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及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為什么尤其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做支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帶來怎樣的深刻影響,筆者嘗試從精神價值、時代意義等方面淺析這一宏觀的時代文化命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成長發展到今天,都有他的來龍去脈。追溯其歷史淵源和精神成長歷程,都會是一部跌宕起伏、風格迥異的傳奇故事。華夏文明歷經五千年風雨滄桑,其根脈更加深厚久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蘊藏在國人的意識深處。如中華傳統文化強調忠孝,強調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以家為紐帶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之一,有學者稱之為“孝共同體”,即在“孝”這個理念下凝聚組成的共同體,是中國人的鮮明特征。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孝觀、修身觀、家國觀、處世觀都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倡導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重視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追求厚德載物、內圣外王,推崇倫理綱常的道德教化;提倡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奉行中庸和諧的處世哲學;強調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彰顯堅韌頑強的文化性格。凡此種種,都蘊含在國人的德行性情之中。我們需要努力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基因,并不斷激活和復制,重新架構民族精神譜系,實現當代中國精神的重鑄和再生。
(二)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凝結了許許多多優秀獨特的思想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比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經世方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境界;“見賢思齊”“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憂后樂”“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仁義禮智信”的為人操守;“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墜青云之志”的奮進態度等等。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并始終充滿活力,緣起這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的精神追求。對如此豐富珍貴的精神寶庫,作為民族文化傳人應該倍加珍惜,并將其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被一代代中華兒女所敬仰認知、學習傳承。
(三)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異族異質的精神基因、思維方法、文化底蘊決定了各族文化的迥然不同,特別是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較大差異。近代思想家嚴復曾將傳統的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多忌諱,西人重譏評?!盵1]
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也曾解析:“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制為本位,東洋民族以情感為本位”[2].來自不同文明的東西方世界,為人類文明貢獻了各自的德行和智慧。雖然全球一體化正在加速,但擁有五千年根魂和獨特精神基因的中華民族,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和頭腦,絕不能妄自菲薄,要善于運用東方獨特的精神和智慧。要知道獨特的東方思想精神是一個更平和、更圓融的維度。比如奉行忠孝節義、強調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可能要比追求個性,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更富凝聚力;比如推崇中庸和諧處世、講究平衡適度,可能要比非此即彼的殘酷競爭更圓融通達;比如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氣度,要比唯我獨尊更謙和寬容。傳統文化中扶危濟困、協和萬邦的和平主義精神,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世界智慧寶庫重要組成部分。
(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將文化主體延續下來的國家,僅憑此亙古不衰的事實,就足以證明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旺盛與頑強。
梳理 20 世紀至今中華民族的歷史:救亡圖存的抗日戰爭、追求統一的解放戰爭、多快好省的新中國建設、十年文革浩劫、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和平崛起,歷經無數劫難和挫折,中華民族以強盛的大國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蓬勃的生命力扎根在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汲取民族頑強堅韌的生存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取革新精神等豐厚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 2 565 年講話中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
當今在實現“中國夢”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一路實干前行,一路尋根溯源,倡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要以更堅定的姿態,更自信的底蘊走向復興,激活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基因,滋養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堅定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自信。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一)文化尋根,回歸民族精神家園
全球一體化進程正在刷新每個民族的存在感。環繞國人生活的肯德基、麥當勞洋快餐,蘋果、三星手機,日韓系化妝品,洋品牌時裝,進口家電、汽車等等,異國文化正在潛移默化地以驚人的速度侵襲而來,而許多人沉浸其中并以此為榮。當然不能做一個狹隘民族主義者固步自封,追求高品質生活也無可厚非,然而因此丟掉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是非常值得警醒的。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魂,也是民族存在感的依托。悠久的文化里葆有中華民族莞爾驚鴻的音容笑貌,氣定神閑的節奏韻律,兼容并包的思想精神,這是最原始的積淀和存在。曾經的存在也決定著未來的命運和走向,所以要在歷史的各種回響中,找尋文化的根,回歸本民族的精神家園。
(二)道德重建,重塑國人價值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急速轉型,打破了原有的價值體系,也打破了國人的精神信仰,中國社會被裹挾進一個急功近利、焦慮浮躁的時代。唯利是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觀念成為一些人衡量價值的標準,他們更多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和發展,而忽視了對崇高精神的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性優點及人的價值更為關注,重視倫理規范和道德教化,屬于以“求善”為核心的道德型文化,其豐富的德育內容展示出強大的德育力量。如儒家思想認為人與人相處的核心是“仁”,即“仁者愛人”.如何愛人,推行之即“忠恕”二字,“忠”即講誠信,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底線?!爸宜 本统蔀樽罨镜牡赖虏偈?。
同時儒家道德觀念重內在價值與自我修養,強調一種精神自律??鬃又鲝垺傲x以為上”,即道德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儒家的價值學說,也可稱為道德至上論。這種重視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價值觀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將有助于重塑國人價值體系。
(三)文化傳承,開創當代文化新態
時代以它不可逆的態勢急速變化,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愿景,與時俱進的文化交織其間。且文化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一是強調代際傳承,強調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世界文化不斷融合趨同,唯有守住民族根魂,代際傳承下去,才能避免中華文化在趨同中消逝或斷代。所以面對異彩紛呈的世界文化,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定力,提醒國人莫忘民族本色,保持民族精神。二是強調開創新態。傳承并不意味著盲目地襲古或復古,而是強調傳統文化在當代坐標體系中的復活,它不是站在古典的角度來要求當下,而是站在當下坐標體系中去激活古典,發現古典元素的現代意味,并心平氣和地呈現有效元素,實現古為今用,開創當代文化新態。
(四)融入世界,引領普世價值規范
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各國暗自較量的是文化影響力,誰的文化更優秀更出色,更能吸引世人矚目,對人類文明貢獻更大,誰就能引領世界文化潮流。毋容置疑,文化已然成為國力競爭的標志和策略。
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大,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東方智慧,希望在這個古老常新的民族文化里找到解決自身發展困境的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影響深遠的儒家傳統價值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可作為人類文明對話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亦能引領普世價值,為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意義,旨在論證傳統文化自身蘊藏的重要價值以及發揮其價值所產生的深度影響,唯有認識到其重要價值和意義,才能進行文化傳承等方法論的探討,這也將是本課題組繼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嚴復。論世變之亟[N].直報,1895-02-04.
[2]陳獨秀。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J]. 新青年,1915(12):16-18.
[3]習近平。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N].人民日報,2014-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