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非遺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非遺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021-06-05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真性保護和傳承探究
【第一章】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
【第二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3.1 3.2】鼓王選拔賽與鼓王及其表演
【3.3】現代湘西苗族鼓舞
【第四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傳承保護現狀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非遺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結論與討論

5.1關于湘西苗族鼓舞保護實踐的討論

湘西苗族鼓舞歷史悠久,承載著苗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是苗族文化得以傳承和彰顯的主要外在形式之一。它的擊鼓技法由苗法師掌握并代代傳承,受新的社會條件的沖擊,其表現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保護實踐雖然呈現出對非遺本真性的傳承和保護,使得鼓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第一,在主體性的問題上,政策對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力度不夠。一方面,傳承人認定范圍狹窄,政府對非遺的認定方式、場合進行了過多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存在非遺傳承人的補貼落后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湘西苗族鼓舞第二代鼓王石順明因為得到國家承認,在補貼上相對豐厚一些,然而她的鼓舞傳習所并沒有政府資金支持。之后的幾代鼓王,補貼更是寥寥無幾。第四代苗鼓王龍菊獻曾表示,成為鼓王后,她的收入并沒有明顯改善,只不過相對于一般的鼓舞演員多了三百元的補貼。生活條件的落后必然影響傳承人傳承非遺的積極性,從長遠看,這對非遺保護和傳承是不利的。

第二,對非遺傳承人的義務規定不明確。目前,在制度上,并沒有對湘西苗族鼓舞傳承人的義務進行明確的規定。幾代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王們對于其傳承鼓舞的使命內容并不十分了解,他們的使命感源于自身的理解,而沒有受到制度的規范。這樣模糊的理解無法讓傳承人真正把握傳承的內涵,反過來也將影響傳承人的主體地位。

第三,旅游開發對湘西苗族鼓舞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旅游開發為湘西苗族鼓舞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舞臺,但旅游開發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當地旅游公司對于外界游客審美偏好的過分依賴,如過度重視肢體表演,強調炫技,而忽略了與鼓本身的交流。旅游公司是推動德夯湘西苗族鼓舞的重要力量,然而企業畢竟要以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他們需要長久的吸引游客增加收益,這就很難避免旅游公司對鼓舞的表演形式進行干預,傳承人的再創造受到限制。

5.2結論與展望

總體而言,湘西苗族鼓舞的保護實踐呈現出對本真性保護和傳承的努力,尤其是對傳承人創造性的尊重,以及開放互動的氛圍,對湘西苗族鼓舞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值得被推廣和借鑒的。從變遷的角度看,文化的發展變化是一種必然。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是歷史某一時刻固定下來的“遺留物”,而是一套身于各種開放場域,被傳承者、觀眾、專家學者等不斷添加、修改的知識體系,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依賴于文化共有者的主觀選擇。非遺有其自身的變異性,對它的保護絕不是將其凝固在某一個時間或空間的保護,而是一種尊重其活態變遷規律和和傳承方式的本真性的傳承和保護,將文化置于當前的環境下,尊重文化自身的發展和變遷的規律,這樣非遺才能在一種健康的方式下得到傳承。

基于湘西苗族鼓舞保護實踐體現出的一些問題,本研究認為,在今后非遺的本真性保護與傳承上,應該首先明確參與鼓舞保護傳承的主要力量的角色分配,明確各方的權力和義務。

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苗族鼓舞的生成、傳承、保存、創新都不是在封閉的框架內進行的,而是要面臨著政治、時代、制度、市場、文化等復雜語境的考驗,而文化遺產與語境的遭遇則是通過傳承人來實現。傳承人的個性、技藝、稟賦、家傳、興趣、際遇對文化遺產的表達又不無刻印著個人的痕跡。
因此,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傳承人必須發揮主體作用。

脫離了本真性的學習和宣傳,對于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是適得其反的。文本記載的缺乏,使得湘西苗族鼓舞在教育和傳承上缺少指引,很容易造成鼓舞學習者無法深刻了解苗族文化、領悟鼓舞內涵,而單純的動作復制模仿永遠不能領會鼓舞的本真性。這就需要學者發揮推動作用,對苗族鼓舞進行深入和嚴謹的研究,從而形成具備教學意義的文本,作為鼓舞活態傳承的輔助材料。同時,應該將鼓舞納入教學體系,以解決傳承人斷代的問題。從鼓舞的內涵、苗族的歷史到鼓舞的動作語匯進行系統的教育,將鼓舞當做有機的生命體,保存和增加它的活力,加強它不斷完善和進步的能力。

另外,政府在非遺保護中應該發揮引導作用,為保護非遺提供更多資源,建立健全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在制度上明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與權利,給予政策保護和法律保障,在資金上給予充分的支持,從制度、政策、立法、資金等方面為非遺保護保駕護航37.同時,政府在非遺的傳承上,不應越俎代庖,取代以傳承人為代表的民間對非遺的傳承,尊重傳承人的主體地位。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以“本真性”傳承和保護的視角切入,一方面呈現鼓舞演變的歷史脈絡,另一方面探討政府旅游開發等政策的介入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互動,力求以一個生動的案例呈現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前進方向。但湘西苗族鼓舞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可能對一些非遺事項不夠適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阿爾伯特·貝茨·洛德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安學斌。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歷史價值與當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8-22.

3巴莫曲布嫫。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J].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8(1):6-17.

4別金花,梁保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旅游論壇,2008(3):446-450.

5陳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2012.

6春節黃金周吉首市旅游全線飄紅7天攬金3107萬元。2012-2-4.

7鄧小艷?;诮嬛髁x原真性理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解讀[J].貴州民族研究,2010(2):90-95.

8董曉萍。政府非遺與民間非遺--從兩種知識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2014(2):84-93.

9弗朗茲·博厄斯著。金輝譯。原始藝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法書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作為知識生產的場所的村落關于寫文化的對話[J].西北民族研究,2009(3):131-138.

11高丙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合性的學術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會科學,2007(2):15-17.

12關芳芳。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評價及旅游開發活化研究一以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廣州:暨南大學圖書館,2009.

13郭穎,趙曉寧。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相關研究綜述[J].中華文化論壇,2012(3):91-99.

14黃勝進。從文化遺產到文化資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其價值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06(4):10-12.

15黃濤。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誤與矯正[J].文化遺產,2013(3):8-14.

16黃濤。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J].河南社會科學,2014(1):109-117.

17霍布斯鮑姆,蘭格著。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18吉首市地名錄(內部資料)[Z].1982:47.

19古首市人民政府編印?!逗鲜〖资械孛洝罚▋炔抠Y料)。1983:51.

20賈婷婷。民族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以德夯苗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2010.

21理查德·鮑曼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2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基于湖北省荊州市非遺保護的實證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3-76.

23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廣西民族研究,2008(2):185-190.

24李昕??山洜I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化運作合理性探討[J].廣西民族研究,2009(1):165-170.

25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劉安全。旅游與民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評述[J].貴州民族研究,2011(1):65-69.

27劉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動與文化變遷--以湘西德夯村為例。[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2012.

28劉朝暉。中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研究:基于文化空間的分析視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4-29.

29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論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7(3):65-69.

30劉金萍,賈鴻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綜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170-172.

31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8.

32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性、本真性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67.

33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25-34.

34劉曉春。誰的原生態?為何本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原生態現象分析[J].學術研究,2008(2):153-158.

35劉永明。權利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191-199.

36劉壯,牟延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83-187.

37龍文波。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動態傳承--以花鼓舞鼓王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2):82-86.

38龍先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47-52.

39羅婉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湘西洲的考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5):9-12.

40麻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表達與文化的文法[J].學術研究,2011(5):35-41.

41明躍玲。鄉村旅游語境下民間技藝的變遷--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個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48-52.

42莫代山。旅游背景下禁忌文化的變遷與固守--以德夯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4):74-77.

43潘存奎。湘西苗族鼓舞的傳承與保護[J].藝海,2010(6):118-119.

44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文化遺產,2006(1):47-51.

45彭兆榮,鄭向春。遺產與旅游:傳統與現代的并置與背離[J].廣西民族研究,2008(3):33-39.

46普麗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綜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64-69.

47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1

48曲艷,裴小松。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戰略方向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9(7):26-27.

49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0譚衛華。權力: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以德夯苗族民俗文化村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06(11):10-12.

51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化圈理論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02-106.

52吳丹。身體二重性:結構與藝人能動性--以湘西苗族花鼓舞及藝人龍英棠和石順明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3)32-36.

53吳曉。旅游景觀展演與民間藝術的消費--湘西德夯個案的文化闡釋[J].文藝爭鳴,2010(6):127-129.

54伍新福?!吨袊缱逋ㄊ贰穂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55向延平。民族地區旅游扶貧對民族文化影響的模糊分析--基于兩頭羊、老洞和德夯三苗寨的個案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9-42.

56謝菲。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11(3):93-98.

57許忠偉,林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相關研究述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9):18-27.

58楊敏。當代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芻議。[碩士學位論文].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2014.

59 楊志強。從“苗”到“苗族”--論近代民族集團形成的“他者性”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6):1-7.

60姚嵐。淺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大舞臺,2010(6):129-130.

61余金枝。經濟轉型與雙語變遷--德夯村雙語變遷個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3(5):61-64.

62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8.

63苑利?!睹洝窌r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6(3):13-18.

64張博,程圩。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人文地理,2008(1):75-79.

65張春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討--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2008.

66張鴻雁,于曄。從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J].藝術研究,2008(1):50-51.

67張世均。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137-140.

68張先飛。理論辨析與實踐反思--國內“非遺”保護工作的反思及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7(6):19-21.

69張瑛,高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4):79-84.

70趙德利。主導·主腦·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角色定位[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2-74.

71趙世林,田婧。民族文化遺產的客位保護與主位傳承--以傣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52-56.

致 謝

轉眼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將過去,此刻,我的心里充滿了感恩。

感謝我的導師--馬威副教授。感謝馬老師將人類學變得如此生動,從馬林諾夫斯基、列維斯特勞斯到生活中的一部電影、一件小事,都是人類學的縮影。感謝她在研一期間,帶著我一本一本書地閱讀,讓我學會閱讀和反思。感謝她教會我田野調查的具體方法,讓我明白做調研其實是一種享受。感謝她的博學廣知,感謝她的諄諄教誨,感謝她讓我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讀書究竟能做什么呢?估計就是希望多明白一些道理吧。那種在馬老師面前因為她的學識和睿智而戰戰兢兢的感覺,就是我現在以及以后多讀點書的動力。同學們都說我是幸運的,因為她親切有趣。確實,我是幸運的,因為馬老師教會我的,我這一生都將受用無窮。萬分感謝!

感謝這近兩個月的調研經歷。獨自一人到偏遠的苗寨做調研,一住就是四十五天是什么感覺呢?也許有人覺得,在異族他鄉研究別樣的風土人情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的確,帶上簡單的行囊穿行于古樸的異族村落,著實有幾分探險小說中新奇與刺激。然而,褪去新奇和刺激,你要面對的是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飲食、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在一片完全陌生、舉目無親的土地上,處處都充滿著巨大的挑戰和難以言表的孤獨。語言不通,只有更加耐心的交流;飲食不適,只有強迫自己慢慢習慣。為了完成我的研究,我需要進行大量的訪談來收集資料。但作為一個外來人,這并非易事。主動地與人攀談,換來的卻是大量的拒絕。幸運的是,數不清的拒絕同時也拉近了我和當地居民的距離,漸漸地,大家習慣了,也認識她了。我開始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訪談也變得容易起來。每天,我都能聽到不同的人生故事,見證不同的生命歷程。老奶奶會給我切上幾片西瓜,讓我一邊吃,一邊聽她回憶和老爺爺的往事。小朋友會熱情地邀請我和他們一起上山采蘑菇,我搖身一變,成為“采蘑菇的大姑娘”.沒有人再把我當成奇怪的外來研究者,我和他們一樣,成為了街里街坊的“本地人”.起初的無所適從早已不在,我每天都能收獲很多,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迅速成長。感謝這一次經歷帶給我的成長!感謝配合我調查研究工作的德夯村民!

感謝社會學系的所有老師,正是你們的辛勤教導為我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感謝我的同學們朋友們給予我的陪伴和鼓勵。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和我的男友。感謝家人最堅固最溫暖的支持和鼓勵,感謝男友教會我克服惰性,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三年研究生生活的結束,也是新的開始,愿不忘初心!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