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人類城市文化建設的新時代,人類社會有著共同的發展走向。國際建協在《北京宣言》中指出了一些發展趨勢,如從“工業社會”走向“后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時代”;從“機器時代”走向“生命時代”。中原城市文化建設也應該適應時代發展,予以轉型,從“大規模改造”到“有機更新”、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 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面臨的危機
近年來,中原地區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史無前例,紛紛以城市化來拉動經濟增長,導致許多城市“攤大餅”式的無限蔓延,造成經濟建設、城市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在中原的許多地方,傳統建筑被拆毀,歷史遺址被擠占,文化環境被破壞,影響了中原地區自身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壓抑了城市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樣性。
在歷史性城市保護方面,沒有對歷史城區、歷史街區在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視,普遍采取的是“以舊城為中心發展”的規劃建設方針。特別是當前大規模進行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的高潮,對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城區、歷史街區造成了空前破壞,已經徹底改變了中原眾多歷史性城市的原來的面貌。
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在大規模城市建設中,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抄襲、模仿、復制現象時有發生,產生了一批形象趨同、個性全無的大體量建筑物,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很多城市只追求把城市變大、變新、變樣,熱衷于“形象工程”的建設,而真正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遺產和市民真正需要的基礎文化設施卻得不到保護與重視。
在城市文化環境方面,一些城市受商業利益的推動,出現了虛假膚淺、粗制濫造的再造民俗行為,破壞了傳統文化的質樸、真實與自然。文化市場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商業化傾向,缺少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充斥其間,“新消費主義”、“新奢華主義”風行,越來越多的民眾正體驗著文化的混雜與虛榮。
2、 文化遺產視野下中原城市文化建設對策研究
2.1 保存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化
今天,對中原地區大部分歷史性城市來說,及時調整城市歷史結構,明確歷史城區的地位和主要功能,確定城市新的發展方向,擴展保護與發展的視野和空間,是事關城市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也是歷史城區應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大量實踐經驗表明,只有實現“以舊城為中心發展”到“發展新城區,保護舊城”;“舊城改造”到“歷史城區整體保護”;“危舊房改造”到“循序漸進,有機更新”,才能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保存城市記憶,對實現中原城市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城市文化特色與城市文化建設
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歷史的凝結和文化的積淀,是一個城市內在精神與外在形象的凝結,是一個城市地理環境、物質生活、文化傳統等綜合因素的產物。一個城市的個性、品位往往和它的文化發育程度、歷史積淀聯系在一起。但是,在中原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城市面貌正急速地走向趨同,導致“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的特色危機。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
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找準一個城市的定位,文化內涵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支柱。如河南省的安陽、開封、洛陽等地,這些城市,歷史文化底蘊都源遠流長。如洛陽是十一朝古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十一朝古都和牡丹文化節逐漸成為洛陽的一張名片。又如安陽,以殷商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特色的主題,在環境藝術、建筑、雕塑、壁畫等各個方面尋找殷商文化研究與城市建設實踐的結合點。另外,開封的菊花節和鄭州的國際園藝博覽會,都使人們對中原城市有了一種準確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認識,增添了城市魅力。
2.3 促進城市建設和諧
城市建設是為了更好地創造良好的物質和文化環境。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保護人文與自然環境,維護社會公平。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的功能城市,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建設一個和諧的文化城市。但是,在當前中原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盲目決策和浮躁心態,缺少些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
2.4 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環境
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環境,首先要加強城市“文化生態保護”。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劇,城市文化趨同化現象也日益突出,人們對城市文化差異性、精神生活豐富性的渴望日益增強。其次,要培育“健康市民文化”。一個城市的文化,都需要城市中的民眾去承載和弘揚。
美國著名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曾言:“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追尋什么”。城市文化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一座城市的創造力品質,一座城市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只有切實地面對中原城市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危機,并認真的尋求解決之道,才能促進中原城市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良鏞.歷代文化名城的規劃結構、舊城更新與城市設計[J].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2]方可.當代北京舊城更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