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 21 世紀,我國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期。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導致大量貧弱群體人員的增加,使得我國貧困問題愈加嚴重。長期以來,我國的貧困問題集中體現在農村和農民,由于長期的單位體制和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使得城市的貧困問題長期被忽略。本文正是從社會工作視角研究城市貧困問題。
二、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的現狀及成因。
貧困是一種缺乏必要生活物資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基本的生存條件不能滿足,使個人處于生存危險的生活境地。城市貧困是指城市人口的貧困現象。在我國,城市貧困人口主要是指城市弱勢群體。城市貧困人群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貧困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表現為經濟上的貧困,即“沒錢”.
這種經濟上的貧困,主要是一種絕對貧困,即城市貧困群體的收入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時,也表現為相對意義上的貧困,即他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在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其次,社會地位方面,貧困人口地位低下,政治參與機會較少。最后,社會支持網絡方面,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狹窄,在“關系”盛行的當今社會,處于弱勢的地位。
我國城市貧困群體致貧的原因包括個人原因,但主要是來自社會的影響。城市貧困群體致貧的原因首先是個人因素,即城市貧困人口的“弱勢”,主要表現為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地下。具體包括:知識技能水平較低;人際支持網絡弱化;個人身體原因等。社會原因主要是指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結構變動不配套。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動,使得大量工人下崗失業。但相應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內容沒有及時的建立起來,這也使得失去工作的下崗工人沒有了收入來源的同時也沒有了國家的幫助。
三、社會工作方法在城市反貧困問題中的介入。
目前,我國城市貧困群體救助方式存在的問題包括:政府注重生存方面的救助,忽視發展方面的救助;社會救助理念需要進一步改善;貧困者的被動受助意識過強,缺乏主動性。
社會工作是一種致力于社會服務并結合社會管理的職業,它的工作理念是“助人自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建設,社會工作在我國諸多領域都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并有所建樹,城市反貧困領域就是其中之一。
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在城市貧困群體中開展個案訪談、一對一互助等活動達到反貧困目的。實踐中,我國城市的貧困群體主要是低保群體。因此,可以通過民政部門的數據系統查找城市貧困對象,并通過街道和社區部門的幫助了解其具體的生活狀況。通過個案訪談,社會工作者可以直接了解城市貧困對象的生活現狀,并為他們“量身打造”具體的擺脫貧困策略和方法。
運用小組工作方法,建立城市貧困群體交流平臺,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城市貧困群體的弱勢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還表現為缺乏良好的人際網絡。我國社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關系社會”,人際關系在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窮在鬧市無人問”的生活境地使城市貧困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
生活中,他們在生存遇到困境的時候沒處去借錢;在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沒處去找人;在孩子上學的事情上,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通過開設互助小組,使這些城市貧困人群擴大朋友圈子,讓大家共享人際關系資源,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互相幫助,不斷擴大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
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增加城市貧困群體社會參與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城市貧困群體的特征之一是社會地位低下,這使得他們在國家的政治生活、民主權利等方面缺少足夠的話語權,處于利益受損的境地;反過來,這又使得他們的經濟受損,處于貧困的狀況。這種惡性循環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城市貧困群體將很難擺脫貧困的境地。社區工作,可以溝通街道社區和貧困群體,增加他們的社會參與機會,掌握自己權利的話語權。作為政府基層政治組織的街道和城市居民自治組織的社區也應該為城市貧困群體創造機會,至少應該給予他們平等的社會參與機會等。
結論。
貧困問題的解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各國的貧困都有自身的特點。我國城市貧困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導致城市貧困產生的具體原因,厘清哪些是個人原因導致的,哪些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針對性地制定城市反貧困策略。作為一種專門的助人職業者,社會工作者應該運用專業、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城市貧困群體,這也是社會工作職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立足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蔣貴凰 , 宋迎昌 . 中國城市貧困狀況分析及反貧困對策 [J].現代城市研究 ,2011(10)。
[2] 楊宇 . 城市貧困治理研究 : 發展型社會政策的視角 [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8(06)。
[3] 楊 芳 . 論 我 國 城 市 貧 困 人 口 的 救 助 模 式 [J]. 學 術 研究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