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文化認同內涵
關于“文化認同”,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普遍學者認為,文化認同就是指對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是文化認同的依據。
擁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
民族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對于某個民族的文化予以認可并產生歸屬感的社會心理過程。包括價值規范認同、宗教信仰認同、風俗習慣認同、語言文字認同、藝術認同等。
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認同危機
\\(一\\)思想觀念的沖擊
西方國家憑借經濟上的巨大優勢,竭盡全力的傳播自己的價值感和生活方式,以達到他們稱霸的野心,從根本上擊敗國人的自信心。尤其是依托網絡傳播對我國進行無時無刻地文化滲透。使我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都可能發生變化。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變化較大。59.3%大學生承認外來文化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43.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他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甚至產生了叛逆這種負面的影響,如思想過于偏激,凡事過于講究形式等等。
\\(二\\)文化認同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正面臨困境,由于個人在現實中常常同時歸屬于多重社會群體,因此個體的自我認同必然是多重性的。中國文化在經歷歷史的幾度滄桑后,國人對它的本來面目也逐漸模糊,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全盤蘇化”,批孔以至于現在國學的再次走紅,對中國文化范圍的界定存在模糊。不清楚自己應該遵循何種文化理念是造成自我認同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總是在文化選擇上左右權衡,是應該把時間主要用在學習英語上還是背誦古詩?情人節和七夕過哪個?麥當勞和肥西老母雞該如何取舍?除了國人自己對文化認同存在困境,同時他者對我們的認同也存在困境。尤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今天來說,我們特殊的歷史經歷和政治背景,都成了西方曲解、攻擊的目標,西方將社會主義及其文化制度作為最大的敵人。西方文化在世界所擁有的強勢話語權令他者的認同更加難以實現。
\\(三\\)文化繼承的缺乏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商品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正面臨著西方文化巨大沖擊和考驗。傳統文化觀念的淡漠,文化發展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尤其是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大學生卻正處于文化選擇的迷茫時期。當前,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信仰迷失、理想淡化、思想空虛、政治熱情喪失、缺乏社會責任感、功利色彩濃厚等思想道德素質弱化的現象。同時很多民間技藝的承載者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離開人世,他們身上所積累的是一個地域或民族的特殊技藝,傳承的是一種中華文化的特殊記憶,如現今傳統捏面人技藝正逐漸衰微沒落,尤其老一輩的民族藝人的離開,這種精湛技藝傳承的手段就出現了斷層,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
三、民族文化認同的途徑
\\(一\\)社會方面
1.突出民族特色,強化核心地位
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強化文化符號和民族文化元素。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的變遷迅速。在各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國家加大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設和關注,提高少數民族特有的生活水平,使他們從經濟上接受現有的生活狀態,從而保留他們原有的生活習俗和面貌。同時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尤其是對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在語言的傳播方面,傳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少數民族的電視節目應當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在國際上應利用好相互交流的機會,積極的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我們的民族精神,鼓舞國人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繼續走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
2.積極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國內,使民族文化得到認同和傳播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就是把無形的文化變為有形的市場。目前我們國內的文化產業還在用原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和追求產品數量擴張。而健康的產業發展方式為集約型增長方式,它注重科技進步和提高產品質量。要形成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品牌,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文化產業必須構建好平臺打造好品牌和運用良好的宣傳手段,如“印象西湖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以西湖濃厚的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同時借助高科技造就了美輪美奐的“西湖雨”,通過動態演繹、實景再現,將杭州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韻變成了一場視覺的盛宴,它被世界所知曉和贊嘆,讓杭州這樣古樸雅致的文化能夠深入人心。
\\(二\\)學校方面
1.重視傳統文化,開設民族傳統文化課程
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課,開展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道德經典誦讀。積極推進德育、智育的教育。同時以四書五經為教材藍本,設置校本課程,列入課時計劃;將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作為學生必修課程,列入課程標準,并納入學校教育重要內容,并逐步推廣。少數民族學校不單單要依托音樂舞蹈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教師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把很多內容都可以整合進入學校教育活動。學校課程當中可以把民族語言和文學結合到學校語文課程當中進行,如民族歷史、習俗可以和歷史、社會課程結合。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可以和音樂課程結合,建筑藝術、陶藝,可以和美術課程所結合,讓學生在了解主流民族文化的同時了解本民族文化。還可以根據本民族和學校教育的需要,設計自己的校本課程,專門的在基礎課程之上加入具有民族特點的內容,如黎族的“黎族織錦”等校本課程。
2.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校內舉行書法比賽、古詩詞朗文比賽,還有講述華夏五千年故事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有針對性的比賽,可以讓學生知道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并給予學生展示的平臺。借助有關節日建立相關的主體校園活動,讓民俗節日的魅力感染學生的心靈,使在節日當中熏陶的情感,成為學生有意地心理意識,從而有相應的實際行動。除了校園內的文化建設,還可以依托校園在校外開展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學??梢远嘟M織學生參觀各級各類的美術館、展覽館、民俗博物館等文化場所,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魅力。
3.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
把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納入教師培訓計劃。教師在平時對于傳統文化的接觸和了解是基于各種文化活動,如班會、思想品德課程等,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加強對于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淀,改善自己對于傳統文化認識。并且逐漸把一周幾次的單一的課程融入班級管理當中。學校應當把傳統文化的學習作為重點,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師資培訓,扎實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每個月做一次教師文化知識競賽,使每個教師在競爭中不斷成長。教師本身要加強自身修養,不能在教學中脫離職業道德規范,做到“溫故而知新”,遵照規范做一名有涵養、能力強、素質高的文化領頭人。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禮儀的傳承
一個人的禮儀行為不僅僅反映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文化素質,有時甚至反映出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也是關系到國家素質的大事。作為家長在禮儀的教育方面應該做好表率,對待孩子應平等、友愛,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的禮儀。孩子應該尊敬長輩,以孝為先,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的和諧的倫理關系。初次見到長輩應向長輩問候;禮貌待人、與人為善、表里如一為人處世要為他人著想;在接受別人給予的好意時,同樣地要回報給他人。在生活中遵守基本道德、生活規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2.風俗習慣的傳播
家庭在傳統文化傳承上承擔著很重要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是屬于家庭的,這個家文化的體現實際上就是我們世世代代所繼承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于家文化而言家庭重視同一姓氏的族群關系血緣親疏關系,家文化長期存在使得我們的家庭團結,共同走過艱難的歷史長河。在家庭之中,傳統的輩分觀念也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而且在與長輩交談時必須使用稱謂,體現了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禮文化。在風俗習慣的傳播方面,每年很多的節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春節,每到春節時候,家人就可以團圓。春節必不可少的就是春節聯歡晚會,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雖然是一種娛樂,但是在每個家庭成員心中,這是難得的團圓,是難以割離的親情。
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問題對于每個人以及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論文是論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必要性與途徑。研究讓我明白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當身體力行,做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胡華生.文化變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4]冠杰.在全球化大潮中探索傳統文化的復興之路[J].池州師專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