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中國農業部頒布了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它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正式進入《名錄》時代。在經歷了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華麗轉身之后,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也將作為舉世矚目的一大亮點而受到各產業方的關注。那么,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第二產業的工業,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以及第四產業的文化產業,是否有機會參與到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來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從學理上說,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就不可能不與當代農業發生聯系。而作為第二產業工業\\( 這里主要指糧食及食品加工業\\) 、第三產業服務業\\( 糧食及食品銷售業\\) 以及與傳統農業具有巨大隱性關系的第四產業———文化產業,因為與農業文化遺產具有密切關系而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其次,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到《名錄》時代之后,會因《名錄》而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但會使農業文化遺產在農業領域產生巨大的鯰魚效應①,進而促進以化肥農藥為基本標志的現代農業,向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同時,農業文化遺產還會因蝴蝶效應②而使其影響力波及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產業。所以,保護并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農業遺產地的工作,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系,同樣會影響到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剛剛崛起的文化產業,并使之成為本行業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么,進入《名錄》時代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到底會與上述四大產業發生怎樣的聯系?
上述四大產業又應以何種形式參與到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來呢? 這是各參與方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農業應該以何種方式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進入《名錄》之后,農業部門應該利用好這一千載難逢的契機做好兩件事: 一是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力度,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二是做好農業文化遺產與當代農業的對接工作,讓當代農業從作為地方知識的農業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以解決當代農業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做好發掘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的定位工作。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農業都是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與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于: 農業文化遺產是經過價值衡量之后的傳統農業。沒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傳統農業,是很難進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所以,進入《名錄》之后,各農業文化遺產地應加大研究力度,通過對當地傳統良種培育技術、科學而有效的農業耕種技術、完善高效的農業管理制度以及與之配套的傳統農耕節日與儀式,甚至是與當地傳統農業相關的傳說故事、史詩神話、歌謠諺語的深入發掘,將該遺產潛在的歷史認識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挖掘出來,為今后優質品牌的建立,做好學術上的鋪墊。
其次,要做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制度建設。各級政府應加強制度建設,通過制定嚴格的農業文化遺產認定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制度、解除制度,以及一系列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使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進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設軌道,將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努力做到事事有要求,處處有標準,年年有督察,從制度建設層面徹底解決遺產保護過程中“重申報”“輕保護”情況的發生。
第三,要盡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農業文化遺產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的巨大沖擊下,已經進入《名錄》的某些遺產項目仍存在農藥化肥超量使用問題。作為審查嚴格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我們并非沒有注意這個問題。而是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如嚴格挑選,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將很難有理想項目入選。而申報項目連年遭拒的一個直接后果,很可能便是這些地區“破罐子破摔”,反倒會影響到中國農業步入綠色農業的發展進程。因此,從農業發展戰略層面看,讓發達地區個別項目“帶病上崗”,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寬容選拔并不意味著申報成功后的放任。這類項目一旦進入《名錄》,就應該按著農業文化遺產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恢復有機農業的種植傳統,以確保農業文化遺產的品質,確保農業文化遺產的聲譽,用榜樣的力量推動中國當代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第四,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每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都會有其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傳統農耕經驗。這些農耕經驗既包括傳統農業生產知識,也包括千百年培育出來的當地優良品種; 既包括傳統農耕生產制度,也包括傳統農耕節日與儀式; 既包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學,也包括與之相關的表演藝術。各級政府應該在學術界的鼎力支持下,將上述優秀的農耕文化遺產盡快恢復起來,并實現行之有效的活態傳承。需要指出的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在恢復當地優秀的農耕傳統,而不是引進外地農耕經驗,或是用當代農耕技術替代當地的農耕傳統。堅持“原汁原味”的傳承,既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出發點,也是這項工作的落腳點。這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堅守的最后一道底線,無人可以逾越。
第五,推廣優秀的遺產地傳統農耕經驗,并將這些經驗嫁接到遺產地以外的其他地區。應該從農業文化遺產中汲取有益經驗,用以指導當前的農業生產實踐。通過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蟹等傳統農耕技術,用以解決因農藥化肥的長期使用而給土地、水源以及糧食等帶來的污染問題。
農業文化遺產既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除傳統農耕技術外,各地優良品種,傳統農耕制度,傳統節日儀式,以及與農耕文明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等等,也都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二、工業應該以何種方式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所謂第二產業,在這里特指糧食及食品加工業。農業文化遺產地提供的高品質農產品,為糧食及食品加工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農業文化遺產要想通過種植業獲利,通常都需要幾年時間。而且,這條產業鏈所獲利潤是極其有限的。無論是為補足農業文化遺產啟動期所出現的虧空,還是讓遺產地民眾獲得更多的實惠,拉長產業鏈,興辦糧食及食品加工業,都是農業遺產地的必然選擇。農業遺產地可借助自身的品牌效應,通過對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獲得更多的產品附加值。
除此之外,糧食及食品加工業的快速崛起,也可帶動農民就業,解決農民因外出打工而出現的留守老人、兒童無人照顧問題,夫妻無法團聚問題,以及未來中國農村無人種地等諸多社會問題。同時,將農民留在當地,也為中國城市人口的就業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傊?,農副產品深加工,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做足文章,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并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續的、永不枯竭動力。
遺產地農副產品深加工大體可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以傳統手工技藝作支撐的具有原汁原味特點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以農業遺產地產品為主材,以遺產地傳統加工方式\\( 碾坊、水碓、石磨\\) 為依托,對遺產地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以滿足當代人對原生態食品的需要。這種加工方式非常適合有一定客流量的農業遺產地。與遺產地旅游相配合,讓游客既能感受到傳統農副產品加工中的樂趣,也能為遺產地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產品。第二,以現代化科技手段作支撐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這類產品可根據當代人口味,重點開發市場需要、民眾喜聞樂見的新型產品。如香味米糊、美味南瓜羹、田魚罐頭、品牌紅參、養顏棗汁等。但無論哪一種加工,作為遺產地的糧食及食品加工,都應該對自己的產品做出明確的價值定位———為人類社會提供最優質、最安全的高品質食糧。
三、服務業應該以何種方式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從古到今,農業與服務業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系。作為農業翹楚,農業遺產地產品會受到服務業的熱捧。從狹義的角度說,各遺產地可以利用當地農業遺產的知名度、自然山水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景觀招攬游客,增加遺產地的門票收入、餐飲收入、農產品收入以及當地的土特產收入等。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外地的服務行業也可利用遺產地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展開連鎖經營,創造更大的名牌效應。服務業與遺產地農業是一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利共榮的關系。與農業文化遺產有關的服務業的崛起,對擴大農業遺產地的影響力會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應。反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序推進對于服務業的振興,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四、文化產業應該以何種方式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從表面看,農業文化遺產與第四產業似乎并無必然聯系。但實則不然。通常,任何一個農業遺產地都有著非常值得推介的農耕生產經驗、優美的自然山水以及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故而它也就具有了比其他農業產區更多更好的創作題材,從而為影視、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創作預留下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目前,云南省紅河梯田以其豐富的自然山水景觀與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招攬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創作人才,與之相關的攝影作品、繪畫作品、音樂作品、文學作品的生產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井噴態勢。
農業文化遺產地第四產業的另一種發展模式是,借助各方力量,加強對當地各種遺產資源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近年來,紅河州梯田管理局借助民間力量,搜集、整理、出版了《哈尼族神話傳說》、《哈尼族古諺語》、《哈尼族祖先遷徙史》、《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哈尼族祈福歌》等一大批學術成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文化底蘊的發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為第四產業的文化產業盡管在啟動之初所能見到經濟利益十分有限,但是,它在幫助我們認識當地農耕文明史,增強各族人民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知名度,促進當地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十分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