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語文化在泰傳播的歷史背景與近現代傳播進程
1.歷史背景
漢語文化,狹義來講即為華夏文化。幾千年來,漢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睦鄰各國產生了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從東南亞鄰國泰國我們就可以找到漢文化傳播的蹤影。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泰兩國就有了經濟文化的交往。在泰國,漢語傳播的早期模式可以追溯到華人為子女設立的私塾。該類私塾為當地華僑、華人子弟提供文化教育服務,后來發展成為華僑學校,教授國語、常識、算數、美術、音樂、體育和泰語等課程。孫中山先生在泰國倡導成立的中華會所,于1908年建立。
2.近現代傳播進程
建于1909年的華益學堂可以說是泰國近百年來最早建立的華文學校。二戰結束后,漢語在泰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時期; 1988年泰國華人紛紛發表言論,要求政府放寬華文教育政策,得到批準;1991年年底泰國民間最大慈善機構泰國華僑報德善堂董事長鄭午樓博士提出創辦華僑崇圣大學的申請,很快獲得政府批準,并蒙泰皇御賜泰文校名。這也是迄今為止,泰國唯一一所受泰皇御賜校名的私立大學。自此,泰國的華文教育打開了新的歷史局面。
20世紀90年代后,漢語教育在泰國迅速發展。1999年泰國政府將中文列入大專聯考外語的選考科目,2000年泰國教育部又正式通過了高中的漢語課程,許多學校包括一些??茖W校、公立中學也陸續開設漢語課。在2008年以前泰國已基本實現所有中學都開設漢語課程。
在泰國高校里,漢語教育也有了巨大發展。部分公立和私立大學相繼設置了漢語專業,開設了漢語課程。高等院校中,國立和私立大學開設漢語學士學位課程的大學共有21所。最先開設漢語專業的院校為朱拉隆功大學,朱大也是泰國最古老的大學,被尊為“泰國最有威望的大學”.在泰國,承擔漢語教學任務的學校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政府開辦的大學 (如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等);第二類是教育部批準的公立和私立學校 (如曼谷商業學校、曼谷易三倉商業學院、東方文化書院等);第三類是民辦學校,由泰國教育部開辦,其經費由華僑或華僑社團負擔。
目前,泰國民辦華校近100余所,分布在曼谷及其他各府,其中曼谷地區華校占20%.在泰國的漢語培訓機構也是遍布泰國。漢語學習者的數量之多,達到數以萬計的規模。為次,泰國教育部特別制定出一份促進泰國漢語教學的五年戰略規劃。與此同時,泰國國內每年都會舉行各級各類的漢語水平考試,以促進在校學生和政府工作人員學習漢語的熱情。
在漢語教學發展呈現出空前活躍的歷史時機下,中泰兩國高校和有關部門,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泰國皇室、政府和中國國家漢辦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合作。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是泰國的第一家孔子學院,于2006年8月成立。截至目前,泰國已經有12 所孔子學院和11個孔子課堂,位居東盟各國之首。
二、泰國漢語文化傳播綜述
泰國是世界上華人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漢語在泰國的學習、傳播歷史頗為久遠,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可謂風風雨雨,一路艱辛崎嶇。日前,因為中國政治、經濟力量的日益強大,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隨之加大,漢語的興盛與其有著密切聯系。在泰國,漢語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依然是令人欣喜、樂觀的,這種發展趨勢有其深刻、廣泛的內部與外部因素:
1.內因
漢字是漢民族一個鮮明的標志,民族精神的圖騰,漢文化的最好展示。漢語更多的承載了每一位海外華人內心深處對故鄉的向往,一種葉落歸根的夙愿。海外華人普遍對漢語有著一種文化的自覺性。在落葉歸根這樣一種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情結指引下,“說漢語、寫漢字”已經成為了海外華人的一種感情的寄托方式。當回歸故里的心愿因為種種原因難以實現時,這樣一種帶著濃濃的故鄉味道的方式就成為了他們抒發感情的突破口。他們的子孫也通 過 學 習 漢 語 來 找 尋 自 己 的“根”!在這種強烈的尋根意識牽引下,學好漢語成為一種使命。
泰國特殊的國情---華人、華裔眾多,也勢必使得漢語得以廣泛地傳播。旅居泰國的華人樂于將漢文化傳播到泰國,并將其發揚光大。他們在泰國大量興辦華校,努力傳播中華文化。
2.外部推動
從學習漢語的動機來講,漢語學習的發展最初是以少數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個別泰國學生為主。漸漸地,中國的日益強大成為吸引一部分漢語學習者的重要原因。隨著中國在亞洲與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中國市場潛在的巨大能量、中國社會的科學發展策略等,這些因素都吸引了很多泰國漢語學習者,促進了漢語在泰國的推廣。
泰國社會各界已達成這樣的共識:中文在泰國已經擁有和英文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一些有意于到中國從事工作的人認為中文的重要性超過了英文,他們認為熟練掌握中文可以幫助自己在社會上贏得更具優勢的競爭條件---中文不但是謀生的 工具,還能夠用來與外界溝通、談判,提高業務競爭力,并且還可以增進人際關系,促進對中泰兩國文化的相互了解,同時也有利于把優秀的泰國文化傳播到中國。
因此,學好漢語對泰國人來講,與各方面的現實利益緊密相關。漢語這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工作狀況的優劣與在社會競爭力的強弱。所以學習漢語、學好漢語在泰國對于有志于參與社會競爭的人們來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2.1學校漢語課堂的文化輸出
在泰國的漢語課堂里進行漢語教學的中國老師分為三類:
(1) 中國漢語辦公室每年派出的漢語志愿者他們都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培訓,培訓地點大多是在建立海外孔子學院的國內高校,培訓的老師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經驗;(2) 國際語言機構在中國地區的分支選拔的文化交流生此部分學生大部分為國內大學的在校學生,所學專業沒有限制,教學經驗并不是很豐富;(3) 國內的各個高校定期派出的漢語老師這一師資群體的漢語教學經驗最為豐富。他們大多在泰國的高校從事漢語教學和漢文化推廣工作,是泰國的漢語課堂教學效果最好的群體。
此外,在泰國教授漢語的老師還有來自臺灣地區的教師、泰國當地的華人華僑以及泰國本土的中文專業的學生。臺灣地區的教師講授漢語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他們的漢字教學采用繁體字,增加了初學者的學習難度,并不利于漢語普及教育的發展。
泰國當地的華人華僑因為具有良好的中泰語言、文化背景,但是相對于專業的漢語教師,他們授課的專業性不強,這也是此部分教師進行漢語教學的不足。而泰國的中文專業學生,他們中大多數對漢語以及漢文化有強烈的興趣,是相當不錯的漢語教師。
2.2漢語教學在泰國的本土化
據漢辦的網站公布,泰國是“漢語熱”最集中的國家之一,截至2012年,泰國學習漢語人數已經從2003年的8萬人增加到了80萬,開設漢語課程的學校近3000家,泰國基礎教育委員會開設漢語的學校從最初的10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700多所。2003年中泰合作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啟動,2004年,漢辦開始向泰國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截至2013年來泰任教的志愿者達到1676名,比2012年增加了500余名,志愿者派出人數再創歷史新高,但仍與泰國政府的需求相距甚遠。
2.3文學作品的傳播
漢語文學作品,作為漢語言傳承、傳播的重要載體,一向在泰國有著源遠流長的影響力。但在近代,其傳播受到全球政治大環境與地緣政治小氣候改變的影響,不能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相比,受到了一些挫折。
2.3.1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傳播的歷史
泰中友好交流近千年,泰國在我國明代以來,開始派遣官員、使節往來。這些官員來華之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一些官員帶中國官方贈送的漢語書籍回到泰國,并把這些書介紹給親朋好友,至此中國文學作品開始進入泰國。此外,貿易也是泰國引進中國書籍的另一途徑。
由于那時懂中文的泰國人很少,所以中文書籍被忽視,沒有廣泛傳播。直到曼谷王朝時期,泰皇重視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事務,閱讀中國古典文學才逐漸流行起來。
演義小說名著 《三國演義》于1802 年被譯成泰文介紹到泰國。曼谷王朝一世王很看重這部中國演義小說,這部作品在他眼中并不只是長篇歷史巨著,而是兵法經典,是政治軍事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作品中展現的軍事指揮和政治謀略是泰國國王、貴族階層在建國期間的重要參照。因此,泰國國王委托大臣昭帕耶帕康和后宮親王組織翻譯了 《三國演義》。該作品在泰國文壇出現后,很受泰國讀者的喜愛,便形成了中國文學熱。許多的中國歷史小說也被翻譯出來。
當時移居泰國的華人,文化知識淺薄,中國歷史小說譯成泰文有些困難,造成了譯本與原著存在一定的差異。盡管如此, 《三國演義》 泰文版對泰國文壇來說,影響比較深刻,獲得泰國評論家的好評,泰國六世王時期被泰國作家學會選為泰國白話文學經典,成為泰國語文教材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內容。一些研宄泰國文學史的學者認為 《三國演義》泰譯本是泰國散文的起點。
泰文 《三國》 問世后,中國古代文學逐漸被泰國人認識和接受。其它泰譯的古代文學作品有《水游傳》、 《西游記》、 《封神演義》、 《薛仁貴征東》、 《孫子兵法》 等等。從一世王王朝至六世王王朝,據統計共有三十五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被譯成泰文。
此外,移居泰國的華人對故鄉情感濃厚,常和子孫講中國傳統神話、傳說、故事,希望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認識,也能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表達的人生哲學、道德禮儀之內容教導晚輩。這都有助于中國古典文學在泰國廣泛傳播。
2.3.2近現代漢語言文學作品在泰傳播狀況
中國近現代文學在泰國的傳播,于1939-1944和1958-1961兩個時期收到泰國政治風暴的打擊。當時泰國政府實施反共政策,泰國境內的中文報紙幾乎都被封,泰國政府嚴禁閱讀用漢字寫成的文學作品。20世紀50年代,泰國政府下令嚴管漢語教育,1960 年泰國政府公布規定泰國民辦華校必須在三年內減少中文教學時間。
一系列的規定、禁令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優秀文學作品向泰國的傳播。因此,我們在泰國文化市場上僅能夠看到魯迅、巴金等幾位代表作家為數不多的作品。
盡管經歷種種挫折,漢語言文學作品在泰國各階層仍保持著相當的影響力,當代泰國親近漢文化的群體中,以皇室詩琳通公主為最典型的代表:泰國皇室詩琳通公主對漢語在泰國的傳播推廣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本人寫得一手好書法,被聘為四川大學、成都大學的名譽教授。多年來她堅持學習漢語,用中文寫作,并結集成書---先后出版了 《踏訪龍的國土》、描繪絲綢之路的 《平沙萬里行》、介紹東北大地的 《霧里霜掛》 以及 《云南 白云 下》《清清長江水》,關于香港回歸的《歸還中華領土》 等。 (中國新聞社,2000) 2007年3月26日,詩琳通公主親自為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揭牌,并揮毫題詞“任重道遠”,勉勵泰國當地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擔當起推動中泰文化交流發展的重任。詩琳通公主于2009年9月15日,又親自為東方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東方大學孔子學院首次在推廣漢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引入了中華醫學文化。2012 年3月26日詩琳通公主再次出席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五周年慶典。
2.4文化藝術的傳播
作為漢語言文字衍生物的漢語文化藝術,如戲曲、歌舞等,近年來在泰國也有了長足發展:
于2006年12月25日建立的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孔子學院,在開展漢語教學和培訓的同時,引入中國的民族藝術教育,挑選國內派遣的藝術專業的老師進行中國民樂、中國民族舞蹈、中文歌曲的教學和培訓活動,深受泰國黎逸府學生和老師的歡迎。
2.5影視作品的傳播
近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泰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作為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影視劇作品在泰國傳播并不廣泛,主要原因是兩國文化的差異性。從2013年到2014年泰國引進的中國電影僅有 《泰囧》、 《白蛇傳》、 《白發魔女》 等幾部作品。相反的,最近在國內熱映的《星際迷航》 早在幾周前就已在泰國上映。泰國民眾崇尚娛樂、樂意接受新鮮事物,對好萊塢大片的接受度更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大多數中國電影所描繪的情景有很強的地域性,并非所有的海外觀眾都能有所了解,這造成了觀眾在觀影時的迷茫。
三、漢語言文化傳播的前景展望
歷史上,泰國傳統文化曾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當下,泰國依然廣泛吸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為已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泰國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可以預見到在泰國的漢語推廣傳播工作有著光明美好的前景。
當然良好的現狀并不一定預示著一個一帆風順的未來。當下,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輻射能力不及歷史高峰時期,這主要緣于中國本土文化影響力的弱化;與此同時,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現代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十分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梢哉f,中國文化在泰傳播,面臨的既有挑戰,又有機遇。
廣大漢語言文化工作者要正確、客觀地面對現實---需要克服的實際困難還有很多,如優質師資不足,優秀教材匱乏。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讓漢語在泰國的傳播工作順利開展,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泰國這片大地上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陳秀珍。泰國漢語教學現狀及展望[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1.
[2]徐佩玲(Pairin Srisinthon) [D].山東:山東大學,2014.
[3] 郭 熙 [M].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 ,2007.
[4]陳記運。泰國漢語教學現狀[J].世界漢語教學,2006, (3):128-132.
[5]何麗英。泰國華僑學校漢語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6]趙麗玲、舒路萍。論國際漢語教師應備文化推廣能力的構成[N].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 (0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