖先“盡孝”。 越南儂族人民沒有給已過世的父母過忌日的習俗,因此“三月三”清明節是他們盡子女義務的好時機, 那些遠離家鄉的后輩們總會記得“三月三”回家掃墓。
2. 道德教化
“三月三 ”是家族集體掃墓祭祖的日子 ,對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 儂族人民來說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日子。 這一天在墓地掃墓祭祖時,家族里年長的人們會全身心地禱告和虔誠地祭拜, 給后輩們講述所祭掃的祖先生前的事跡, 讓后輩們記住祖先創業的艱辛及對家族貢獻的功績, 教育孩子們祭祀先祖, 要懂得飲水思源,懂得報恩。
3. 祈福禳災
在各種重要節日中,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人民都會祭祖, 人們在祭祖時一方面向祖先匯報家中的情況,一方面向祖先祈福禳災,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家豐收,祈禱家庭成員幸福、平安,大家都抱著美好的祝愿, 祈求能夠改善終日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貧困生活。 而“三月三”作為這三個民族最重要的掃墓祭祖的日子,人們認為在墓地祭祀離祖先很近,更容易跟祖先溝通, 更容易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及祈求的心愿。 在墓地人們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之情,向祖先匯報完情況后更便向祖先“傳遞心聲”,祈求祖先保佑家族成員生活幸福、平安,保佑子孫們事業順利、學業有成,祈求祖先保佑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總之,人們希望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在來年一切順利,遠離各種災難。
4. 家族團聚
中國壯族人對“三月三”這個祭祖節日尤其重視,壯族人民一般都是按照家族大小幾戶家庭, 甚至是十幾戶家庭一起組織上山掃墓。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自從 2014 年起規定每年“三月三”放假兩天,讓在城市中工作的壯族同胞返回家鄉掃墓祭祖。 有了假期,在外工作的子孫們能夠返鄉, 很多壯族家庭掃墓的隊伍更加龐大。 在越南,雖然政府沒有規定假日,但是岱族、儂族人民也會安排好工作,盡可能返鄉祭祖。 很多時候,其他節日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過節, 而 “三月三”大家都會爭取回家“盡孝”,兄弟姐妹們在掃墓之余能夠深入了解各自一年來的工作、 生活情況, 互吐衷腸,可以說“三月三”清明節是一個家族成員團聚一堂、聯絡感情的好時機。
四、結語
每年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的清明節,人們從各地回故鄉掃墓已成為一種習俗。 由于中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儂族“同根生”的淵源關系,這三個民族的清明節祭掃習俗不論是節日時間、 節日活動及祭祀過程等文化習俗極其相似,人們還賦予了“三月三”盡守“孝道”、道德教化、祈福禳災、家族團聚等幾個節日功能, 讓清明節的意義從單一的掃墓祭祖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范宏貴.同根生的民族壯泰各族淵源與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41-142.
[2] 梁庭望.中國壯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178-179.
[3]Vuong Toan.Mot hien tuong xuyen van hoa: ThanhMinh o Trung Quoc va bien the cua no o Viet Nam[J].Nghien cuu Trung Quoc, 2012\\(4\\): 70-75.
[4]La Van Lo, Ha Van Thu. Van hoa Tay Nung[M].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a, 198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