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 30 萬以下人口的少數民族有 28個,黑龍江省有 7 個,達斡爾族是其中之一。達斡爾族歷史悠久,擁載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當豐富。
其中,口耳相傳的口傳文化“烏春”是其彌足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各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探討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保護傳承問題,既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的現實需要,也是落實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需要,更是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對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口傳文化進行個案剖析,以便為保護傳承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一、口傳文化的內涵及功能
1. 口傳文化的內涵??趥魑幕霸谖覈鴮W術文化傳承中,也有其他一些叫法,比如口頭傳承,都是用來概括這樣一件事情---人通過說話的方式傳遞信息---傳遞信息的技能和傳遞信息的內容合起來就是口頭傳承”[1].口傳文化是一個民族世代口承下來、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英雄史詩、民族歌謠、民俗習俗等的總稱或集合,涵蓋歷史學、哲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學、文化學等多門學科,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的重要體現。另外,口傳文化是依靠民族語言傳承下來,通過民族語言這一載體存在于人的大腦中,一旦作為活性態存在的民族語言消失了,依靠語言傳承的大量信息也就自然消失了,口傳文化就隨之消失,這一點不言而喻。作為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烏春被譽為達斡爾族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從口傳烏春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大體經歷兩個階段: 一是口頭傳唱時期,如傳唱久遠的英雄史詩《阿勒坦嘎樂布爾特》、《綽凱莫日根》。二是口頭與書面互動時期,達斡爾族沒有民族文字,在 19 世紀初多借用滿文字母音記錄達斡爾語創作烏春,最先把口頭說唱引入書面文學。20 世紀初,主要運用拉丁字母音記錄達斡爾語創作烏春,解放后開始廣泛運用。
口傳烏春作為達斡爾族的口傳文化,反映了達斡爾人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了達斡爾人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口傳文化的功能。達斡爾族有語言無文字,民族歌謠、神話故事以至原始性史詩能夠延續千百年,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口傳形式傳承下來。
古老的口傳烏春作品就是優美動人的歌謠,它來源于社會生活,反映達斡爾人樸實的民風民貌、高尚的審美情操、多元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和文化樣態,從不同側面反映達斡爾族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對達斡爾族的社會生活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口傳文化承載了一定的社會功能。
( 1) 傳遞和記載民族文化傳統??趥魑幕沁_斡爾族民間活動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大量的生產生活信息,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碎片。在這方面,達斡爾族歷史總是或多或少地收錄在祖先靠口頭流傳下來的口傳作品中。盡管是零碎、雜亂的,但我們從中可以考察當時達斡爾族的文化生活。如《赴甘珠爾廟會》,講述的是達斡爾人趕廟會的熱鬧場景,由此可知達斡爾人有辦廟會的傳統,而且廟會上非常熱鬧。通過甘珠爾廟會,既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以及達斡爾人的生活狀況,又傳遞著達斡爾人熱情寬厚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文化氣息。在《少郎與岱夫》中,達斡爾人則唱道: “西莫乎屯辦起薩滿會,男女老少多歡暢……老老少少跳罕伯,一片歡騰好景象?!边@從另一角度展示了達斡爾人濃郁的民風民情,體現出達斡爾族特有的風俗習慣,這些民風民俗往往與民間的口頭文學交織在一起,從而構成了達斡爾族豐富多姿的精神財富,展現了達斡爾族內在的基因和精神特質,傳遞了達斡爾族的歷史文化傳統。
( 2) 教育和規范民族的社會生活??趥魑幕休d著本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倫常準則和信仰觀念,其中許多口傳文化內容具有規范社會關系和行為觀念的社會功能,對人的言行具有重要的文化影響,尤其是對后代具有突出的教育啟迪作用,口傳文化“往往會通過敘述的內容使人們識真假、分美丑、辨善惡,還有一部分民歌直接就是專為教育人而創作的”[2].如《色博爾章京的孫媳婦》等烏春作品,突出了反對封建禮教束縛、揭露包辦婚姻帶來的不幸等生活主題; 《財戒》、《氣戒》、《酒戒》則具有啟迪民智、勸善棄惡、揭示人間哲理的功能。烏春口傳文化具有社會教育功能,是因為作品本身包含達斡爾族先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成果和經驗總結,記述了達斡爾族文化共同體的發生發展情況和各種民族風俗的由來??梢?,烏春作品對認識達斡爾族的社會結構以及倫理道德規范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3) 調節和化解民族社會關系。少數民族優美動人的民歌給人以美的感覺,從中可以得到藝術享受?!霸谝恍┥贁得褡宓娜粘Ia生活中,還曾出現以歌代言、以歌代媒、以歌代醫、以歌代斗、以歌代信、以歌代遺言、以歌代訓等情況。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各種方式唱歌、對歌,達到雙方相互溝通和理解?!盵2]
這使得口傳文化具有了調節社會關系和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如《晏歌》重點描述兩個部落之間的生存狀態和相互關系; 《可愛的五色花》則表達達斡爾人對美好愛情的贊美和追求,歌詞樸實坦誠、委婉深情,并富有節奏感; 《阿勒坦嘎樂布爾特》突出強調英雄誕生時胸前背后閃閃發光的痣,這和信仰聯系到了一起; 《伐木歌》等再現達斡爾族人不同的生產形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梢哉f,早期烏春作品多是以說唱形式展示了達斡爾族“萬物有靈”的薩滿教信仰,為達斡爾人營造一個溫馨的、充滿情感的精神家園,從而反映達斡爾人精神生活的多個層面。另外,烏春作品中既有大膽的想象和夸張,也有征服大自然的壯觀描述,某些情節生動地再現了達斡爾人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
由此可以看出,達斡爾人通過烏春說唱藝術來調節各種社會關系,化解人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從而起到社會緩沖器或調節器作用。
二、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的現狀
據 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達斡爾族人口共有 13. 1 萬人,其中黑龍江省有 4. 3萬人,約占全國達斡爾族總人口的 33%.可以說,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口傳文化是我國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對保護傳承我國達斡爾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意義不言自明。到目前為止,齊齊哈爾市以及梅里斯區達斡爾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諸多保護難題,這些問題既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既有歷史的又有現實的,等等。歸納起來主要有:
1. 語言弱化導致口傳文化漸失。雖然我國相關部門和達斡爾族人也曾多次創制達斡爾文字,但都沒有取得顯著成效,傳統口傳烏春文化只能通過語言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承。隨著達斡爾族人與各民族雜居和通婚,目前只有 50 歲以上的人還能夠流暢地使用本民族語言,但是很多新生事物和事件他們也只能采用達斡爾語、漢語雙語進行表達,如計算機、手機、全球化、地鐵等,而年輕人基本上不會說達斡爾語,這不僅影響了民族語言的傳承發展,也導致很多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失傳。如此發展下去,達斡爾族會失去其最基本的民族語言,這是很令人擔憂的現象。語言的弱化和民族文化傳承人的缺乏,也表現出達斡爾族年輕一代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減弱,文化觀和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另外,達斡爾族年輕一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成果和社會中的很多現實問題,他們認為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觀念已經不能實現自身的理想和價值,進而缺乏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嚴重阻礙了達斡爾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2. 口傳文化傳承意識淡漠。在全球一體化和國家主流文化的沖擊下,達斡爾族民族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口傳文化更是被忽視。在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上,達斡爾族人自身特別是年輕一代這種意識比較淡漠。在飲食服飾、家庭禮儀等許多方面,達斡爾族大量吸納了漢文化成分,本民族文化逐漸呈現衰微、淡化之勢。特別是達斡爾族年輕一代,他們從小就學習漢民族文化,生活方式也完全漢化,現代化基本滲透到達斡爾族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受此因素影響,他們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重視或不感興趣,一些人不愿意學習傳統的民族技能,也不想接觸古老的民族行當。
目前,從事達斡爾族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寥寥無幾,對于口口相傳的口傳文化更是鮮有問津。近些年來,在黑龍江地區從事民族藝術、懂民族技藝的何德志、那音太、色熱等達斡爾族老人相繼逝世,他們掌握的民族技藝沒有人傳承下來,這既是達斡爾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遺憾,也是達斡爾族文化傳承上的一大損失。
3. 家庭、學校文化傳承和教育職能缺失。黑龍江省達斡爾族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忽視民族文化教育的問題,這使年輕一代達斡爾族人不能更好地了解、學習、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從家庭教育而言,達斡爾族家長受到現代社會環境和多元文化的影響,認為傳統的民族文化在當今社會沒有優勢,教孩子學習民族文化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沒有實際意義。為使他們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有立足之地,或者有更好的發展而普遍忽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更多追求的是大眾主流文化教育。如為了孩子日后能夠好溝通,他們不會刻意要求孩子學習本民族語言。日常生活中,他們十分注重對孩子多種技能的培養,送他們去學習鋼琴、舞蹈、美術、跆拳道,但幾乎沒有家長會為孩子找一個本民族的老藝人去學習“烏春”、“哈庫麥”、“本勒巴”這些民族技藝,很多民族傳統節日和生活方式也逐漸被淡忘或丟棄了。在大多數達斡爾族家中,甚至連一件本民族的衣服都找不到,家庭本身也沒有達斡爾族文化氣息。從學校教育而言,雖然在黑龍江省設立了達斡爾族中小學,但教育體制并不完善。僅以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為例,該區共有達斡爾族小學 15 所,達斡爾族初級中學 4 所,相反沒有設立達斡爾族高級中學。雖然這些學校也在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展覽、講座等形式,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達斡爾族民族文化教育,但對于培養達斡爾族學生的民族自覺意識、堅定民族信念、了解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等成效并不顯著。
4. 地方政府傳承保護力度較弱。在諸多文化傳承主體中,政府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政府是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保護的主導者,掌握的資源更多、更豐富及更有權威性。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地方政府在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保護上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自身缺乏明確的保護意識,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保護不重視。二是扶持和指導工作不到位,往往有其名無其實,傳承保護措施缺少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沒有制定系統可行的戰略性保護規劃。三是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管理體制混亂,看似很多部門負責,實際上哪個部門都不能完全擔當,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十分嚴重。四是對達斡爾族烏春口傳文化傳承人的開發和保護力度不夠,缺少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才來記述和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五是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傳承保護,還沒有形成由達斡爾族傳承人、民間組織、社會組織和政府共同參與的傳承保護機制。綜上所述,政府管理職能的弱化和缺失,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缺乏力度,保護措施不到位,保護效果不明顯,這些都制約著包括口傳文化在內的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的對策措施
口傳文化是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之一,是我國乃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保護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也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在今后的保護工作中,應在翔實了解達斡爾族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把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置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框架內,對該民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以此探索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的有效實現形式。
1. 增強保護傳承意識。烏春口傳文化是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達斡爾人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烏春也自然成了達斡爾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從某種程度講,保護和發展烏春藝術也是保護傳承達斡爾族的民族文學、民族生活、民族藝術、民族信仰、民族習俗等,因此必須提高對達斡爾口傳烏春藝術的保護傳承意識。一是積極宣傳。借助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手機網絡以及板報等多種傳播媒介,廣泛宣傳保護傳承達斡爾族民族口傳文化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增強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參與性,通過正面宣傳和引導,讓達斡爾族人尤其是中青年樹立良好的傳承意識。二是重點保護好烏春文化原生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最根本的文化生態入手,在尊重達斡爾族民族個性的基礎上,重視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以便為達斡爾民族口傳文化創造繼續生存的文化空間和文化沃土。另外,發揮多元文化精神合力,堅持自覺、開放、創新的保護原則,逐步構建達斡爾族文化共生共榮關系,這是民族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的價值所在。三是保護好口傳文化傳承人。保護口傳文化載體,首先要保護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因為人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紐帶,通過培養傳承人來搶救、開發瀕臨消失的口傳文化形式。烏春是活性的、無形的藝術形式,它的傳承主體是活著的人,或者說它是依托于具體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傳承人既不能缺失也不能出現斷層。從目前來看,隨著老一輩的烏春藝人色熱、那音太等人的相繼離世,烏春這種口傳說唱藝術漸漸走入了尷尬境地,面臨著人亡藝絕的狀況。若這種口傳文化原始文化生態一旦消失,它將在人類的歷史記憶中消失的一干二凈,永遠沒有再生復活的可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要想方設法、下大氣力做好傳承人載體的保護,這是傳承的根本所在。
2. 加大保護和傳承力度。在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認識到保護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保護傳承的思想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構建起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形成合力,協調有效的領導機制”[3],充分調動文化、教育等部門的積極性,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好達斡爾族烏春口傳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要增強保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對達斡爾族語言和民間口傳文化的普查、收集、記錄和整理等工作,同步做好保護民間傳承人和擁有口傳技藝的老藝人等工作。一是擴大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對外影響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展演活動,以便讓達斡爾族口耳相傳的獨特技藝和文化樣式,能夠走進課堂、社區、家庭尤其是走進達斡爾族的千家萬戶,使之成為達斡爾人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逐步提升達斡爾口傳文化的藝術魅力和對外影響力。二是建立正規的烏春文化研究機構。充分重視對達斡爾族烏春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建立正規的烏春文化研究機構,選拔培養一批達斡爾族年輕人,使他們成為口傳烏春文化的中堅力量,以此打造一支達斡爾族文化研究的科研隊伍。三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方面籌集資金推動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研究,尤其要增加民族文化經費的投入數量,重點用于建設達斡爾族文化傳承場所、購置設備及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或者用于扶持民間公益文化事業,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融入到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四是有針對性地制定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的政策措施,將民族口傳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要制定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形成獨具達斡爾族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保護機制和發展體系。同時,將達斡爾族的口傳文化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口頭文化遺產本身是一種資源,能夠產生效益,能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自身貢獻”[4].
通過確定開發項目,充分利用烏春藝術打造達斡爾族的民族文化品牌,使民族文化與達斡爾族經濟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尤其是與達斡爾族的文化旅游業結合起來,以此促進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3.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保護和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必須深入到達斡爾族聚居地,與達斡爾族群眾同吃同住交朋友,收集整理別具達斡爾族特色的民間口傳文化資料。一是利用影音介質進行數字化保護,建立有聲語言的聲學數據庫。
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引入到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研究領域,借助錄音錄像等先進適用的收集方式,或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地系統地記錄整理,“全面了解和掌握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3],盡最大可能挖掘達斡爾族散在民間的口傳文化傳統。二是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將達斡爾民族口傳文化逐漸轉移到網絡空間,同步建立相應的網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圖片等全面展示達斡爾族的口傳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達斡爾族的口傳文化,知曉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發展中面臨的癥結問題,對其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在各地少數民族口傳文學搜集者之間搭建‘協作網’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資源共享”[5].
4. 完善保護傳承機制。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這種“文化物種”的保護,還要通過完善各項體制機制來實現,最終達到全面、有效的實質保護和傳承。一是建立達斡爾民族文化資料檔案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包括書面資料、視覺資料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達斡爾民族口傳文化,力求做到整體保存。在保護傳承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發揮文字的作用,對口傳文化做文本性的記錄,而且還注意對其講述場景、講述氛圍和講述技巧等過程也要做真實的記錄,力求全面、真實的記錄和整理,把其存在方式和存在過程完整地保護傳承下來,但是“無論從資源角度,還是從服務角度,圖書館必須走合作共建的道路,聯合各社會資源,真正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6].二是建立達斡爾族口傳文化野外研究基地,定點進行野外作業,為達斡爾民族文化研究建立包括文字、圖片、錄像及文化實物的資料儲備。
5. 發揮學校在達斡爾口傳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學校作為教育人、引導人的重要陣地,在傳承保護達斡爾族口傳文化遺產同樣起到紐帶橋梁作用,尤其要做好“達斡爾語、漢語雙語”教學工作,逐步強化對達斡爾族青少年進行系統的民族語言、民族音樂、民族舞蹈與手工技藝等民族文化知識方面的示范教育。一是各達斡爾民族學校要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承的艱巨任務,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日常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對于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等可利用體育、音樂等課程,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引導教育,讓他們從小就了解本民族的口傳文化,以此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二是發揮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人的“傳道”作用,把他們請到民族中小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各民族學生進行口傳文化知識的傳授,以此逐步提升民族口傳文化的傳承力度。三是編寫相關的鄉土教材。組織口傳文化傳承人、學校教師及相關專家學者編寫本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鄉土教材,面向在校學生或有志于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的中青年進行講解,以此逐步培養在校學生或有志中青年的學習興趣,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保護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朝戈金。 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口頭傳統文化[N]人民政協報,2014 -07 -14.
[2]王憲昭。 論少數民族民間口傳文化的功能[J]. 理論學刊,2009,( 2) .
[3]呼勤。 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J]. 理論研究,2010,( 1) .
[4]賈銀忠。 彝族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J]. 貴州民族研究,2004,( 3) .
[5]王亞軍。 芬蘭口頭傳統研究對我國少數民族口傳文化研究的啟示[J]. 民族論壇,2010,( 5) .
[6]李慶紅。 試論少數民族地方文獻數字化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