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海外傳播已基本形成了多主體參與,多形態并存的傳播格局,其傳播形態包含了實體傳播和符碼傳播等。
所謂“實體傳播”,是指被傳播信息所指代的對象在場,或信息與它所指代的實際事物為一體。它有三種形態: 一是實物傳播即以實物自身作為信息呈現方式傳播自身。二是實事傳播即日常生活活動傳播和事件傳播。三是動作、表情傳播[1].這三種形式在具體的傳播活動中常以整體的方式呈現信息。所謂“符碼傳播”,是將信息編成符號、密碼、數碼進行傳播,信息與其所指代的實際事物對象是分離的[1],且都要經過編碼和譯碼過程。實體傳播是其他傳播的基礎和前提,符碼傳播則是大眾傳播的主要形態。
一、實體傳播之一: 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
2009 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批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精品,鞏固已有品牌,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影響力”[2].為響應中央號召,國家民委等政府部門著力打造了“多彩中華”、“七彩云南”等一批優秀的民族文化品牌。
以“多彩中華”為例,起步于 20 世紀 90 年代初,主要展示少數民族服飾。目前,其運行模式以動態舞臺表演( 集模特表演和民族歌舞于一體) 為主,以靜態展覽( 民族服飾等實物、圖片影像) 為輔,動靜補充,立體展示。另外,以固定場所( 劇場、展館)展演為主,以流動場所( 街頭、旅游景點) 互動為輔,將舞臺由場內延伸到場外。資金來源以國家扶持為主,以市場運作為輔,政商結合,逐步增強自身造血能力。以中國民族博物館為主,以社會力量為輔,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力爭每一次海外展演都成為當地文化交流活動的一場盛會( 實事傳播) ,通過華美的服飾( 實物傳播) 、演員的表演( 表情、動作傳播) 多樣化地展示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及文化特色?!岸嗖手腥A”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歡迎,其規范化的運作、品牌化的傳播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許多民族文化大省也結合本省民族特色打造類似的文化品牌,積極走出本省,走遍中國,走向世界。尤其是云南的《云南印象》,廣西的《印象劉三姐》等少數民族歌舞轉型的成功,其沖擊波在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3].之后,如《多彩貴州風》,作為貴州省傾力打造的一臺原生態民族歌舞詩,融合了多個世居民族的傳統文化,展示了一個生態祥和、繽紛多姿的貴州?!皬?005 年10 月公演至今,赴十幾個國家演出,向世界介紹了貴州的文化,擴大了貴州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盵4]
它使流傳在鄉野的侗族大歌、苗族錦雞舞等原生態文化節目搬上舞臺,走向世界,創立了“以外宣產品體系的立體效應去打動外國朋友”[5]的成功運作模式。
二、實體傳播之二: 我國已有 14 項少數民族文化項目加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截至2013 年底,我國已有 30 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的項目,居世界首位。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 14 項,即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 2005 年) 、貴州侗族大歌、《格薩爾》史詩、青海熱貢藝術、花兒、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朝鮮族農樂舞、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2009年) 、新疆麥西熱甫( 2010 年)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2011 年) .這些藝術形式,加入世界非遺名錄,并開展“非遺項目外國行”等活動( 實事傳播) ,對其世界化傳播大有裨益。如 2014 年 6 月和 7 月,史密森民俗節“中國: 傳統與生活的藝術”主題活動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大草坪舉辦?!皝碜灾袊姆俏镔|文化遺產傳承人、非遺和民俗專家等通過公開授課、互動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民族傳統……在 10 天的時間里,吸引了超過 100 萬美國民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看和參與體驗,活動的間接受眾超過 4000 萬?!盵6]
此次活動踐行了習主席提出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鮮活起來”[7]的重要理念,也為少數民族非遺的實體傳播提供了借鑒范本。
三、符碼傳播之人際傳播: 海外僑胞、跨境民族、學術團體的人際傳播
在我國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過程中,出現過多次大型的人口遷徙活動。這種遷徙形成了我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同時,也有部分族群外遷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是,從族源上推論,其文化仍具有一脈相承性。因此,目前旅居或定居海外的少數民族群體及我國跨境民族都成為民族文化人際傳播重要的載體和參與者。如“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陜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陜北口音很相似。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后裔有著密切的關系?!盵8]
截止 2003 年,“我國定居海外的少數民族人口大約有 340 萬人?!盵9]
他們天然地成為向定居國傳遞國內民族文化的使者。此外,“我國 136 個邊境縣中 108 個是民族地區,30 多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盵10]
跨境民族在地緣、文化、歷史上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更有優勢。主動走出去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對于增強民族認同及傳播民族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歷史上的泰國泰族、緬甸撣族和中國傣族,多以宗教為紐帶來進行族內溝通。泰國有‘黃袍之國 ’之美譽,而中國傣族地區也被世人稱為‘黃袍之鄉’”[11].可見,這種基于文化接近性之上的人際傳播在我國跨界民族中較為普遍。
新時期,少數民族文化的人際傳播也借助學術研究的平臺得以延伸。大量民族學、社會學學者跨出國門做學問,各級政府、高等院校和民間社團都積極主動地與海外相應機構建立協作關系,開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這種常態化合作已蔚然成風。
四、符碼傳播之紙媒傳播: 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海外傳播
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國際化傳播有助于主流文化與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目前,除非正常因素流失海外的少數民族文獻典籍外,正常途徑譯介到海外的史詩、文學作品較多。如三大英雄史詩、滿族文學家老舍的作品、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藏族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等通過譯介流傳海外并影響深遠。近些年通過“當代中國百部文學精品譯介工程”翻譯到海外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數量也與日俱增。
通過官方的積極搭臺,我國當代許多優秀少數民族書籍、典章也進入海外傳播市場。如 2009 年10 月 14 日,中國首次以主賓國身份參加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在書展專門設置的中國少數民族圖書展區,“國內 27 家民族出版單位集中展示近年出版的 23 種少數民族文字精品圖書 140 余種”[12].另據統計,“近 10 年來有 240 多名少數民族作家參加中國作協組織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英國倫敦書展、中外文學論壇以及經常性文學交流出訪團組”[13].
而各種國際寫作營、國際性筆會、文學研討會中也不乏我國少數民族作家的身影。
五、符碼傳播之影像傳播: 電視節目、紀錄片、電影等的傳播
影像因其直觀形象,能輕松突破語言文字的傳播障礙而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
1. 少數民族題材電視節目的海外傳播。這主要由央視、各民族自治區電視臺以及部分民營影視制作機構來承辦。以央視為例,“截止2010 年6 月,央視已經與 140 個國家和地區的 279 家媒體合作,實施了 373 個整頻道或者部分時段節 目 落 地 播出?!盵14]
依托央視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一系列少數民族文化主題的電視節目蜚聲海外。如 CCTV -4“中華醫藥”欄目播出的民族醫藥系列節目,“第一次全面反映千百年來藏、維、蒙、傣四大民族醫藥的形成、發展,對海內外觀眾了解民族醫藥文化的價值及其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15].春晚以其主旋律式的價值傳達、儀式化的文化表現享譽海內外。從首屆春晚胡松華和斯琴高娃的蒙古族歌舞掀開少數民族文化節目亮相春晚序幕開始,歷屆春晚都為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平臺。它不僅讓蒙古族的馬頭琴、苗族的蘆笙享譽世界,更讓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白族舞蹈家楊麗萍、藏族歌手韓紅等老中青三代少數民族藝術家蜚聲海外。
2. 民族紀錄片的海外傳播?!懊褡寮o錄片在留存民族印記、塑造民族形象、啟迪民族心智過程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使命?!盵16]
在對外輸出民族紀錄片的過程中,官方的紀錄片攝制機構及民間紀錄片導演是主要的制播主體。在國際上參展并獲獎的民族紀錄片成為向海外觀眾集中展示我國多民族文化樣態、精神風貌的主要途徑。1984 年《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游電影節金比利蕾娜獎;1997 年《八廓南街 16 號》獲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2011 年《鹽井納西人》獲第六屆半島國際電視節中篇紀錄片評委會大獎。這些獲獎作品成為我國民族紀錄片的經典之作,而隨著 2011 年央視紀錄片頻道中英文同步播出平臺的開通,以及先后參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世界科學與紀實節目制作人大會等在內的國際性行業節會,可以預見未來我國的民族紀錄片定能獲得更強大的國際話語權與影13. 少數民族電影的海外傳播。我國政府一直重視對民族影像制作的扶持力度,產生了一批優秀的電影作品。新時期少數民族電影走出國門,在各種國際影展中摘金奪銀。從 1995 年《黑駿馬》斬獲第19 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到 2014年《草原英雄小姐妹》獲得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兒童電影獎的殊榮。近 20 年間,我國有 22 部民族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中嶄露頭角,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海外傳播又提供了一個平臺。
電影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少數民族文化( 尤其是入選非遺名錄的文化樣式) 具有影像化保護的作用,如在電影《長調》( 蒙古長調) 、《靜靜的嘛尼石》( 藏戲) 等少數民族影片中表現尤為突出。且新時期的少數民族電影在海外傳播過程中開始兼顧文化的雙重性: 一方面,繼續保持對少數民族實物文化的高度關注,通過對少數民族的自然地域生態、宗教建筑等客觀實物以及“儀式化了的觀念文化,如民俗儀式、風俗習慣”[17]
等等的攝錄,全面展示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逐漸用影像手段表現其“無形的觀念文化,如少數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態等族群共同意識形態”[17].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純依靠實物文化,“奇觀化”、“夢幻化”呈現民族文化不同,新時期的民族影像開始轉入對民族文化深層觀念的表達,力圖做到實物文化與敘事主題的高度切合。比如影片中所出現的實物或充當故事背景,或推動情節發展,或表達人物情感,從而轉化為觀眾理解民族觀念文化的媒介。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民族電影的深度,更便于海外觀眾全面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及其多樣性。另外,如《嘎達梅林》( 主題: 生命與環境) 、《季風中的馬》( 主題: 少數民族的地域生態環境與文化歸屬之間的關系) 這類民族電影,其表現主題更具有普世性,更易引起海外觀眾的共鳴。
六、符碼傳播之網絡傳播: 網站、手機等新媒體傳播
網絡的全球互通性、跨文化性為民族文化的族際傳播提供了詳實互動式的可能性。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網絡化傳播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 少數民族地區的官方網站、民族地區旅游網站、少數民族協會( 學會) 自辦網頁,以及各地游客的自媒體領域內容( QQ 空間、論壇、貼吧、微信) 等。目前涉及少數民族文化信息的網站包括: 第一,官方綜合性網站。如中國民族網、各級民委網站。第二,少數民族自治區綜合性網站。如內蒙古自治區網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網站等。第三,少數民族地區專業性網站。如教育網站、旅游網站等。第四,專門的民族文化網站。如中華民族文化網等。
七、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海外傳播形態及格局呈現出的特色
1. 傳播形態和格局的形成受行政行為的影響深遠。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就有“‘派下去,請上來'的做法,即派中央的藝術團體到民族地區慰問演出,請民族地區的藝術團體來首都匯報演出。這一來一往,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善、民族文藝的發展”[18].黨的十七大強調“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19].2013 年實施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加突出了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也堅定了我黨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決心。新中國成立 60 多年來,政府各級部門在政策制定、資金扶持、傳播平臺搭建及市場開拓等方面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保駕護航。在傳媒市場化和產業化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海外傳播的“官方化”、“行政化”特色自成一派,是符合當下民族文化作為“弱勢文化”的實際情況的。
2. 傳播形態之間發展不平衡。文化傳播形態因其介質特性差異、傳播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傳播范圍的不同,在傳播效果上必然有所區別。另外,國家各部門對不同傳播形態的重視和投入也有所區別,造成其整體發展不平衡。實體傳播因其生動形象、直觀可感等特性及官方職能部門的直接參與而發展良好。符碼傳播整體上則略顯遜色,且其內部各形態的發展也有較大差別。傳統的紙媒和影像傳播形態發展較好。網絡傳播形態則問題較多,官方和民間的網絡傳播渠道實際運轉情況不容樂觀,從網站的頁面設計到主題內容呈現上都缺乏對海外受眾的吸引力。部分民族自治區官網基本處于停滯或者半癱瘓狀態。除部分網站有雙語呈現外,絕大多數網站的設置是默認漢語化的。語言選擇的缺失必然造成大量潛在受眾的流失。另外,海外受眾主要對旅游信息感興趣,對其他如政務信息、民族內部活動等內容關注度不大,也不利于其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
3. 各傳播形態的傳播范圍及傳播目的不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海外傳播呈現出傳播主體“官方為主、民間為輔”,在官方力量中“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總體特色。傳播主體構成及在傳播活動中所擁有的權利之差異,造成了各傳播形態的傳播范圍及傳播目的不同。實體傳播,尤其是依托各種中外文化交流活動而展開的實事傳播,傳播范圍在歐美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傳播重心在于展示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及民族文化的豐富性,目的是力圖通過主動傳播活動打破國際文化傳播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忽視,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提供展示平臺。而符碼傳播,尤其是民間自發的符碼傳播,其傳播范圍不僅局限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其傳播目的更多的是文化展示與交流,為少數民族群體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發聲”提供一個平臺或者為吸引海外受眾到民族地區旅游以發展當地經濟。
未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海外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媒介融合、新媒體不斷勃興的時期,其傳播形態和格局必將有新的變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建國。 實體傳播與傳播分類探討[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 4) .
[2]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Z]. 國發[2009]29 號。
[3] 鄧鈞,鄧光華。 傳承 生存 發展[J]. 貴州大學學報,2014( 6) .
[4] 多彩貴州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潮[N]. 人民日報,2009 - 06 -30( 14) .
[5] 把多彩、開發、自信的貴州帶給世界[N]. 貴州民族報,2014 -06 - 05 ( 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