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武威市農村低保制度健全探析
【第一章】涼州區農村低保體制構建分析導論
【第二章】農村低保制度的相關理論
【第三章】農村最低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武威市農村低保政策的現狀
【第五章】武威市農村低保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完善農村低保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農村地區低保制度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農村低保制度的相關理論
農村低保制度作為現代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的主要內容,不是一開始就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起發展的,而是經過了一個長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農村貧困群眾生存權、救助權、發展權得到保障的過程。農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形成、發展主要是以下幾種理論的支撐。
2.1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要舉措,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面臨著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大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巨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這些差距的出現造成了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在民生領域和社會公共服務之間巨大的差距,因此政府應該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努力構建起一個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力爭在養老、就業、教育、醫療、文化、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構建起全民共享、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務網絡。因為,只有把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社會才能持續、健康、和諧發展,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被人民共享。
2006 年 10 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要在2020 年之實現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的施政目標,這為我國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確定了時間表,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指明了方向。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大對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一些重大項目的部署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這為解決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提供了思路。同時把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社會建設確定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主要內容之一。并明確提出要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作為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的重要手段。
因此,這為解決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失衡,農村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長期欠賬;農村居民的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困難群眾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社會矛盾持續激化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所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發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服務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舉措。(常修澤,2007)
2.2 弱勢群體理論
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于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處于較貧困狀態的一種社會群體。在社會學領域中,弱勢群體是必然要出現的,他們存在必然是一種社會問題。因此,弱勢群體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能否健康發展。目前,我國的社會弱勢群體主要有生活弱勢群體、就業弱勢群體、生理弱勢群體、年齡弱勢群體等類型。這些弱勢群體的共同特征包括:一是收入較低。由于弱勢群體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既可能是客觀的或自然的,如社會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狀況低下,先天或后天殘疾等;也有可能是主觀的或人為的,如對女性的性別歧視等,這些制約因素導致弱勢群體長期處于經濟上的低收入水平;二是生活上貧困。由于收入低,自身能力有限,這些弱勢群體長期在貧困線邊緣掙扎,生活水平低;三是社會地位低。由于收入低,生活困難,他們往往缺乏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渠道和能力。盡管他們這個群體相對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但是沒有自己相應的代表和組織,在一些關系他們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往往需要靠政府為他們提供保護;四是政治上沒有影響力,參與政治的機會較少。
因此,由于弱勢群體的經濟上的低收入、社會地位上的低層次,生活水平上的貧困化,政治上的低影響,導致了這一社會群體在要想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或擺脫自身的困境,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長此以往,當他們的切實利益得不到保護,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社會地位得不到尊重,政治參與上沒有機會,就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影響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因此,政府必須承擔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和幫助責任,進一步完善包括農村低保制度在內的社會救助制度。(杜娜,2012)
2.3 社會福利理論
社會福利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用扶貧濟困、敬老助殘的道德觀念出現,其中儒家學說中出自《禮記禮運》的“使老有所終”、“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思想主張,對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F代社會福利泛指國家向全體公民提供的一種能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社會服務、資金等內容的制度。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對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老人、兒童、殘疾人、母子家庭等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服務。社會福利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衣、食、住、等方面的福利內容,而且包括文化娛樂,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等方面的內容。社會福利是一種政策性的服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社會福利制度體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社會福利的層次較高。相比于社會救助制度,社會福利是最高層次較高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國家財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之上,其目的是盡可能的提高全社會成員生活質量。
二是免費試用性。社會福利一般是國家免費給全體公民提供的,被服務對象一般不會被收費,只要符合條件都能享受。三是普遍性。社會福利的受益對象一般是針對全體公民的,沒有特定的目標群體。四是具有調節社會矛盾的作用。當某些社會矛盾聚集和爆發的時候,政府都會適時的制定一些社會福利政策來緩解社會矛盾,起到調節社會矛盾的作用。因此,完善農村貧困人群的社會保障制度,適時提高農村群眾的社會福利,對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發展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蔣偉,2013)
2.4 轉移支付理論
轉移支付是政府之間的一種無償的財政資金轉移活動,多見于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其目的是解決政府之間和地區之間財政收入失衡的問題。轉移支付是一種有效平衡經濟發展水平和解決貧富差距的措施。政府的轉移支付一般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如養老金、救濟金、撫恤金、社會保險、失業補助等。
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一般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助。轉移支付的用途一般是用于下級政府承擔的某些的社會經濟活動。其目的為那些經濟發展水平低,財政收入緊張的地區更好落實公共服務政策和支持其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轉移支付制度常見的有兩種:一是一般轉移支付。主要作用是對地方的財力進行補助,一般不指定用途,地方政府可自行安排支出。這項制度從 1995 年開始實行,其原則是公平、公正、循序漸進,適當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二是專項轉移支付。主要是國家為特定政策目標進行的財政資金轉移活動,地方政府必須按照中央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資金。在轉移支付理論的發展下,為解決我國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社會救助,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因此,國家應該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做到向西部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實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戴毅,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