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清明節的精神內涵解讀
清明節的精神內涵解讀
>2024-03-13 09:00:00

原標題:清明節、清明精神與清明社會。

內容提要“清明”內涵豐富,寓意深遠,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祭祖、哀思與感恩紀念日。清明時節的季節轉換預示著萬物復蘇,生機盎然,帶給人以希望與活力。同時,清明節不僅有對死者精神的緬懷,也應有對歷史錯誤的追問,更應有對生者的人生追思與反??;不僅要親近自然,更要保護自然;不僅是對現代國家政府的基本要求:政治清明,更應成為全民族的一種信仰與理想追求?!白匪?、感恩、自省、博愛、希望、責任、承續、環保、勤政、廉潔”構成“清明精神”的主要內容。而在清明精神支撐下的“清明社會”則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聯想到當下國民陋習、道德滑坡、霧霾鎖國與貪污腐敗,“清明社會”之構建尤為重要?!皯汛刃猩?,明德樹人”,希望通過對“清明節”全民反省的倡導,實現抑惡揚善與國民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清明節;清明精神;清明社會。

1、問題的提出。

2008年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之一。國家法定節慶假日通常作為蘊含和承載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生活意義的重要符號,具有很強的情感互動和人文指向意義。曾幾何時,中國繪就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貪污腐敗,霧霾鎖國”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圖”.鑒于中國的現實,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目標。這一切背后的寓意是對昏暗社會的厭惡與對清明社會的向往。

2、清明由來。

清明節首先是一個時令節氣。古時也叫三月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事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清明一到,氣候轉暖,降雨增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且到處生機勃勃。既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又是春游娛樂的好時光?!稓q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br>
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明確的記載。但作為節日的清明節在唐朝才形成。雖然本文所談及的清明節指節日而非節氣,但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因此,該節氣理應算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又是三個相近的節日復合而成的傳統習俗。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但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的日子接近,后來三者就逐漸融為一體。在唐宋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囊括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諸多內容的傳統節日,并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綜合性重大民俗節日。隨著時代的前行,清明節不斷地演化,不僅衍生出一些新習俗、新風尚,而且具有了更加豐富深厚的文化蘊涵和現實意義。

2006年5月,“清明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草案)》,把清明節同端午節、中秋節一起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使清明節真正成為全民的節日(李榮啟,2011).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著特殊的關系,在時間上,清明節是寒食節過后的三天日子。更重要的是,清明節的很多習俗都是繼承于寒食節的習俗,如掃墓、踏青、蕩秋千等。寒食節與歷史上著名的忠臣介子推“割骨啖君”的故事有關.晉文公在當權前19年的流亡日子里,幸虧得到狐偃、趙衰、賈佗、介子推等一批忠義之士的輔助,才躲過了重重災難,最終有機會回到晉國取得政權,做了君王。

因而犒賞追隨他的那批忠義之士,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未因此而向晉文公討封,而是帶著自己的老母親默默地離開,到山西綿山過上了隱居生活。后來,晉文公想起自己竟然忘卻了介子推,因而去綿山尋他。尋了很久,卻沒找到.有人獻計放火燒山,作為孝子的介子推一定會為了母親出來?;馃巳烊?,卻仍無消息.后來,人們發現介子推同他的母親一同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于是便有了在寒食節禁火三日與掃墓的習俗。寒食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其實,這一故事無據可考,也許只是后人對寒食節額外加入的附會而已。但也正是這個故事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寒食節更穩固的地位。

上巳節則是清明的前一天,夏歷的三月初三,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中。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的重要節日,也就是通過洗浴來祓除災禍,祈降福祉。另外,此日也是本土道教西王母的生日,傳說中女媧造人的“人日”和中國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上巳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也就是說,在古代這一天是非常重要、能夠得到福祉的美好日子。

正是因為有這些淵源,清明節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民間風俗和文化內涵。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包括:禁火、掃墓、踏青、插柳、蹴鞠(踢足球)、蕩秋千、拔河、斗雞、沐浴、登高(郊游)、求姻緣等等,清明節期間的傳統食物包括:蒿餅、青團、馓子、清明果、歡喜團、清明螺等等。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兼有節氣與節日雙重身份;二是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它不僅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還是親人團聚、踏青嬉游、親近大自然的節日;三是兼具西方的感恩節、成人節與情人節的意蘊。

3、清明警醒。

(一)清明追思。

追憶感恩。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但祭奠先人還僅僅是這個節日的“形”.“形”所蘊含的“神”首先就是對先人的敬重、思念與感恩。人生在世,應學習的東西固然很多,但首先要學的就是感恩,這是做人的基點所在。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動物尚能如此,更何況我們人類.而公益是現代社會感恩的最佳方式。因此,國家若將清明這一天設定為“公益日”,則意義非凡.清明時節來到先人的墓地追根溯源,不忘飲水思源,意味著對先人歷史貢獻的追憶、感恩與歷史傳承。在家國一體的傳統文化中,“國”是“家”的延伸,由“家”而外推至國家和民族。所以清明祭祀,不僅要祭拜家祖,而且要祭拜民族的先祖和為中華民族的永續做出過貢獻的先賢忠烈(趙修義,2008).

祭祖祈福。原始先民認為靈魂不死,祖先的靈魂可以保護子孫后代,并且需要接受子孫的祭祀,子孫祭祀祖先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祖先靈魂的保佑。因此,借清明祭祀之機,通過與死者的近距離對話,除了寄托哀思之外,還有祈求庇佑、啟迪今人、展望未來之意。祈求生命的母體給予永不衰竭的生殖力、生命力,祈求先人庇護,給新的一年帶來收獲與希望。

祖先崇拜。中國人具有“崇孝敬賢”的文化傳統,而祖先崇拜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清明習俗中的祭祖掃墓正是祖先崇拜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一般說來,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有三個目的:一是宗族繁衍,二是宗族團結,三是宗教性精神的滿足。

(二)清明追問。

清明除了具有通過祭祀儀式等追思先人之德、汲取先人道德滋養,并繼承和發揚外,還應有通過對先人的精神遺存的反省,來提升人性善良與美德境界的意蘊(葛承雍,2013).

首先是歷史拷問。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近代的揚州七日、嘉定三屠、八國聯軍、軍閥混戰、南京大屠殺、文化大革命、汶川地震等,不一而足.為了不被災難所擊倒,便出現了勵志式的“多難興邦”這一慣用語。

但人類歷史告訴我們,多難并不必然興邦,多難既能興邦,也可衰邦,甚至可以毀邦,甚至后者多于前者。

災難分兩類:一是天災,二是人禍。而天災與人禍有時緊密相連,某些天災實則是人禍誘發。

本文所要追問的正是人禍。先輩不僅給后人立下了豐功偉績,有時也可能犯下了歷史性錯誤,甚至是滔天罪行。中華民族所歷經的各種磨難,既有天災,更有人禍。清明節我們不僅要緬懷先輩的豐功偉績,還應該有對歷史性錯誤的拷問。

1959-1961年數千萬中國人被活活餓死,這在和平時期是難以想象的;而文化大革命,不僅使許多人死于非命,更使中國人失去靈魂。每當我們回想起這些人間悲劇時,中國的每一個人似乎瞬間都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很少有加害者,更少有人主動站出來為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甚至是罪行承擔責任,向那些歷經苦難的受害者賠禮道歉甚至是謝罪。

文化大革命雖離我們漸行漸遠,但文化大革命中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卻多還活著。那些活著的作惡者,現在不為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反省、道歉、甚至是謝罪,難道還要等到去陰曹地府懺悔?

俗話說:父債子還。作為作惡者的后人,怎能不代先輩向那些曾經受過其折磨甚至迫害致死的人道歉,甚至謝罪?如果我們不能正視歷史,滿嘴謊言,甚至黑白顛倒,這個國家與民族是否還值得信賴?更進一步說還有未來嗎?

故人雖已仙去,但后人究竟應該給先人一個怎樣的評價?是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對歷史做出客觀的評價?還是容許篡改歷史,繼續欺世盜名?

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上有部分人雖已“蓋棺”,但遠沒有“定論”.可悲的是:中國的歷史常常由勝利者書寫,因而“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寬容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文明與進步。作為后人,自然不能沉湎于對先人歷史罪責的聲討之中而不能自拔,而更多應表現出某種寬恕。但如果不能對先人的罪責給予一個客觀的歷史評價,而是一味地寬容與粉飾,缺少必要的反思與反省,實際上就是對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作惡者的包庇與縱容。

“歷史不容抹殺”.追根溯源,拷問歷史,還其本來面目,善惡分明,該頌揚的應大力頌揚,該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還是應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這是對歷史與后人負責,不僅能使我們從先人的歷史錯誤甚至罪行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更是對現存者與未來者的警示。由此可見,歷史清算在某種情況下還是有必要的。正是因為缺少對歷史必要的清算,某種意義上才導致了今日之中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亂象。

其次是自我反省?!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保ā蹲髠鳌ば辍罚┟總€人都免不了要犯錯誤,犯錯誤并不足奇,但少犯錯誤、特別是類似文革式的歷史性大錯誤,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嚴肅問題。而“慎終追遠”可能是避免少犯甚至不犯錯誤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清明節在先人墓前祭奠時,要緬懷的不僅僅是先人曾帶給我們生命,因為哺乳動物也都能孕育后代。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生殖層面,則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無異,后人年復一年去祭奠先輩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人類之所以要祭奠先輩,除了先輩曾帶給后人生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留下了許多值得珍視的歷史遺產。

進一步要追問的是:每一位先人都給后人留下了值得珍視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確曾有先人給后代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值得后人年復一年地去緬懷他們,如中國的孔子、莊子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等。與此同時,也有先人未曾給后代留下什么值得追憶的東西。更有甚者,極少數先人在世時可能還劣跡斑斑,如中國的秦檜與德國的希特勒與前蘇聯的斯大林等。此時,后人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這些劣跡斑斑的先人們?是掘先人祖墳,鞭尸三日?還是釋懷與忽略?逝者安息,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忘記歷史,因為“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人類需要的是對歷史的追問、反思與反省,進而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后人不斷地糾正前人的錯誤甚至罪行的歷史在中國早該結束了。

“人在做,天在看”.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是否想過,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長眠于地下,屆時子孫后代們又如何看待與評價我們,值不值得后人來緬懷和敬重(趙修義,2008).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有的人一生成績斐然,而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

要求每一個人一生都做出突出的成就是不現實的,但要求每個人不做危害家庭、宗族乃至民族與國家的壞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對每一個人的底線要求。昨天已然過去,人生不能重新來過,因而我們現在活著的每一個人雖可能不能善始,但卻應善終。對照這一要求,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又做得如何呢?與其死后招人唾棄,不如現在自我反省,審視與檢討自己過去的言行舉止,是否能始終對得起自己的先人、家庭、宗族、民族和國家,是否真的做錯了什么。如果是,就應該努力加以改正,向曾經的錯誤告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自此以后至少做一個對社會無害的人。當百年之后,在九泉之下,面對后人的祭奠,不再是滿臉羞愧,而可以挺直胸膛對后人們說:“我雖不才,但自清明反省之日起就再沒做過一件危害家庭與社會的事?!?br>
4、清明家園。

通過對清明節歷史和文化的反思,我們構建了清明家園的理想藍圖。包括清明空凈、人際清明、景清氣明、清明團結、政治清明、清明信仰等幾個方面。

(一)清明空凈。

在這個行色匆匆、競爭激烈、物欲橫流、思想混亂、迷茫徘徊的時代,每一個人都需要暫時停下自己的腳步,靜靜地坐下來,深思生命的意義,去除雜念,凈化心靈。

在西方,這一切基本上靠宗教來完成.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宗教教義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而每周固定的禮拜儀式實際上就是日常式的反思與反省,從而時刻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完善自己,以實現靈魂的凈化與行為的修偏,不僅達到個人的心靈空凈,而且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秩序。

中國是一個缺少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遺毒,市場經濟的浸染,身居欲望都市的人們成天忙于生計,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思念那些已故的先人和已逝的舊事。而清明節,偶爾得閑,讓人暫時停下腳步,讓心靈空凈片刻,檢點自己,冷靜地思考一些問題,覺得是否忘根,是否忘本,并展望未來。由此可見,清明節既是重溫過去,與祖先心靈溝通,以求心靈慰藉,也是心靈的祭奠與靈魂的洗禮。我們或許會調整一下自己,從而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既尊重生命,更尊重靈魂。如此說來,讓中華民族有一個類似于西方基督禮拜的清明節,對當下的中國的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二)清明人際。

中國是一個關系型社會。人際關系復雜,社會成員之間相處“難”且“累”成為生活其中的國人的共同感受。在社會層面上,清明節更有清淡、明智之文化內涵。清明是農業社會民眾生活觀念的指導,而清明文化又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以和為貴”的道德追求。清明文化包含了自然清明、社會清明、人心清明等多重內涵,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馬福貞,2011).因此,借清明節的祭祀儀式,念舊敘舊,調整、和諧與周圍親朋好友、鄰里同事的關系。而只有人際清明,世界才有了和平共處的環境(柯玲、高倩藝,2009).

(三)景清氣明。

只有萬物清明,人類才有了心曠神怡的環境。

生活其中的每一個人對大自然要有一顆感恩與敬畏之心。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是人被動地依賴自然,而是親近自然,愛護自然,融入自然,與萬物共融。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卻在歡度節日的時候,留下了許多不得不說的陋習。歲月的流梭,社會的變遷,某些新的陋習甚至還在逐漸形成之中,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大方面:

一是國民陋習。清明節祭祀時常常燒紙錢,燃放煙花爆竹,很多墓地在清明節祭祀期間常?!氨夼邶R鳴,煙霧繚繞”,這實際上與“清明”二字相悖。與此同時,部分游人在親近大自然時,涂鴉刻字、亂丟垃圾、隨地便溺等缺乏公德的舉止,已然突破了人類文明的底線,致使清明節期間很多景區與墓地臟亂差現象尤為嚴重。真所謂“清明時節亂紛紛”.

由此可見,清明的某些遺俗與人類的某些陋習到了徹底改變的時候了。因此,掃墓時改燒紙錢為鮮花,少燒紙放鞭,只要除掉墳上雜草,點上一炷香,表達哀思祭奠,心到則神知。珍愛自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讓天更藍,水更清,霧霾的天氣更少,以便使大家能在清明的環境中自由而健康地生活。

二是奢靡之風。中國人在逐漸富裕起來后,鋪張浪費、奢華攀比之風也逐漸開始盛行起來。

在不少場合,清明節又成為部分人向自己的先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財富、奢侈生活或所謂的成功的時機,或僅僅被視為難得的商機(趙修義,2008).現在的墳塋越建越奢華,墓地儼然成為奢華與權力比拼的場所。人世間的世事滄桑與不平等,在墓地再見,儼然成為人間社會的一個縮影。

可以說,墓地已然成為了解人類社會自身的又一扇窗口。

三是價值觀異化。五代蘋果(手機)、香車美女、別墅豪宅等違規祭品齊上陣;網絡祭祀新風尚未普及,浙江“電子花圈”又引發是環保新風還是殯葬陋習的是非爭議;甚至出現了墓地的鮮花供品公然被盜現象;有些人對先輩秉持“薄養厚葬”

原則,清明祭祀已然成為其向社會展示“孝親敬賢”的秀場,等等.亂象叢生,清明節似乎變得越來越不“清明”,不僅失去了祭祀活動應有的莊嚴肅穆,偏離了清明原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更折射出了公眾對傳統節日的誤讀與無所適從,借祭祖之名行“祭祖經濟”之實愈演愈烈。

借清明這一民族反省之日,對國民性進行現代化改造,摒棄陋習,培養良習。尊老敬賢,寬厚仁慈,恭謙禮讓,包容并蓄,清潔衛生,植樹造林,親和自然,保護環境。由此可見,清明祭祀等習俗也是一種公民教化的具體形式與載體。

(四)清明團結。

在家庭層面上,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祭祖掃墓,除了表達對祖先的緬懷之情外,更強調家庭、宗族內的血緣聯系。家族成員眾多,平日里各自忙碌,難得一見。但清明期間,族人相聚一起,追念祖先,一敘親情。如此看來,祭祖往往承擔著重要的粘合劑作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于凝聚家庭成員情感、團結宗親的需要。體現了孝親和家族觀念,包含了親人之間割不斷的血脈之愛,目的是使家族和家庭和睦,增強凝聚力(馬福貞,2011)。

在國家層面上,清明節已不僅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它更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體現了愛社會、愛民族、愛祖國的精神,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馬福貞,2011).從這一意義上講,清明節也是一個國民教育的好載體。

由此可見,與春節的家人團聚相比,清明的意蘊更為深厚。如果說春節是在世的家庭或家族成員的相聚,那么清明則是整個家族、甚至是整個民族的歷史承續(趙修義,2008).

(五)清明政治。

清明節這天不能不使我們想起渴望國家清明、甚至以生命呼喚“勤政清明”的介子推以及他的千古絕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庇纱丝梢?,清明原本的文化內涵是警示官員勤政清明、從善如流,追求人格尊嚴的仁政,而不僅僅是一個掃墓祭奠的節日(葛承雍,2013).

清明既是一種歷史傳承,又始終聯系著當代的境況。一個社會,政治清明何其重要!只有政治清明,才不會有冤假錯案;只有政治清明,人權才會得到保障;只有政治清明,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只有政治清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吳淑洪,2010).

(六)清明信仰。

國人不僅沒了宗教,也沒了信仰!官員貪腐愈演愈烈,就連傳統文化留下的長幼之分,也快沒了。于是乎殺父弒師者已屢見不鮮。時下唯一剩下且有望撿回來的,大概是人們對其家族先人的敬畏或牽念吧。那些心中有祖先概念者,且知道祭祀與追憶其先人者,做事“有恃無恐”的心態或許要弱些(趙偉,2012)!

清明,一種品質,對為官者來說,這是廉潔的信仰。清明,一個節氣,對農民來說,這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農耕信仰.清明,一個節日,對每一個人而言,這是追思寄情的信仰。和諧身心,道德清明。由此可見,清明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家族、民族、國家的精神文化信仰。在中國,每逢節日去上墳就像西方去教堂一樣,不是迷信,既是一種微觀的信仰,也是一種現實的寄托。

在一個沒有信仰、道德沉落、金錢地位至上的國度,如果都沒有人去上墳,中華民族還能留下什么?

清明的政治、清明的吏治、清明的家風、清明的心性、清明的文風等等,構成了清明節的主要文化內涵?!扒迕鳌倍?,堪作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生目標自覺執行的道德通則.清明空凈、清明人際、景清氣明、清明團結、政治清明、清明信仰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我們的清明家園。

5、結語與討論。

清明既是傷悲與歡喜的交集,又是回首往事與展望未來的交匯。萬物生長,清潔明凈,敬老尊賢,慎終追遠?!白匪?、感恩、自省、博愛、希望、責任、承續、環保、勤政、廉潔”這些最為重要的清明元素匯聚成“清明精神”,而只有在“清明精神”的支撐下,我們才能進入一個“清明社會”.通過對清明歷史、文化與精神的回顧與反思,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被重新關注與討論。

首先,生命傳承與生命價值。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千古疑問.當我們站在親人墓前,這問題更易油然浮現。清明節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處理生與死的連接與溝通,觸及對人的終極關懷的時間,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識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明時節,我們一面感受著“生死兩茫?!钡谋瘣?,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澤,一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腳步,佇立面對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在生死的感悟中,靈魂震顫,受到洗禮和凈化。因而在清明節,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在春的氣息中緬懷故去的祖先,在萬物萌動、生機盎然之時感受生命的價值,透過生長中的萬物,獲得超越死亡的力量和確定人生發展的方向。人類的生死問題有無窮之多,但最讓人關注的無非兩個:一是“死”似乎讓我們喪失了一切,包括生命、身體、財富、社會地位、人際關系等等,這引發人們深深的恐懼和痛苦。但因“死”而消失的僅是肉身,而不是靈魂。二是既然人“生”而必“死”,死亡降臨又如此之速,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將人世間的一切作為變得更有意義?我們生前又究竟應該怎樣活下去?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拷問自己的內心。

祭祖掃墓僅是清明節的外在形式,本質內含是通過對先人的敬重和懷念而達到個人感情和意識的凈化與升華。清明時節來到先人的墓地緬懷先人、追根溯源,給自己續上一個生命的源頭,意識到我們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原子式經濟動物,也不是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的自利者,而是作為整個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個環節而存在。向上是祖先生命的延伸,向下是子孫后代生命的源頭,負擔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責任。這樣的時刻是個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個總結的最佳契機,在這反思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無盡的社會使命感和對人類福祉的終極關懷,讓我們的心靈深處為之留一份回味、一份敬意、一份神往。

祭祀拜祖,是生者與逝者生命接續的過程,是人們從先輩獲得如何生活下去之精神與道德原則的中介,是人們獲得生命歸宿感的基礎。

因此,以祭祀先人為主要內容之一的清明節就是這樣一個弘揚“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精神的重要載體。當人們囿于個我生理生命,而沒有意識到人還有人倫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自然宇宙生命時,其必定是只關注個我之私事,難以有幸福的“生”和坦然的“死”.只有“大其心”,將自我生命外系之親人、師長、國家、天地自然,才能獲得有道德有方向的人生方式,并最終尋找到“超越死亡”之路.

祭奠要祭在心。如果沒有緬懷先人之心、沒有慎終追遠之悟,沒有要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高價值的信念,沒有要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覺悟,任何口頭上的感恩緬懷只能是流于形式。因為,一個人的肉身雖然不再存在,但是如果因為高尚的品德,或因為拯厄除難的功業而被后人銘記在心,同樣可以實現對有限生命的無限超越。

其次,反思與反省的重要性。思想是民族的靈魂,反思是民族在健康道路上前行的保證。中華民族既需要思想,也需要反思。而當下中華民族既缺少思想,也缺少反思。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反思,而民主國家的反對黨與社會時刻在敲打著政府,迫使政府不得不反思與慎終追遠。經濟工作需要反思:經濟過冷還是過熱?經濟政策是否得當?是否達到了政策設計時的初衷?……社會工作需要反思:社會政策是否得當?超前還是滯后?在消減社會不平等與促進社會公正上是漸行漸近?還是漸行漸遠?社會建設超前還是滯后于經濟發展……如何因應社會變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異化成對GDP崇拜,社會建設嚴重滯后,導致社會問題叢生,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與政權的穩固。

出于因應社會問題、甚至社會危機的需要,國家對社會經濟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一方面,著力調整利益關系,出臺一些普惠性社會政策;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建設。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建設演變成社會管理,而社會管理又進一步演變成社會控制。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旗號下,不是從根本上去化解問題,而是通過高壓政策拖延問題“爆發”的時點,“維穩”已然成為制造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熬S權”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與前提,因此,維穩首先必須從維權開始。

第三,集體記憶與共同體構建。節日習俗之所以長久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不僅僅是因為國家提倡,更重要的它是一個民族對人們所共同經歷事件的一種集體記憶。作為基本的文化生存方式,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具有全民參與的特點,屬于同一文化傳統的同一族群的全體成員在同一時間共同參與的節俗。其儀式性和群眾參與性就是一種有效的體驗式實踐,以農歷為依據、在歲時基礎上形成,在流變過程中吸取了儒、道文化的一些因素,總是與過去的某些神話傳說或某個先祖人物有關,因而成了喚醒和傳承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時間段落。這種全民參與的文化生活又是一年一度周期性發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事件,因而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是關系到國民長久的生活方式的重大文化制度,我們不應該忽視或輕率對待。

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會被周期性地反復貫徹和強調,在同一個民族的全體民眾的記憶中根深蒂固、世代傳承。它以其自身的歷史和對歷史的記憶敘述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從而將一個國家的過去和現在構建成連綿不絕的統一體。

清明節等節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蘊含著無限的精神旨趣。然而,缺乏約束的權力與缺少規制的市場的結合催生了權貴資本主義,使得中國人逐步遠離了既有的社會語境,社會生活的原子化、個體化使得現世的人際關系變得相當淡漠,“金錢”成為一部分人的至上追求,利益的紛爭撕裂了傳統的共同體。人類的最后一塊凈土---“精神世界”,也開始向“物化”和“商品化”的方向放逐。清明祭奠祖先,正是尊重生命和敬畏歷史的表現。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根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我們繼往開來的起點。清明時節對先輩的懷念,包含了“敬祖”、“尋根”、“報本”、“孝道”、“感恩”、“奉獻”、“責任”和“繼往開來”等等重要意義,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逐漸流失而迫切需要尋找回來的東西。

今天,更應該給清明節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內容,增強其吸引力,以使其更好地承擔起喚醒民族的集體記憶、增強和加深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功能,從而更加有力地凝聚民心。我們在清明節的節日活動中,紀念自己的先人,觸摸我們民族的靈魂回歸文化根本。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我們不斷地給自己創造回歸傳統的機會。通過回歸傳統來辨識、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當下,生活在大眾媒介和商業資本精心打造的圖像橫行、時空壓縮的社會中,人們迷失了方向,成為平面的符號,“家園何處是”成了許多人的內心焦慮。清明節恰能給個體起到有效的“定義”作用,它重新賦予裂變、碎片的個體以深度,使其避免成為赤裸的現代人。

以往的墓地像天女散花般散落在田間地頭,但近年來為了節約土地與集中管理等,便逐漸把以往散落的墳墓搬遷到一起,公墓因此而建成。

在清明等節日期間,“墓地”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共同活動空間”.借清明掃墓之際,民眾們集中在一起,以“追思、感恩、自省、博愛、希望、責任、承續、環保、勤政、廉潔”的清明精神為紐帶,通過集體記憶,建立并維護滕尼斯筆下的“共同體與社會”.

第四,中國夢與清明社會。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由此可見,中國夢是建立在集體主義邏輯基礎之上的社會理想(與過去講的共產主義有相似之處),但要實現這一理想,還需要具體的手段與途徑,而清明社會不僅是社會之理想,更是實現中國夢之有效途徑。

談及中國夢,必然會使人聯想起美國夢.美國夢是指經過不懈努力便能在美國獲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美國夢的核心是:“美國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泵绹鴫羰墙⒃趥€人主義邏輯基礎上的。

由此可見,中國夢是理想目標,而美國夢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手段與途徑。以美國夢為抓手,去實現中國夢:清明社會。

參考文獻:

1.葛承雍:《清明與文明》,《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2.柯玲、高倩藝:《和諧身心道德清明---清明節傳統道德內涵賞析》,《中國德育》2009年第4期。
3.李榮啟:《感悟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美與時代》2011年第3期
4.馬福貞:《從自然節氣清明到社會政治清明---兼論清明文化遺產與開封節慶文化產業的發展》,《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5.吳淑洪:《清明斷想》,《今日海南》2010年第4期。
6.趙偉:《借清明補償“社會資本”》,《浙江經濟》2012年第7期。
7.趙修義:《發掘和弘揚清明節的人文內涵》,《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4期。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