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民文化福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章】農民文化福利的完善研究緒論
【第二章】農民文化福利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農民文化福利的現狀與需求分析
【第四章】農民文化福利的問題分析
【第五章】保障農民文化福利的對策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農民文化福利制度的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2 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社會福利
1、社會福利的含義
社會福利一詞,最早見于 1941 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所簽訂的《大西洋憲章》和 1945 年所簽訂的聯合憲章中。福利(welfare)一詞通常具有"幸福"、"富足"等多種含義,是日常生活和學術界研究中的常用詞。對于社會福利的理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于社會福利的界定是不同的,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研究者的視角不同,對社會福利的理解也會有很大不同。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1991)指出,社會福利是國家和社會為了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吨袊鐣ぷ靼倏迫珪罚?994)指出:"按照字面意思,社會福利常被理解為有關改善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一切舉措。"社會福利涉及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福利的目標,是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指出,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領域的三個部分。與其相對應,人們的利益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種,并且它們之間聯系密切。根據此理論,福利也包含了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三個方面。
只有以社會成員共同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標準劃分社會福利的內容,才具有本質分類的意義。這三種福利,構成了人們福利的基本內容。關注社會的文化福利,如同關注經濟福利,都作為了國家公共政策的重要內容。應該把文化福利與經濟福利、政治福利等同的納入到社會福利中來。把社會福利由社會的經濟福利擴大到社會的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的總和,一方面拓寬了社會福利的外延,另一方面也深化了社會福利概念內涵。社會福利應該以經濟福利為基礎,但是又不能僅僅局限在經濟福利方面,也應該包含了文化福利和政治福利?;诖?,這種社會福利理論和公共政策理論是趨同的,并且這種社會福利理論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以后,對同樣堅持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意義。
2、社會福利的特征
社會福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國家和社會是社會福利責任主體,因此在社會福利體系下的農民文化福利研究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二是它強調社會性,福利的提供必需是開放性的;三是社會福利不應該僅僅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也應該包含提升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如滿足社會成員的文化方面需求。
由此可知,我們應該明確政府的社會福利角色,明晰政府應該在社會福利領域承擔主導責任。社會福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因而最終要覆蓋到所有的社會成員才是真正的社會福利。
2.1.2 文化福利
目前尚沒有權威界定文化福利的概念。
胡象明認為人的文化福利是依據文化因素對人們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這種滿足程度越高,則其文化福利越大。
吳煒指出文化福利是一個新概念,它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關。他認為文化福利是社會福利一方面,主要是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給民眾,意在保障公民的文化權益,最終達到文化產品的平等共享。它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等特征,是能夠讓人民群眾切實接觸到的公共文化服務,只有在大眾受益之后才能稱之為文化福利。
陳波認為文化福利是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是以公益性文化設施與惠民工程等為載體來實現的,其特征是普惠、便利及公益性,應該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均等化、標準化,是民眾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一種文化民生。
基于此,我認為農民文化福利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方提供的,以滿足農民文化需求為目的農民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待遇和利益,它具體通過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等來體現,具有公益性、多樣性、普惠性的特點,是政府對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是社會福利的重要內容之一。
農民文化福利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農民文化福利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第二,農民文化福利的受益對象是全體農村居民;第三,農民文化福利的載體是文化設施,其具體形式是文化活動,其實現的手段和條件是資金保障、人才隊伍保障、組織保障等??傊?,農民文化福利對于實現社會公平以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農民文化福利研究的理論基礎
2.2.1 社會福利理論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福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賦予不同的內容。
20 世紀以前社會福利被學者單純的認為是社會救濟的相關服務,社會福利的范圍狹窄。一直到了 20 世紀以后,社會福利的內容和內涵才被完善和豐富,不再局限于針對少數人提供的福利保障,而是拓寬到了增進全體國民的文化、醫療、教育等方面。
馬克思以人為本的需要理論和社會需要類型理論是社會福利目標定位的依據。在滿足需求的目標下,社會福利體系應該從需要滿足目標群體、目標定位的具體內容以及福利提供內容等方面進行著手,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社會福利是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原則的,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需要以受保障群體的需求滿足程度來衡量和作為出發點。社會福利的目標即是國家把社會福利資源提供給人們,從而滿足他們的需要。
社會福利是幫助人們滿足自身需要的途徑之一,可以減少人們所面臨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醫療、教育、住房等內容。從文化層次上看,社會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四點:第一點,以政府為主體負責,包括投入基礎設施、設備和建設人員隊伍。第二點,建立不同層次的免費或者低費文化體系,為低收入者提供文化進修、文化娛樂等方面補貼。第三點,建立合理的文化結構,包括文化的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和區域分布。第四點,在特殊地區如邊遠山區實施鼓勵文化發展的策略。
農民文化福利是對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滿足程度,可以從文化活動、文化設施、資金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主要研究。其中文化活動和文化設施對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滿足程度是衡量農民文化福利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出發點。人才隊伍、資金籌集和組織管理是否滿足了農民文化福利需求是能否實現農民文化福利的保障條件。
2.2.2 福利多元主義理論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福利多元主義日益成為西方社會政策研究的一個新的模式。該理論主張由多方承擔福利責任,責任主體包含政府、市場、家庭以及志愿組織等,他們都有各自的作用。
由于不同國家的社會環境不同,導致它所強調的重點有所差異,各方主體在社會福利中承擔責任的比重也有所差異。
《沃爾芬德的志愿組織的未來報告》(1978)提到志愿組織同樣是社會福利的責任主體。羅斯(Rose,1986)在相關的研究中提出社會福利多元組合理論,認為在整個福利的含義中要包括三個提供方:國家、市場和家庭,在這三者的組合下,相互作用形成最終社會福利的整體。在這樣的理論下,國家、社會和家庭都被視為福利的提供者,共同承擔起福利提供的責任,政府扮演福利服務的規范者的角色、福利服務的購買者的角色和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進其他部門從事服務供給的角色,在整體福利的提供過程中要積極鼓勵社會各方的參與,不斷為社會福利的發展注入力量。歐也森的三分法指出福利提供組織向民間社會發展是可以預見的,三方主體互相補充。
伊瓦斯的四分法指出社會福利責任主體是國家、市場、社區和民間社會。約翰遜(Johnson)主張將志愿組織同其他三方一樣也作為社會福利的主體之一。
對于福利多元主義理論,簡而言之就是指社會福利承擔的主體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由來自家庭、社會、政府等各個方面共同構成社會福利的實施主體。將福利多元主義的思路融入文化福的研究中,在福利多元主義指導下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民文化福利事業,將有效提高農民文化福利水平。
2.2.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由個人的生理需求逐漸上升到精神需求,所以在社會政策制定和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兼顧個人發展的需要。他認為,人的需要互相聯系,可以排成一個層次,在低等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后,就會產生較高一層次的需求。首先是基于生存的生理需要,只有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后,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其他方面的需求。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基本需求上得到了基本滿足,進而要求發展層面需求層次的滿足。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其需求也隨之產生了很大變化。由最初要求物質生存需求的滿足向文化需求的滿足方面轉變。文化福利根源于人們的文化需要。在農民物質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農民的文化福利需求也應該得到相應的保障。
2.2.4 城鄉統籌發展理論
城鄉統籌制度,即是指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發展繁榮,切實的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促進農村的發展,使農民與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
由于我國較其他發達國家發展時間短,目標較高,所以我國在發展時,較重視可以即刻帶來經濟效益的城市的發展,造成"重城市、輕農村"的格局,形成了"一個國家、兩個體系"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如從收入結構上來看,農村居民除了種地、打工的收入外,醫療衛生、失業生育等方面的保險相對于城市地區來說并不健全。但是對于經濟發展較迅速的城市,只要去勞動有份工作,社會福利體系是比較健全的,醫療、養老等保險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s小城鄉差距,是一項長治久安的政策。城鄉統籌是國家推動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
為了保障農民的文化福利需求,使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社會福利,提高農民的文化福利水平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