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飲食文化差異
“民以食為天。 ”說起中西方文化差異,我認為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 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 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菜的樣式千變萬化。
中國人常說:“藥補不如食補”“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重菜肴的味,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但更講究營養搭配,注重菜的內在質量,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西餐的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從小習慣獨立。 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二、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上的差別
東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別, 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 總的來說,東方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綜合,傾向于從整體看問題,而西方的顯著特征是分析,傾向于關注個體和局部。 換句話說, 就是東方是合二為一, 西方是一分為二。 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東方思維方式從綜合出發, 認為萬物歸一。 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 而西方則強調對立面的斗爭。 東方重合,西方重分。 就拿“國家 ”這個名詞來說 ,中國原來就這么一個詞,其含義籠統而豐富。 而西方則分得比較具體, 有幾種說法:state, 國家機關;country,疆域;nation,民族。 再拿醫學來說,中醫治病是望、聞、問、切,全面考慮,一副湯藥,多方照顧。 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治腳。 主客關系的認識上, 東方占主導地位的是 “天人合一”,而西方則是“天人相分”。
英美人的思維模式多為直線型, 喜歡直接表達;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大多為螺旋形,喜歡委婉含蓄地表達。 中國人注重整體、經驗,思維比較抽象,偏重精神感受。 西方人比較具體,注重實用。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 在西方文化里,親戚朋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 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 ”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so thin”,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在國外商務早餐很普遍, 邊喝咖啡邊交流,晚餐總是與家人在一起。 邀請外國女士共進晚餐,會讓對方很尷尬。 而中國人卻“玩轉”了豐富多彩的商務晚宴。
三、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西方人重個人、重利、重法、重競爭,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中國人重群體、重社會、重和諧、重義輕利、重情輕法,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西方人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 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 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于社會整體。 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做令人難堪的事, 認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表現自己的無能, 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他們認為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依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與西方人交際要做到“七不問”: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去哪兒”“吃了嗎”。 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 ”中國式的自謙或自我否定像“慚愧”“哪里”“寒舍”等,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 賞 力 。 西 方 人 對 贊 揚 總 是 高 興 地 回 答“Thank you”以 表接受 ,整天把 “Thank you”掛在嘴邊。 中國人不常用“謝謝”,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
五、姓名和稱呼用語的差異
中國“重姓輕名”“男女各姓”,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詞,普遍帶有陽剛之氣;女子名常有秀美、賢淑、可愛的形象。 英語國家是名在前, 姓在后,“重名輕姓”“婦隨夫姓”。有的人只有一個名,有的人有兩個或三個名。
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稱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場合或簽署文件時使用。 如“Linda Jame Smith”常 寫成 “Linda J. Smith” 或“L.J. Smith”。 中國人習慣非對等式的稱呼類型,忌諱重名;而西方人崇尚對等式的稱呼,與長輩或名人同名表紀念和尊重。 中國人的稱呼以“姓”居首位,必加職位身份或親屬,而英美人則以“名”居首位,用“Mr.”“Mrs.”“Miss/Ms” 加上姓或者直接用 “Sir” “Lady” 來 稱呼 。
他們喜歡用名字稱呼別人,“Jim Green”可稱呼為“Mr. Green”或“Jim”,這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 甚至初次見面就可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可以這樣稱呼,如“Uncle Tom”,一點兒也沒有不尊重的意思。 甚至子女對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稱呼,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 如學生對教師、下屬對上司,教師和上司并不認為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隨便,相反認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親近。
英語中親屬稱呼很籠統, 漢語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區分,英語就一個“uncle”。 中文里有“你”和“您”,英文中就只有一個“you”,以致當中國人面對年長尊貴的客人說話時,很不好意思直呼“you”。
在中國稱“老”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 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 人 稱 其 為 “elderly people”, 都 用 “seniorcitizens”這 一委婉語 。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 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征,在西方卻被視作惡魔;漢語中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而英語中則是智慧之鳥。
參考文獻:
[1]周舵.淺論中西方文化沖突與跨文化交際商業文化,2008(6).
[2] 高 菲.文 化 交 際 中的中西 方 差異.大 連教育學院學報,2008(9).
[3]段學蓮.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科技信息,2008(3).
[4] 成 林.跨 文 化 交 際 與 中 西 文 化 沖 突.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1).
[5]李莉華.解析日常交際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3).
[6] 馬 登 龍.中 西 方 背景 下 的 思維 差異.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