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坦誠似天,虛懷若谷,在漫長的歲月里,廣袤的土地上,有過無私奉獻四面傳播的光榮,也有過誠心求教八方接納的盛事。它和以直,健以穩,文而質,博而精,大而彌德,久而彌新,昂然挺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盵1]
這是文人墨客對無限文化中國和中國無限文化的宏大勾勒和縱情贊美。氣象萬千、深邃博大的中華文明浸潤了儒家文化圈,亦為燦爛的世界文明鑄造輝煌。中國新疆是四大文明的交匯點,是“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2]的骨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和中國與中亞國家人文交流中起著主力軍和核心區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中亞傳播要克服傳統的以“我”為主,強調中國文化的單向、強勢傳播和推廣,強調意識形態式的灌輸,不注重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應運用主體間性的原則,以文化交流作為中華文化中亞傳播的新向度和主軸,強調以共存互補、敬其所異為準則,以謀求區域重疊共識。以文化交流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主孔道,將消解中亞國家對中華文化傳播的疑慮,還會增強對象國在交往中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究其傳播效果來講,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共存互補、敬其所異為準則,謀求區域重疊共識
(一)互補共榮、敬其所異是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
互補共榮是中國與中亞國家人文交流的基本原則和總綱,是未來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守的根本尺度。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輸出和支援,而是文化的相互欣賞、相互包容和文明互鑒,在此基礎上去力促文化的溝通、理解與互信,去力促彼此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去力促“絲綢之路文化走廊”建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往要目光向外,堅守國際視野,貫徹“親、誠、惠、容”的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中國周邊外交原則,以相互理解,尋求認同,增進友誼,合作共贏,構建“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推動中國文化巨輪直掛云帆濟滄海。
敬其所異是愛其所同的遞進和躍升,是和而不同的更高層次,是謀求全球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國際擔當。愛其所同在這里指的是因國家間的文化背景、信仰、價值觀等類似以及交往個體的興致志趣相投,在短時間的交往中,由于立場觀點相同、相近或相似,容易產生人際吸引力,有利于達成目標上的一致;敬其所異在這里指的是因立場、觀點相異、相左就容易進入交往的誤區和盲區,是交往中的難點和焦點,能秉持此信念令人稱道。意見不一致而情緒不加控制,皆想說服對方,都要占據主動,即可嗅到交鋒的火藥味了,這時需要心平氣和,需要轉移話題或使交談暫時停頓下來,不然的話則不好收場。這個時候,要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及自己所謂的臉面,冷靜地面對,得體地打破尷尬,理性地化解緊張的局面?!拔也煌饽愕挠^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雖然態度較為中肯,但作為隱語仍讓人感到了強勢與鋒芒,倒不如這樣說:“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卻十分樂意繼續傾聽你的意見”.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在差異中求共識,在共同中化解差異是國際交往中的道義高地。敬其所異是交往上的高標準,是值得提倡的品格。
(二)要“重疊共識”,莫“光榮孤立”
首先,在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往中,“重疊共識”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承認價值方面發生分歧的同時,在規范方面卻具有共識---不同價值觀的人們認可和遵守同樣的規范[3].在世界上,兩個人之間,對所有問題不可能有100%的共識;同理,兩個國家之間,對所有問題不可能有100%的一致看法。所謂的共識,只是也只能是疊加的共識,交叉的共識,互動后彼此影響一方或雙方做出改變后的共識(包括妥協的共識)。中國與中亞國家在政治制度上不同,在價值觀上亦不盡相同,但不妨礙我們能夠在上合組織的框架下就反恐、經濟、社會、文化合作等方面達成一致,不影響就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反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獲取基本共識。
其次,在中國與中亞文化的交往中,“重疊共識”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承認觀點方面發生分歧的同時,在態度方面卻具有共識[4].強調“重疊共識”,并不是說沒有“合理分歧”.重疊意味不一致,有分歧,共識強調多元形式下認同和一致性。
“重疊共識”蘊涵的是即便雙方觀點上不一致,在態度上卻具有或達成共識,即持不同觀點的人們都愿意以合理的態度彼此相待。就像我們能接受伊斯蘭教教義,而不能接受宗教極端思潮一樣;盡管宗教極端者也自詡為他的主義是“理性的”,但實際上卻是不合理、不合法、非理性的,最起碼它不是公開的、透明的和包容的,其進行的暴力恐怖活動,無關宗教,無關民族,無關信仰,是反人類、反社會的,這種任性的、瘋狂的、超越道義底線的“多元”是人類斷然無法接受的。
第三,在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往中,“重疊共識”可以理解為,不同的人們在承認現在的觀念存在著分歧的同時,在未來的目標上卻具有共識;或者說目前持有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們,努力尋求通過和平共處、平等交往而形成或加深彼此理解,甚至追求“視域融合”[3].“視域融合”中包含看、聽、說三個方面。此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投射著其他兩方,它們同出于一源,融通無間地展現出“此在”活潑的生存境域。通過融合,使三者都得以和諧的發展,使交往的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不同的分歧在有效的交往中能夠求同存異,達成“重疊的一致”.在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往中,中國努力構建和平的發展觀,以“一路一帶”戰略來推進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來增進沿路、沿線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文化繁榮,在未來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上與中亞各國達成較為普遍的共識。
實際上,按照人際關系的邏輯,“不存在人際關系雙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況。無論人們的關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無論人們主觀上怎樣感受彼此之間的完全擁有,關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兩個人是兩個世界,兩個理解的基點,兩種情感的基點,兩種利益的基點。人與人之間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問題,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況?!币簿褪钦f,人際之間不存在完全的共識,只有重疊的共識。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交往亦如是[4].
對人類社會來說,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個體自我的發展要從社會因素、人際交往中獲得資源,而且社會的發展也是人們相互交往和協作的產物。在中國與中亞的人文交往中,莫光榮孤立。我是光榮的,也是孤立的。這不是在玩一種修辭和進行滑稽的調侃,這種交往的困境事實上是存在的。交往是為了謀求某種程度上對等性和公平性,是為了世界更為和諧,使世界形成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僅僅為了使自己獲取比對方多得多的利益,也要使對方更高、更強;更不能把交往的主體當作客體來對待,用俯視的眼光去掃視自己的交往主體,用對方的弱,顯示和享受自己的強。一個傳播主體每每呈現過度的自信,以自我為中心,孤芳自賞,即便是站在道義高地上,也難免陷入光榮孤立的境地,這樣的曲高和寡真正失去了人類交流的價值與意義[5].
這個世界不是大國說了算,而是要各國一起說了算。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流需進一步凝聚共識,更好推進交流機制建設。中國與中亞國家必須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就是要通過商量出辦法、出共識、出感情、出團結,以謀求區域“重疊共識”與民心相通。
二、以地緣和人文資源優勢為依托,弘揚地域性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與中亞,尤其是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具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似的特點。同時,作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新疆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決策戰略上,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區域。在政府交往和民間交流中具有一種不可取代的自然人文優勢和政策優勢。各位方家知曉,以禮儀民俗為基礎的非言語交往儀式和程序具有排他性,只有在其自身的文化語境中才能被譯碼或解讀,也只有在此特定文化圈的人才可能理解和親近非言語交往的含義,具有不言而喻的默契,并為之深深觸動、打動或感動[6].
中國與中亞的跨界民族主要有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烏孜別克族(烏茲別克族)、維吾爾族(中亞有30多萬人)、朝鮮族、回族(東干族)、塔塔爾族(韃靼族)、俄羅斯族。根據相關資料的介紹,“土庫曼族人和中國的撒拉族人雖然名稱不同,但土庫曼族人顯然更愿意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1991年,土庫曼斯坦出版了一部名為《世界上的土庫曼人》的書,該書關于中國撒拉族一節的標題就是‘中國的土庫曼人'.顯然該書的作者把中國的撒拉族人視為土庫曼族人的一個分支?!盵7]
莫管是民族主體在中亞、還是民族主體在中國,抑或是民族主體在中國和中亞大體均衡分布,如果“中國的撒拉族人視為土庫曼族人的一個分支”的史料確鑿的話,中國與中亞的跨界民族應突破個位數,達到了10個。
自古以來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在器物文化方面,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就有藍花、油麻、蠶豆、苜蓿、大蒜、黃瓜、葡萄、石榴等傳入中原;中國的大黃、茶葉則經中亞而西運,中國的造紙和印刷術亦經中亞而西傳。早在公元前1000年,古代中國的絲綢就開始對外輸出,其數量之巨,已無法統計。中國的絲綢以華麗、精致、輕涼而揚名異域,也揚威異域,導致了更深入廣泛的人文交流?!稘h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
……烏孫遠漢,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屬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制,乃發使送騫,因獻馬數十匹報謝。其使見漢人眾富厚,歸其國,其國后乃益重漢。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綿繡給遺焉?!币浴昂陀H”之舉,“贈乘輿服御物”,“贈送甚盛”,已不在話下?;实奂薰?,所賜“嫁妝”一定是當時中國的優質器物。
霍爾有一個疑問:如果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邂逅并進行交流,到底會發生什么呢?在《無聲語言》里,霍爾提到過,在意識的多個層面都會自動發生交流和溝通,從意識層面一直到無意識層面。由文化驅動的“伺服”機制---用于保持生命平穩,更像是飛機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我們說話或做事的同時,我們所有人都能感知他人行為的細小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在剛開始時無意識地,而隨后有意識地避免將交流中帶有暗示性的或預示性的部分進行放大,從而避免只是接收讓人煩惱的感覺信號而導致公開的針鋒相對。不同文化的人交往都會使“伺服”機制發揮作用,而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就會因相似而產生人際吸引力。因為有跨界民族的存在,中國與中亞具有一些共有的文化遺產,如中吉兩國的英雄史詩《瑪納斯》,中哈兩國的阿依特斯等,這些的優秀文化傳統為區域性的文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文化上的認同與較深程度的理解。
英雄史詩《瑪納斯》是與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齊名的中國三大史詩,《瑪納斯》廣義指整部史詩,共8部。狹義指其第1部:《瑪納斯》?!冬敿{斯》第1部是其代表作,以其73 000多行的篇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膾炙人口。英雄史詩從誕生到迄今已有1 000多年歷史,一直都是在柯爾克孜族演唱者中口口相傳,是中吉兩國人民千百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共同的文化遺產,被稱為活形態的史詩,成為中吉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橋梁。已故的生活在中國的柯爾克孜族居素甫·瑪瑪依老人被譽為“當代荷馬”,國寶級的“瑪納斯奇”,被吉國授予最高獎章---“瑪納斯”勛章,這是迄今吉爾吉斯斯坦第一次將這一勛章授予外國人。居素甫·18年多時間就將長達23萬行、共2 000萬字的《瑪納斯》全部背誦了下來。要完整演唱一遍《瑪納斯》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居素甫·瑪瑪依最長的一次演唱紀錄,是晝夜不停地唱了四天三夜。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廣場上,高高地聳立著兩尊雕像,一位是柯爾克孜族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特瑪托夫,一位就是偉大的瑪納斯奇---居素甫·瑪瑪依。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廣場街頭,有很多刻畫傳神的城市雕像,最雄壯高大的就是英雄瑪納斯。記者隨便搭了一輛出租車,司機阿拉瑪斯和我們聊起了《瑪納斯》:“《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他將我們團結起來,大家都會唱,連我的六歲的小孩也會唱,當然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瑪納斯大師---居素甫·瑪瑪依?!盵8]
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對唱藝術形式,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依特斯本義是辯論、爭辯、申辯、雄辯,哈薩克人把它引申為“用詩歌的形式進行辯論”,或者“用詩歌進行智慧的較量”,它的意義并不局限于阿肯之間通過吟唱的形式進行的智慧與詩意的較量,阿依特斯具有歷史悠久、根基深遠、社會影響力廣泛、群眾色彩濃厚、民族特色鮮明等特點,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詩歌形式,被譽為全面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百科全書”.阿依特斯一般分為習俗阿依特斯和阿肯阿依特斯兩大類,阿肯阿依特斯的實質是即興詩人之間進行的對歌行為,它是以吟唱方式進行的。一般由開唱、交鋒和收尾三個部分組成。阿肯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文學的瑰寶,最能體現哈薩克文化集彈唱、即興作詩、舞臺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哈薩克民間文學的最高成就[9].
阿肯是哈薩克語“民間優秀詩人和歌手”的意思,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特有的表演藝術,演出時藝人一邊彈奏冬不拉,一邊即興創作演唱。
各地選出的阿肯個個知識淵博、才思敏捷、能彈會唱、出口成章,表演獨唱、對唱、合唱等精彩節目,以慶祝一年游牧后的相會。中哈之間的人文交往日益廣泛,阿肯彈唱更是受到兩國人民的推崇。
2011年,中國新疆派出代表團赴哈薩克斯坦進行文化交流,并在該國首都阿斯塔納參加國際阿依特斯大會的新疆代表團中,因女阿肯加米哈在比賽中脫穎而出,該賽事評委會決定授予她本次賽事的唯一最高獎---特等獎,獎金2萬美元[10].2013年6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舉辦第17屆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節?!鞍⒖习⒁捞厮刮幕糜喂潯币殉蔀楫數氐奈幕放?,為了發現和培養傳承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為了更好地將這一古老的彈唱藝術傳承和發揚光大,他們正將這奇異 的 民 族 藝 術 瑰 寶 不 斷 推 向 中 亞、走 向世界[11].
三、以民間交往為行為主體,增強傳播信度和情感引力
政府交往較多,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看起來較為松散和無序,有時處在自在和自發狀態,沒有形成整合和集聚效應。根據各自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特點,做出不同的項目和方案,實行“訂制外交”.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是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是戰略伙伴關系,解決國際和地區事務時將繼續奉行不結盟、去意識形態、不對抗的方針,雙方堅決譴責和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并強調,它們是本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主要威脅[12].
(一)中國與中亞民間交往的中國形象亟待改善
雖然中國與中亞在政府間交往成果豐碩,與中亞五國均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其中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還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但在民間交往中效果還不甚理想。
當地華人的文明素養亟待提高。有的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大聲喧嘩;有的在吃自助餐時不注意,把盤子、刀叉弄的嘩嘩響;有的租住當地人的房子不注意衛生,把原本干干凈凈的房子住得很“折舊”;有的做飯煙熏火燎,廚房油煙味很沖,令隔壁鄰居苦不堪言。所以如果租住房子,在相同的價位上,當地人肯定會把房租給日本人和韓國人,而不愿租給中國人,即便租給中國人價位自然會提高一截的。無可否認,當地華人整體上表現尚可,但有些人的所作所為起到了放大的負面效應,加之前蘇聯時期蘇聯當局對中國人的丑化宣傳的積淀,中國的民間形象的加分和提升仍有待時日。
(二)中國與中亞民間交往中要體現現代人格,真誠待人
以友善為橋梁,以厚德為紐帶,中國與中亞民間交往中努力彰顯人格魅力,真誠待人,努力提高自身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在跨文化的國際交往中,個人的才能、外表的吸引力等個人特征是產生人際吸引的重要條件。人的個性品質顯得越發重要,甚至有時決定交際的是否順利和圓滿成功。根據心理學家安德森1968年對個性品質的研究,排在序列最前面、喜愛程度最高的六個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它們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同真誠有關;排在系列最后受喜愛水平最低的幾個品質如說謊、假裝、不老實等也都與真誠有關。安德森認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
(三)中國與中亞民間交往中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
中國與中亞區域的人民雖然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但各國國情不同,有諸多涉及族群、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或者知識系統、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差異,這也是不爭的不可忽視的事實。比方說信仰伊斯蘭教的和非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差異就較大。在中國的非伊斯蘭民族之中,你用左手給別人遞拿東西沒有什么不妥,而你到了中亞的伊斯蘭民族中,單個用左手給別人遞拿東西則會被視為一種侮辱。就像在美國蹺二郎腿是一種放松的姿態,而在韓國文化中這是一種社交的失禮行為。
四、以中亞國家孔子學院為通道,提升中華文化親和力和顯示度
自2005年中亞地區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誕生起,迄今在中亞5國已有11所孔子學院??鬃訉W院是講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的公益機構,是中國與中亞開展人文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各個孔子學院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漢語教學活動和文化推廣活動,提升中國文化親和力和顯示度。如2013年6月20日才正式揭牌的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2014年先后舉辦了“我在孔院慶新春”中國年文化系列體驗活動,首屆中國文化圖片展體驗活動,音樂文化講座活動,“四月的鮮花”吉爾吉斯南部地區首屆漢語歌曲大賽總決賽,“漢韻悠揚,中國印象”吉爾吉斯南部地區首屆漢語演講大賽,首屆“畢業生漢語授課”大賽,“粽傳萬家”中國端午節文化體驗活動,中國專家關于漢字起源、演變的文化講座等。在教學課程開展一系列的趣味教學大賽。每次活動參與人數達150余人。如“漢語趣味”大賽、“千字文”背誦默寫大賽、“語音王”大賽、“成語”大賽、“故事王”大賽、“漢字英雄”大賽、“漢語演講”大賽。開展十多次講座,參與人數約1 000人次。
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同時開展各種語言文化活動。
2014年11月12日,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在國立大學禮堂成功舉辦了主題為“魅力漢語,情系天山”的第二屆吉爾吉斯大學生漢語口語大賽。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白景勛參贊、吉爾吉斯斯坦教育部副部長BERMET TURSUNKULOV、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第一副校長ERMEK JOLDOSHBEKOVICH、吉 民 大 孔 子 學 院 吉 方 院 長KULTAEVA UMUT、中方院長馬磊出席活動并致辭。經過激烈的同臺競技,最后來自吉爾吉斯斯坦斯拉夫大學的MANEZOV FARHAD從24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取比賽冠軍。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有兩大最根本的問題:一是將中國文化理解為一些簡單的通俗性文化,例如氣功、飲食、武術、京劇、書法、民間藝術等。二是將中國文化的大小傳統相割裂,不能從中國文化的價值高度來說明這些小傳統文化的文化意義和思想意義。從而在這些通俗性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彰顯出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13].每一個人都需要溝通技巧,溝通是一種過程。美國“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在談到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時,真誠地希望:不要批評、指責或抱怨別人,要贊美和欣賞他人,給別人點贊??吹剿说膬烖c,給予真摯誠懇的贊賞;真誠地關心別人,激發對方高尚的動機;微笑待人;感到自己很重要;了解對方的興趣,談對方最感興趣的事情;學會傾聽對方的談話,鼓勵別人談論他們自己[14].傾聽是一種技巧,要學會傾聽。
好的傾聽者,不是目光迷離,回避眼神的交集,而是適當地使用目光的接觸;不是不耐煩地打斷說話者,而是等待講話者說完;不是心煩意亂,左顧右盼,不注意講話者,而是保持一種專注和耐心;不是對講話內容不感興趣,而是能及時表示回應和樂意傾聽;不是講話者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而變得沖動和情緒化,而是能夠包容、冷靜而富于理性;不是只注重講話者的怪癖或個性表達,而不注重內容信息的傳達;不是自己總是搶先表達觀點,或改變主題,不注意對方的情緒,而是總是留出給對方說話的時間,使某一主題能夠深入下去[15].
五、以政治文化精英為紐帶,共推“區域性和諧文化走廊”建設
交往是無處不在的,但交往、交流同樣注重針對性,有的放矢。有意識的與當地國的政治文化精英、思想庫(中亞漢學家)交朋友,充分發揮他們在本國的政治影響力和學術的話語權,以共推“區域性和諧文化走廊”建設。國家權力機關、新聞出版、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機構皆是理想的交往對象。交往的對象不一定一成不變,但一定須具有某種身份的對等性和話語的一致性,這樣才能盡快進入角色,才會有深度的交往。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信念、價值觀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吸引力的相似,社會地位的相似,年齡的相似。實際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雙方感知到的相似性。記者對記者,教授對教授,總有一種職業的默契和語言的相通性;即便是記者對編輯、教授對講師也會有許多共同的語言,這就多了在事業和情感上成為朋友的機會。而像兩個中學同學那樣,一個在家鄉里務農,一個在一個大城市的大公司里當老總,他們可能會有交往見面的機會,但卻幾乎成為不了朋友。每個人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改變,個人境遇和社會分層的不同,使他們之間繼續保持某種友誼的幾率是不大的。
交往是為了交流,交流是為了交融。在中國與中亞的政治文化精英、思想庫的交往中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是走馬觀花,徒有形式。要交就要交好朋友,要交就交深度朋友、重度朋友。
有關專家把人際關系分為三個層次:輕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深度卷入是指,雙方已發現的共同心理領域大于相異的心理領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圍也覆蓋了大多數的生活內容[4].雖然深度卷入的人際關系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尤其是在國際交往上,但這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理想目標,必須成為一個現實過程。
注重對 政 治 文 化 精 英、思 想 庫 (中 亞 漢 學家)、后備庫的建設。中國與中亞民間交往中注重培養青少年,使之知華、友華、親華。文化傳播的特點是在各類文化類型的活動中,包含著文化價值傳播,包含著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它的作用在于促進文化之間的理解。這個特點決定了在文化傳播中能否入心、入腦,能否引起被傳播者內心的喜愛是關鍵。所以,傳播力涉及傳播主題的傳播能力的建設,涉及技術和財力,而影響力則指信息落地后能否被“當地的受眾接受(入眼),并對其認知(入心),行為(入行)產生影響的能力”.要想做到入心,提高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在傳播形式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成為基本的方法[13][16].當然,還要注重中國對外傳播媒體包括已落地傳播媒體對中亞青少年受眾的影響[17].推動“區域性和諧文化走廊”建設還必須發揮中國人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仍需中國人按照國際慣例或外國人理解的方式,講生動的充滿正能量的中國故事,貴在中國人對外傳播的自覺。文化自覺、告別百年來以西方為師的心理定勢,徹底地從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來理解中國是所有傳播中國文化的踐行者心中必須清楚的原則。由此,我們才能介紹一個完整的中國,介紹一個統一的中國,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介紹一個處于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的中國,介紹中國在困頓中前進與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說明這偉大成就背后的偉大文化。將當下的中國說明白、說清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只有自清,才能說服他人,只有自明,才能在傳播中華文化時將中華文化的偉大講明。我們用如此篇幅展開這個問題就在于有太多從事中國文化傳播的學者、業界人士對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混沌不清.
[參 考 文 獻]
[1]芮傳明.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
[2]于逢春.“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視野下的西域[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1.
[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