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少伯( 1906 ~ 1987 年) ,字德淵,江蘇溧陽人。其父童伯笙為原籍眼科名醫。1927 年畢業于丁甘仁先生等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師從丁濟萬,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改讀西醫。曾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授、上海華隆中醫院醫務主任。上海第十一人民醫院、曙光醫院腎炎專題研究小組組長,為該院腎臟病學科創始人,長期致力于腎臟病研究。自 1954 年起,專注研究慢性腎炎。代表著作: 《隨筆錄》《有見必錄》《代表論文》“以脾腎為主,治療慢性腎小球性腎炎的探討”,“慢性腎炎的中醫理論和療法”,“中醫辨證論治治療慢性腎炎 57 例遠期療效觀察”等。傳人有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內科黃吉賡教授、蔡淦教授、鐘念文教授等。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是由多種病因類型組成原發于腎小球的一組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男性為主。起病方式和臨床表現多樣。多數起病隱襲、緩慢,以血尿、蛋白尿、可伴高血壓、水腫及( 或) 氮質血癥,為其基本臨床表現,腎功能損害呈進行性加重。醫古代沒有慢性腎炎這一病名,根據慢性腎炎臨床表現,應屬于中醫“水腫、虛勞、腰痛、血尿”的范疇。
1 對慢性腎炎病因病機理論進行新的闡述
1. 1 致病因素
童老認為其主要致病因素為內外兩端,內邪為先天稟賦足,飲食起居失調,以及七情過用,身勞過度和病后體衰等損傷人體正氣,尤易損及脾、肺、腎三臟,致其陰陽失衡,機能失調。外邪為,多為風寒、水濕、濕熱、濕毒乘虛侵襲人體,導致人體氣機不暢,氣化失常而發病。
1. 2 發病機制
童老認為“脾腎陽虛,陽損及陰”是慢性腎炎的發病基礎。陽虛是疾病最早出現的現象,其病機為腎陽氣不足,陽不化氣,脾陽不足,運化無力,故水精布散功能紊亂,而又陽損及陰,進而陰陽兩虛。童老將“陽損及陰”的機制分為幾個方面:
( 1) 脾腎陽虛,氣機不暢,陽虛不能將陰液蒸騰氣化,水濕內停,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而產生水腫,水液不能轉化成陰精,溢于基表,而導致陰精虧虛。( 2) 血尿對陰液的損害,血本為陰液,人體產生血尿,勢必更傷陰液,進而陰虛火旺而血尿更多。( 3) 蛋白尿對陰液的損害,脾陽受損不能升清,腎陽受損不能分清泌濁,精微物質流出,產生蛋白尿,蛋白尿等精微物質長期持續流失,導致腎陰不足加重。( 4) 高血壓多因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而至陰虛陽亢,或肝腎陰虛。( 5) 溫陽利水藥物對陰液的損害,疾病早期多以陽虛為主,治療多注重溫陽利水,而溫陽藥多偏溫燥,長期應用傷陰耗液; 利水藥長期應用,使陰液損傷過多,而使陰虛更為嚴重。( 6) 陽氣不足,陽損及陰,無以化生陰精,加之疾病纏綿,精微物質持續丟失,也是導致陰虛的一個方面。由此可見,當慢性腎炎發病的時候,已經開始對陰液經行損害,時間越久損害越為嚴重,因此童老提出了以“陽損及陰”論治慢性腎炎。
2 現代臨床運用
“陽損及陰”理論辨治慢性腎炎童老認為慢性腎炎初期雖以陽虛為主要表現,并非單純的陽虛,雖未表現出陰虛的癥狀,但陰虛也是存在的,只是此時陽虛癥狀較陰虛顯著。隨著疾病中的蛋白、血等精微的流失,和治療水腫的溫陽利水藥的傷陰耗液,導致陰液損傷不斷加重,陰虛的癥狀就會慢慢顯現出來。中醫講“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要在水腫消退后,就適當的加入滋陰藥物,來補充被陽虛而損及的陰液,這樣才能治療“未病”之陰虛。
慢性腎炎發展過程中,陽虛開始損及陰液時,首先應出現腎陰的不足,“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可導致多個臟腑陰虛癥狀的出現,在治療中針對不同癥狀,應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童老的“陽損及陰”論治慢性腎炎的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的醫學研究中,對現在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劉宏偉等在研究慢性腎炎陰虛證動態變化規律,認為腎陰虛時癥見頭昏耳鳴,夢遺滑精,腰膝酸軟,虛煩不寐,苔少舌質偏紅,脈弦細; 此為陽損及陰,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治法: 滋補腎陰。方用: 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兼血尿、內熱者,加知母、黃柏。所以病變臟器以腎為中心,常常波及肺、脾、肝、心等,而單個臟器出現陰虛往往僅在發病的初中期,由于病情加重,在后期可見兩臟以上的臟器同病。
現代醫家也有對慢性腎炎出現的腎陰陽兩虛進行治療和研究。如羅宏在談中醫對慢性腎炎論治一文中,將陰陽雙補的方法用于腎陰、腎陽兩虛。腎陰陽兩虛時: 癥見頭暈頭痛,心悸,失眠,午后火升,腰酸乏力,苔薄,舌質邊尖紅,脈細弦帶數; 此為陽氣未復,陽損及陰,腎病及肝,水不涵木,虛風欲動??捎玫攸S飲子加減滋陰、益腎、潛陽。頭痛甚者,加用白菊花、石決明、鉤藤、羚羊角粉。目眩頭暈火升者,加決明子、女貞子。盜汗心悸,可用磁石、龍齒、棗仁、遠志。遺精次數較多者,可用知柏八味丸或金鎖固精丸。
肖相如針對慢性腎炎氣陰兩虛與病理類型的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陰虛型慢性腎炎與增生性改變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為慢性腎炎氣陰兩虛證以陰虛為本的理論提供了微觀的證據。臨床上常用大補元煎加減以培補脾腎,氣陰雙補。偏陰虛者,可見心煩汗出,畏熱,舌質紅等,加地黃,山藥,龜板。腎經虧泄不能固攝,加金鎖固精丸。氣虛交甚者加人參。
慢性腎病心滋養心腎法的研究,劉宏偉等在慢性腎炎與滋陰治法謅議中,提出了慢性腎炎由于腎病及心,心腎陰虛: 癥見頭暈、心煩、心悸、失眠、咽干、腰酸乏力,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此為腎陽不足,損及腎陰,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而致心腎不交。方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滋補心腎。
對慢性腎炎患者肝腎陰虛證與血清中微量元素關系研究中,通過 ICP - MS 半定量分析模式測定正常組和慢性腎炎肝腎陰虛證組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統計學分析比較表明,慢性腎炎組與正常組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異,并且能有一定的規律,Zn、Fe、Cu 等微量元素在慢性腎炎肝腎陰虛發生時有明顯降低趨勢,而 Mn 元素呈升高趨勢。腎病及肝,虛風內動: 癥見手指顫抖,頭痛,甚則神昏狂躁,舌干光紅,或黃燥無津,舌抖或卷縮,脈細弦數。此為腎陽虛弱到一定階段時,可導致陰不足水不涵木,而肝陽上亢,由于肝陽上亢,更傷其腎陰。治法: 滋陰熄風。方用: 打定風珠。陰虛陽亢者,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黃啟金從肺論治慢性腎炎水腫,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認為腎病及肺,肺腎陰虛。癥見口燥、咽干、咳嗽、手足心熱、腰酸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滑數。方用麥味地黃湯加減。天花粉、蘆根; 咽痛加桔梗、金銀花、連翹。黃玉嬌等應用滋陰清熱利水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得出滋陰清熱利水法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的一種較好方法,臨床緩解率高。陰虛兼見水腫者: 陽虛期水腫未消,至產生陰虛癥狀,癥見: 下肢水腫、午后尤甚、腰酸痛、咽干口渴、尿少、五心煩熱、面部潮紅、少寐、舌紅苔少、脈細數。此時不能再用溫陽利水之法,應用育陰利水法。方用: 豬苓湯、知柏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或六味地黃丸加澤瀉等滲利藥。
從瘀論治慢性腎炎,何立群教授等認為血瘀理論貫穿慢性腎病的始終,當出現陰虛癥狀時,將陰虛與血瘀相結合進行治療。陽損及陰,癥狀纏綿難愈,久病必瘀,疾病日久出現腎陰虛兼見瘀血者: 癥見面色晦暗、腰痛固定、或肌膚甲錯、咽干頭暈、舌暗紅或有瘀斑、脈細等。血府逐瘀湯加制首烏、女貞子滋陰活血。
3 理論分析
童老認為陽虛是疾病最早出現的現象,但是陰虛并非疾病后期才出現,而是由于陽虛癥狀較陰虛更為凸顯,并且在水腫的治療過程中無論溫陽或利水,都是對陰分有所損害的; 在水腫消退后,陰分必然受損。
因此,水腫消退期時陰陽兩虛的現象表現更為明顯,而且以傷于陰虛者較多見。在水腫退后階段的治療中,溫腎陽的藥應少用,而應多考慮育陰的方法; 即使是并有陽虛證者,也應益氣、潛陽而不宜溫陽。在治療中,童老雖將“陽損及陰”的辨證,應用于慢性腎炎的始終,但是用于治療陰損的滋陰藥物并不是在慢性腎炎初期馬上應用的,原因是滋陰之劑甘寒滋膩,損傷脾胃,宜使病邪稽留,須待水腫消退后或陽虛癥狀減弱、或陰虛癥狀明顯時才能使用滋陰藥物。針對慢性腎炎出現的不同的癥狀,有預見性用藥,治療中靈活多變,隨證而治。
參 考 文 獻
1. 劉宏偉。 慢性腎炎陰虛證動態變化規律探討。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2,16( 2) : 41 -44.
2. 羅宏。 談中醫對慢性腎炎的論治。 光明中醫,2008,23 ( 11) :1750 - 1751.
3. 肖相如。 氣陰兩虛型慢性腎炎與病理類型的關系。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 22) : 2203 -2204.
4. 劉宏偉,楊秀娟,趙進喜。 慢性腎炎與滋陰治法自議。 遼寧中醫雜志,1994,21( 5) : 197 -199.
5. 英錫相,趙友林,何學紅,等。 慢性腎炎患者肝腎陰虛證與血清中微量元素關系研究。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 12) : 42 -43.
6. 黃啟金。 從肺論治慢性腎炎水腫。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3( 2) : 23 - 25.
7. 黃玉嬌,莫健平,龍艷。 滋陰清熱利水法治療慢性腎炎陰虛濕熱型療效探討。 河北醫藥,2006( 7) : 626 -627.
8. 張昕賢,陳剛,何立群。 何立群教授從瘀論治慢性腎臟病經驗擷菁。 中醫藥信息,2011,28( 5) :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