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價值,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價值觀念、精神理念、道德信仰①.它的價值歸旨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心靈的和諧.當前,在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重新詮釋和弘揚中華民族"和"文化及其在現代化多重危機格局下的社會價值,是凝練和構建當代浙江人基本價值觀的需要.
"和"文化的基本思想"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一種精神理念、價值觀念,它蘊含于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和演變的全過程,貫穿于各個時代各家流派思想文化之中.
"和"指的是異質因素共生共處的理想狀態,如"和生"、"和處"、"和愛"、"和順"、"和達"等."和"的最初含義是聲音和諧,春秋的史伯周太史最早在八卦五行思想基礎上提出"和"的概念.在周氏的意涵中,"和"是多種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這是對"和"理念最本質的概括和解釋,同時也是天道運行的規律、人道政教的目標以及化解沖突和危機的最佳選擇.追求"和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強調多元和諧、異質協調與對立消解,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融②.具體而言,"和"的思想文化從以下幾方面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和"的思想文化從哲學審美維度上表達了"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老子認為,"天之道"的本性是"和","人之道"應"法自然"、"法天道",對萬物"利而不害",與天地萬物保持和諧.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中國先哲們的共同情懷.
"禮治秩序"的社會法則."和為貴",社會和諧有序運行是儒家學派向往的社會形態,而"禮之用"則是維系社會和諧的規范模式,認為"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篇》\\),即人們只有遵守差等的禮治秩序社會才能保持穩定安寧.要求"修己以安百姓",主張為政者要施以德政,尊民愛民,才能獲得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和衷共濟"的人際關系法則.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顏淵》\\),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認為為人處事、禮儀制度應以"和"為指導原則,要求人們用"仁心"和"愛心"去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從而寬容他人,善待他人③.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處,并沒有忽視人們之間的差異與分歧,認為人們應該遵守"和而不同"\\(《論語·子路》\\)、"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原則,如果照此行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自然能實現.
"修身正心"的心靈意境."和"的價值理念認為,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內部的和諧,最根本的是要先實現個體的內心和諧,這就需要通過道德教化來提高不同個體的覺悟,使他們將至善作為人生目標,正確對待困難、挫折、榮譽,實現個體主觀與客觀的和諧,進而實現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和諧④.《禮記·大學》曰: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其意涵是,修身在于使自己內心純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懼,喜好玩樂,有憂患,都不能使內心純正.心中清明,專心致至,不看不聽與修身無關的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內心純正,實現心靈意境的和諧.
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模式的輝煌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在當前轉型加速期,浙江省也面臨著現代性的各種困擾.現代性作為現代社會深層變革的一種表征,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個體的欲望、心靈和精神的內在構造.通過對現代性危機的審視,從傳統"和"思想文化中尋找解決當今困擾可資借鑒的資源,有助于發掘轉型期社會所需要的文化支點.
自然生態的危機.浙江自然資源嚴重不足,七山一水兩分田,可利用的土地少,可開采的油礦資源貧乏,缺乏發展所需的大宗工業原材料.加之經濟迅速發展,資源消耗量大,環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危機日益成為制約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追根究底,人類道德責任的嚴重缺失和道德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⑤.要從根本上治理生態危機,就需要重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用"和"的人文精神拯救人類的道德工具理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社會發展的危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已是浙江人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常有發生、對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民工的身份歧視還比較嚴重、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過大等分配不公的現象愈加顯著,都對浙江社會的和諧穩定形成了新的挑戰和考驗.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與煩惱,不乏財稅政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原因,然而,這與浙江濃厚的"工商皆本"思想文化傳統也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文化思想指導下,人們往往會注重于具有市場價值、能夠給自身帶來可觀利潤的東西,從而忽視對社會的關懷和集體的責任感,缺失"和"思想文化中"泛愛眾"的精神.
人際關系的危機.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取得了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2011年跨入GDP"三萬億俱樂部".但是,理性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人主義日益奉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面臨嚴重的危機.人際關系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人們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對人的生命和人生意義的關懷.這種關懷的價值取向,包括人與自然、社會沖突的和諧、協調和平衡,即是"和"."和"是人文世界的價值理想⑥.因此,要構建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和文化"的積極參與,培育"仁者,愛人"的博大情懷.
心靈世界的危機.當前,我國社會進入改革發展的縱深階段,原有價值觀念的統攝力式微,而適應當今社會狀況需要的價值觀卻沒有成型,導致人們在價值觀方面處于混亂、破碎、沖突的狀態,心靈世界面臨嚴重的危機.心靈世界的危機,實質上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精神靈魂的喪失,這將造成人的心理失調和精神分裂,甚至導致社會風氣敗壞、社會失序.因此,消弭人的心靈世界中情感與理性、知識與信仰的矛盾,化解人的各種心理、情感、思想、觀念之間的沖突是求得人自身和諧的關鍵⑦,這已成為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和"文化思想的傳統調適心靈世界、追求心靈和諧,以獲得心理的平衡、心靈的慰藉、情感的愉悅作為個體的價值目標,不管是"修身"、"正心",還是"心齋"、"坐忘",其目標均是追求一種心靈和諧的境界.所以,要提升心靈世界的境界,保持心靈和樂,還需要在"和"文化中挖掘思想資源.
"和"意涵下的價值體系重構
當今,要化解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的文化和思想領域的多重危機,既需要經濟和政治的硬手段,更需要軟實力的文化介入和價值觀的提煉與踐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和"思想,以其獨特的哲學思辯方式和價值理念,為浙江這一富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文化大省實現天人和合、和群濟眾、人際和處、身心和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支點.
樹立"天人和合"的生態價值觀.自然的存在狀態與人類對待自然的價值觀念密不可分.要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需要摒棄傳統"心物二元對立"的錯誤觀念,樹立"天人和合"的"心物一體"價值體系.
首先,倡導人與自然平等的價值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浙江人獲得了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但受"以人為中心"價值觀和自利動機的驅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支持能力不斷弱化,時代呼吁我們走出傳統思維模式,確立人與自然平等的價值觀.需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天地萬物與吾一體之仁"的道理,意識到自然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權力.
人與自然之間不應再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應當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利益共同體"關系,只有尊重自然,承認自然的價值和權力,才能樹立起真正平等的價值觀.
其次,弘揚正確的生產消費觀.樹立"天人和合"的生態價值觀,需要我們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竭澤而漁"的生產消費方式,建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循環經濟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我們還應該樹立生態消費觀念,變革非理性奢侈的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導向有利于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發展的消費形態.
再次,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人與自然意蘊下的可持續發展是不超出生態承載力的發展,是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度不大于修復速度的發展,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不高于可替代資源開發速度的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需要我們拋棄那種把人當作至高無上的生命形式,依靠征服自然來實現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價值觀,倡導用現代生態學觀點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樹立"和群濟眾"的價值觀.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第一責任,保持社會良性運行是構建和諧浙江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這要求我們大力提倡基本的人倫規范、公平正義,樹立"和群濟眾"的價值觀.
首先,倡導公平正義觀.公平正義既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尺度,同時也是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巨大力量.傳統"和"的思想文化就非常注重分配正義、社會公正問題,反對貧富差距過大,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浙江省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迫切需要在公平正義價值觀指導下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
其次,樹立社會主義民生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⑧浙江省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踐行"以民生為基礎,以民生為核心,以民生為根本"的原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協調統一,提高發展的普惠性.
再次,凝練博愛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化,與此相伴而生的是,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加之受當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省中小企業面臨困境,下崗職工、孤寡老人、傷殘人員等弱勢群體不斷增多.當前,實現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已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問題.儒家對弱勢群體非常關心,強調政府要建立養老恤孤制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
三是樹立"人際和處"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的基本關系,"人際和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轉型期,以孔子"仁者愛人"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協調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古老而常新的理論根據和啟迪.首先,秉持"仁者愛人"的價值觀.孔子首倡"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要求我們要關心、愛護對自己有恩有情的親人,推己及人,形成一種主動幫助和關愛他人的人文情懷,繼而達到"泛愛眾"的境界.其次,倡導誠信價值觀.在法律制度建設還仍不十分健全的轉型時期,醫治誠信危機,需要我們從思想上樹立以誠取信的價值觀念,把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美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再次,錘煉"寬容他者"的價值觀.在多元差異性凸顯的時代,尊重差別,寬容他者已成為人際互動的一種應然精神品格.在傳統"和"文化中,滲透著豐富的"寬容"思想,認為與他人相處要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⑨的個人品格.不僅如此,儒家思想還教導為官者要"輔百姓之自然",承認和尊重百姓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對待百姓要有"海納百川"式的胸懷.
四是塑造"身心和樂"的心靈境界.在心與身的關系上,人們要獲致心靈境界的和諧,需要保持平和、包容、理性、開放和自信的心態,正確處理靈與肉、物與欲的關系.對此,我們可以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到塑造心靈境界的思想源泉,樹立導向"身心和樂"的價值觀.一方面,培育"和樂"的精神境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認為人們不能迷戀于對物質的占有、享受和崇拜,否則會產生人格衰退、道德衰退、精神衰退等問題.要保持心靈境界的和樂,首先要對自己的欲望進行克制.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另一方面,永葆"為仁向善"的品格.要提升心靈世界的境界,除了寡欲之外,還需要調適精神世界的煩惱、焦慮、孤獨的情感體驗.儒家圣賢們認為要培養"安貧樂道"的精神.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認為人雖身處貧賤之境,也不能為其憂慮,卻要始終保持向善、為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