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六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26%,相比 “五普”數據增加了3%。在60歲以上的人口中,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的老人已經超過3000萬人,占60歲以上老人的17%左右。
同時,資料顯示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2.6億\\(辜勝阻,2011\\)。其次,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 “4-2-1”的核心家庭越來越多,家庭規模已經從建國初期的4.33人/戶,下降到2010年的3.17人/戶,少子化導致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資源短缺。再者,老年空巢家庭激增,中國城市老人的空巢率接近一半,達到49.7%,農村老人空巢率也達到38.3%,并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1]
面對迅速增多的老人和日益加大的長期照護負擔,人口流動及家庭結構變遷之疊加,如何養老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和家庭都非常擔憂和焦慮的問題。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2]
我國已有不少城市在積極推行居家養老模式,對保障城市的老年人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客觀上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財政投入資源局限,保障對象非常有限,多數地區重點保障高齡老人、困難群體。此外,服務內容層次低,服務水平不高,覆蓋面窄,大量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健康活動能力差的老人尚處政策之外。當前要推進居家養老,首先得解決照護人員與照護資金問題,以此為出發點,本文提出子女贍養責任貨幣化、服務提供市場化的設想,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二、調查設計
調查目的:規范子女贍養責任,挖掘居家養老服務籌資來源。同時,旨在通過調查上海目前老年人的養老現狀以及對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的看法、意愿,為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項目提供民意基礎和數據支撐。
調查形式:“貨幣化子女贍養責任意愿調查”以問卷形式開展。問卷分老人卷 \\(55~100歲\\)、成人卷 \\(20~54歲\\)兩種類型,各卷均由 “個人及家庭基本信息、國家養老法規政策的了解程度、養老現狀與贍養責任的履行、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意愿及養老意愿”五個部分組成。
調查時間、地點:調查區域包括楊浦區、寶山區以及虹口區三個地區,形成從城區到市郊的軸向扇形區域覆蓋,樣本區域代表性較好。調查地點為三個區域的公園、社區及居民小區等,調查時間為2013年3月雙休日。
調查結果:調查共發放問卷1120份,老人卷580份,成人卷540份;回收有效問卷973份,老人卷527份,成人卷44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9%。
三、統計方法
Excel軟件作為傳統的數據錄入的工具,依然是本次調查數據錄入的首選。數據初步整理和錄入檢查采用的是R軟件,之后運用R軟件做相關意愿度的交叉分析。
R是用于統計分析的專業軟件,由AT&T貝爾實驗室開發的一種用來進行數據探索、統計分析、作圖的解釋型S語言。由于問卷錄入采用人工輸入,在錄入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為錯誤,利用R中的函數 \\(如which函數\\)能很快定位數據錄入中的差錯信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既準確又有效的統計數據。在R中編寫函數,也可以將多選題中各個選項合并或匯總,即便是原來惱人的多選題,也可以簡單處理。
與既往統計分析不同,本文數據分析表中還給出了每個選項的標準差及置信區間。這里假定:\\(1\\)每個人的問卷都是相互獨立的;\\(2\\)單選題的選擇可以看作二項分布進行處理,即便有多于兩個選擇的情況;\\(3\\)多選題每個選項的選擇都是相互獨立的,則每個選項也可看作是滿足二項分布的。標準差可以體現每個選項所選人數的波動程度,計算公式為,sd = p\\(1-p\\)/槡 n,其中,p=kn,k為該選項的選擇人數,n為回答該題的總人數。在n很大的情況下,可以簡單地認為,p的可信度很高,能體現出社會大眾對該題的回答,但是在n不大的情況下,p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所以,本文給出了p的95%的置信區間,即p有95%的可能在該區間內,大大增加了結論的可信度。
本文的置信區間選用的是威爾遜區間,這是美國數學家Ediwin Bidwell Wilson在1927年提出的,可以很好地解決在n很小的情況下p的準確性問題。而且利用威爾遜區間,在p接近臨界值,即p很靠近0或1的情況下,得到的置信區間的取值也不會取負值或超過1。威爾遜區間的得到,同樣是利用R。對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意愿交叉分析中,用頻數進行Pearson's Chi-squaredtest的P值檢驗;而頻次百分比數據交叉分析中,可以不再進行獨立性檢驗分析。此外,R所具有的強大的函數包使得本次調查的數據輸出也變得異 常 簡 單,大 大 提 高 了 數 據 統 計 分 析 的效率。
四、數據展示與分析
1.養老服務的現狀與意愿\\(1\\)老人居住情況接受該項調查的506個老人當中,438人住自己家,占86.56%,與兒、女同住的共65人,僅占12.85%。結果顯示現代社會流動性大以及工作機會的變動等,子女更多地不在老人身邊,符合當前社會實際,這對子女贍養責任的親力親為提出了現實挑戰 \\(圖1\\)?!?】
\\(2\\)親情聯絡調查發現,老人未與子女同住的,子女每月看望老人的情況調查中75.76%為經??赐?而每月打電話的情況80.95%為經常打。在大范圍流動的現代社會,借助現代交通通訊工具,子女與老人的親情聯系方便高效,子女與老人的親情聯系比較密切 \\(表1\\)?!?】
成年人卷的調查發現,未與老人同住,子女每月看望老人的情況調查中71.51%的看望次數每月3次以上,80.95%的為經常打電話,子女與老人的親情維系狀況較好。數據的意義可以這樣解釋,由于現代交通通訊的發達,子女工作奔波的同時,贍養老人的責任可以通過社區 “他養”的方式兌現,兼顧親情及義務的統一 \\(表2\\)【3】
\\(3\\)子女給老人生活費情況受訪老人中,子女每年給老人的生活費用頻率并不是很高,經常給的比例僅30.67%,逢節假日給的占23.2%\\(表3\\)。調查過程中發現,一方面很多老人認為自己的退休工資已經足夠自己的日常開銷,另一方面老人認為子女的生活不易,生活工作壓力大,很多老人并不愿意收取子女的生活費。進一步調查發現子女給老人生活費金額大小不等,而且這些錢,老人主要是補貼日常消費和醫療基本開支?!?】
成人調查方面,大部分愿意給老人生活費,但有5.83%是為了履行法律義務,5.52%是無力支付。給老人生活費的頻次中,逢節假日給的頻次最高26.79%,沒有給老人生活費的成人約15.78%, 給 生 活 費 的 金 額500以 下 的 約 占45%,給老人生活費主要用于日常開支,老人的經濟收入狀況并不好,享受到較好的養老服務就更難了。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具有給老人生活費的意愿,但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并沒有做,即使給了金額也不是很大,為此,我們有必要規范和約束贍養老人,支付一定贍養或照護費,這也是本次調查研究的意義所在。
\\(4\\)養老模式選擇約7成的被訪老人贊同家庭和居家養老,社區養 老、 機 構 養 老 的 比 例 也 不 小, 分 別 占19.6%、18.26%,機構養老的壓力也不小,但家庭、社區、居家仍是養老的主要選擇 \\(圖2\\)?!?】
\\(5\\)老年人擔心的養老問題老人們最擔心的突出問題是收入低,無法養活自己,以及在生病之后帶來的醫療費用高、無人照護等一系列的問題,養老服務是僅次醫療之后老人最擔心、關切的問題,而服務財力資金保障是制約養老服務的關鍵 \\(表4\\)?!?】
2.貨幣化子女贍養責任意愿
\\(1\\)對收取照顧費的支持態度向子女收取部分費用,雇傭專人,在老人需要的時候進行照顧是本次調查研究提出的一個設想。對此問題,55.35%的老人予以支持,認為這個做法好或很好,調查數據一定程度上支持子女貨幣化照護責任。持中立態度的接近3成,對于這些群體,應該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對子女照護費用的繳納程度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或一定比例的政策優惠 \\(圖3\\)?!?】
同樣,成人的調查發現,向子女收取部分費用,雇傭專門的人,在老人需要的時候進行照顧這一問題,31.31%的認為很好,33.84%的認為好,所 以 也 有22.98%的 人 選 擇 了 不 好 說,12.37%的人持不支持態度,相對而言支持的占多數,收取照顧費的做法有較好的年輕主體的民意基礎,人人都希望父母有個良好的養老保障生活 \\(圖4\\)?!?】
\\(2\\)照護費的功能與作用收取照護費能否改善、保障老年生活,對此74.52%的人認為能或部分能,也有25.48%的人認為不能,對照護費的做法預期還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貨幣化子女贍養制度是新事物,人們的反應是觀望態度,但是總體上這是一個有益的、好的理念和思想,制度的實施先期可選有條件的地方試點,先試點再逐步推廣 \\(表5\\)?!?】
對于收照顧費是否能促進子女履行贍養責任與義務,是否能改進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大部分老人們是給予了肯定的態度,也有約22%的人認為不能。改善社會風氣,履行贍養義務要社會各界攜手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成年人調查認為收取照顧費,部分能確保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子女履行其贍養責任,也能改進社會風氣,也有一些人擔心會淡化傳統家庭養老的作用。
\\(3\\)收取費用的影響關于收取照顧費,會增加自己子女的經濟負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老人晚年的基本生活,這 樣 的 付 出 與 回 報 值 不 值 得 的 問 題,14.96%的老人認為很值得,44.64%的老人認為值得,認為不值得的人占22.54%。貨幣化贍養是否值得的確面臨著年輕人經濟負擔、贍養責任等經濟社會問題。親情關系是人們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很多人對 “子女繳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管老人了”等有疑問,調查也證實了這個觀點,有影響的占49.67%,37.14%的人認為不會影響 \\(表6\\)。貨幣化責任能夠增加養老服務資金來源,同時從制度上約束子女親情關懷責任,弘揚社會風氣?!?0】
而關于收取照顧費,46.73%的成人認為會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在付出與回報值不值得的問題上,26.02%的成人認為很值得,54.46%的成人認為值得。因此,收取照護費要注意成本效用,另外在收取的金額和比例上要設計適當,可以考慮設計幾個檔次選擇,也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額度,降低收取費用的負面影響。
關于這樣的做法是否會影響老人與子女的親情關系,50.12%的成人認為不會影響,15.27%的認為會影響 \\(表7\\)。收取照護費并不意味著贍養責任的完全履行,只是對不能全部履行責任的一種補充安排,因此兩者的主體地位不可倒置?!?1】
\\(4\\)繳納能力和意愿關 于 子 女 是 否 有 能 力 繳 納 照 顧 費 方 面,54.85%的老人認為是有能力,56.17%的老人認為子女會為自己繳納這筆費用,對子女繳納意愿和能力持保留態度的35%\\(表8\\)??偟膩碚f,在老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血緣關系依然最緊密,而對于子女意愿,超五成的老人還是給予了肯定的選擇,照護費的收取有合理性?!?2】
在為老人繳納費用的能力問題上,超6成人認為有 能 力 繳 納 照 護 費,愿 意 繳 納 的 人 超 過80%,但很難說的也有12%,支持意愿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子女經濟贍養能力增加,子女有能力為老人提供更好的經濟支持 \\(表9\\)?!?3】
\\(5\\)照護費的管理形式照顧費的收取形式,84.47%的老人希望是子女自愿,國家強制的比例僅16.32%\\(圖5\\)。
但也有老人提出,對于孝順的孩子可以是自愿的,不孝順的就需要國家強制了。自愿和強制是制度政策的不同方面,作為養老服務經濟的輔助措施,貨幣贍養制度適宜自愿與強制相結合,或者先自愿再一定范圍類強制?!?4】
而對照顧費的收取形式,78.99%的成人希望是自愿繳納,國家強制的比例僅22.03%。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不同的家庭群體有差異,對待贍養責任的履行也有差異,貨幣化政策應該采取靈活的形式,以自愿為主。
3.貨幣化子女贍養責任意愿的交互分析
\\(1\\)年齡與貨幣化贍養責任意愿交互分析
a.被訪者的年齡分布變量本次問卷調查的老人年齡分布為:60~74歲358人,占總被調查人數的71.03%。60~64歲161人,占31.94%;65~69歲129人,占25.6%;70~74歲68人,占13.49%。20~54歲成人各個年齡段分布相對平均,50~54歲97人,相對較多,占總被調查人數的24.13%,其次45~49歲59人,占14.68%,一般,年青人不太愿意接受調查,但這不影響目標人群的總體特征。
b.交互分析的因變量:子女照護責任貨幣化支持意愿、可行性、必要性實地走訪、調查,掌握城市居民對子女照護責任貨幣化支持意愿、可行性、必要性的支持程度,全面了解居民對各種養老服務的需求。
c.交互分析結果通過對年齡VS對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貨幣化支持意愿、可行性、必要性交叉分析,被訪者的年齡影響到對意愿的回答,隨著年齡增長對老年照護的現實需求越強,更加擔心和考慮養老問題,對養老支持意愿越高。支持度年齡段排序依次是:60歲及以上老人,45歲至59歲的中青年人以及44歲以下的青年人 \\(表10\\)。
\\(2\\)子女收入與貨幣化贍養責任意愿交互分析【15】
與年齡與貨幣化贍養責任意愿交互分析類似,通過軟件的對年齡VS對貨幣化子女照護責任支持意愿、可行性、必要性交叉分析,結果似乎與常識相反,隨著收入的增長對老年照護貨幣解釋的,即收入低的成年人更擔心老人養老,而收入高的可能認為養老不是問題?!?6】
\\(3\\)子女教育與貨幣化贍養責任意愿交互分析同樣,成年子女教育程度與貨幣化贍養責任意愿交互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老年照護貨幣化支持意愿越高 \\(表12\\)?!?7】
被訪者的教育程度影響到對意愿的回答,與現實情況相符。支持率的教育程度排序依次是:大學大專及以上,高中及中專及接受教育程度較低。
這是因為教育程度高的人可能更具備貨幣化贍養責任的經濟、物質與思想條件,因而更加支持貨幣化制度。
五、結論與建議
在家庭少子化、照護資源緊缺以及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速度加快的社會環境下,居家養老面臨著照護人員缺乏、照護資金不足諸多現實困境。貨幣化子女贍養責任是挖掘家庭資源,緩解家庭照護缺位、服務提供不足之矛盾的有效途徑。調查發現對繳納贍養費,55.35%的老人和66.15%的成年人表示支持;對于贍養費的經濟社會影響,近6成的老人和成人表示贍養費有利于緩解照護資源、強化子女贍養責任,值得提倡;有超過5成的成年子女認為贍養費不會增加負擔。交互影響分析顯示,不同老年年齡與贍養費支持意愿正向相關;成年子女的收入、教育水平對貨幣化贍養責任的意愿也有不同的影響,教育與繳納意愿正向關系;收入水平與繳納意愿有負向關系,高收入的支持度低,而本調查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多數普通收入水平的家庭老年照護問題,因此數據也從反面支持了繳納贍養費的多數觀點。調查表明貨幣化子女贍養責任具備較高的可行性和支持度。隨著子女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貨幣化贍養責任可望成為推動養老服務正規化的必要舉措之一。
當前養老保障的政策和制度分離和分割嚴重,養老服務處于資金保障尚無正規渠道,老年保障服務功能缺位等境地。規范子女贍養責任,建立居家養老持續服務保障機制,對居家老人提供有保障的養老服務,有利于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質。如果再加以政策引導,貨幣化贍養制度將更具可行性;同時拓展了居家養老的資金渠道,營造好的養老社會風尚。
\\(一\\)探索建立贍養費制度,為居家養老照護資金提供必要的保障
建立贍養費制度的實質就是將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貨幣化①。就是對所有具有贍養義務的子女征收贍養費 \\(或者贍養稅\\),形成老年照護基金,專門用于老人的老年照顧費用支付,包括購買服務、補貼照顧者 \\(含正規照顧者和非正規照顧者\\)。
傳統的家庭養老跟農業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對老人的供養與照護貨幣化既不現實,也不需要。在現代社會,作為成年人的子女要么是自己擁有收入,要么是核心家庭擁有收入。同時,勞動力流動產生的子女滿世界奔波的情況下,現代家庭親力親為的養老模式顯得難以實現。贍養費的收取就是適應現代社會家庭養老的一個重要措施。
\\(二\\)規范和約束家庭子女對老人盡贍養義務和責任
通常來說,子女贍養老人,就像父母養育子女一樣,是天經地義之事,不必通過約束機制規范。但是,在當今社會存在各種原因使得老人得不到子女的應有照顧,如有些子女由于工作忙、工作在外地,或者出國,無法親為;有些子女啃老,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更是沒有照顧老人的責任意識;有些子女直接缺乏贍養老人的責任心,拒絕贍養老人,乃至棄老,等等。為此,必須采取外部手段加以引導和規范,乃至約束。將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貨幣化就是應對子女與老人分離或者分割兩地的最好辦法;是對現實社會中頻發的有意無意不能盡贍養老人責任現象的一種約束;同時可以改變 “啃老族”的依賴意識,喚醒他們的家庭責任感,更是對老人老年生活質量的一種保障。
此外,根據經濟學理論,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單位,在家庭成員中,未成年子女沒有經濟能力養活自己,必須依靠家庭中的有經濟能力的長輩對其投資照顧和扶助,當其逐漸長大有收入,甚至收入越來越高時,當年養育和扶助他\\(她\\)的老人收入能力下降或者逐漸失去勞動收入,這時,成長起來的子女必須對老人進行償還曾經養育的債務,而貨幣化,就是對這種家庭債務的償還。
在傳統家庭養老制度中,飽受批評的 “父為子綱”實質上是老人在家庭中能夠得到養老保障的權力安排。在現代社會,由于老人與成年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讓子女贍養老人更加需要權力的安排。 《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與 《老人權益保障法》已經從法律上做出了這樣的要求。建立全國性的贍養費征收制度是對相關法律條文的具體實施。
\\(三\\)制度約束與文化推動相結合
我國崇尚孝文化, “父慈子孝” “上慈下孝”指的是父輩慈愛、子輩孝順,父母與子女之間融洽相處。傳統的家庭養老能夠給老人帶來晚年生活肯定有保障的預期、子女及時體貼的照顧、與兒孫滿堂歡聚的成就感。因此,從效果上看,傳統的家庭養老是養老質量最高的一種模式。但是由于工業化社會下生產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家庭養老制度所依賴的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等條件已經不復存在。盡管如此,國外已經出現回歸家庭養老的趨勢[3],我們更應該珍惜和重視我們已有的家庭養老的傳統和基礎。為此,必須采取外部手段加以引導和規范,乃至約束。同時,制度是剛性的,文化軟動力不可少,我們要創造性地進行現代化養老的文化建設,使得家庭贍養責任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讓家庭、個人成為我國社會穩定、經 濟 轉 型、文 化 發 展 所 需 要 的 健 康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