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界,年老僧人歷來靠寺廟養老,傳承農禪結合的生活方式。但是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突出,僧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養老、醫療問題也日漸超越以前的農禪風格,由傳統的“在寺養老”模式走向現代的“安養院養老”模式。愛心護理工程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后,一部分佛教寺院主動參與和興辦了一部分愛心護理院,五臺山普壽寺清泰安養園就是這種新型養老院模式的個案。
1、研究個案簡介
清泰安養園由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建立,屬于五臺山普壽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理念為“替天下兒女盡孝,為黨和政府分憂”,其性質為非營利性慈善養老工程,為老年人提供安養服務、臨終關懷。清泰安養園集養老、慈善、文化旅游、教育多種功能于一體,不僅是一處現代化的養老院,而且同時也是佛教文化旅游區、和諧社會教育基地、新型慈善事業重要載體。
2、清泰安養園的硬件設施與管理模式
清泰安養園占地300畝,位于榆次區北胡村,于2007年3月開工建設,一期工程投資8100萬元,所需資金全部來源于眾僧尼和居士的慈善募捐。目前,入住老人有近40位。建成后的園區由吉祥村、如意村、普因村、光明村、福壽村和蓮池海會六大塊組成,選址環境清幽安靜,園內設置山林、瀑布、佛塔、樓閣、水榭,充滿佛教文化的和敬清凈,非常適合老人安養。
2.1場地設備
清泰安養園作為現代佛教僧尼養老場所,采用虛實結合的設計理念,依佛經中的極樂世界描述進行規劃,融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偨ㄖ娣e7萬平方米,可納3千多人。園區規劃將全園建筑面積的40%用于建設五個養老院落,10%用于建一個孤兒院落、30%用于若干園林景觀、5%用于一個餐飲服務樓院、5%用于一家愛心護理醫院、10%用于若干念佛堂、閉關禪修院。
起居設備上,園區以低層建筑為主,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需要,建筑類型有山西的古建、北京四合院、陜北的窯洞、西洋建筑等,建筑風格多樣。戶內裝有緊急呼叫與電子安防系統,實施無障礙設計:入口臺階和樓梯坡度放緩、寬度加大,雙側設置扶手以適應老年人體能;居室房門放寬尺度,便于輪椅、擔架進出,滿足護理需求,保證急救需要不設置門檻,無高度差,衛生間和廁所安裝扶手。衛生間的潔具色彩以淡色為佳,視覺上干凈,且利于即時觀察和發現老人排泄物中的病兆。
配套設備上,園中設有管理人員工作辦公區、住眾醫療健身調養咨詢的愛心護理醫院、助念堂、告別堂及相關服務設施醫療護理部\\(可提供臨終關懷\\)、園藝綠化部\\(培育蔬菜花果草藥,利于老年人健康的同時創造收入供養老人,同時可以提供住眾適當的體能鍛煉\\)、修學堂\\(可誦經、念佛、禪修、禮拜、經行\\)??梢钥闯銎湓O施上兼顧身心,考慮周全。
人文景觀方面,設計理念具有佛教特色。建筑群中有人生旅程大峽谷、色控式花開見佛像、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造型的船等,意境佛化。整個建筑群規劃建設20個村,其間設有水池、橋、樹、蓮花、亭閣等,每個村即上下兩層的單元樓,每層住戶六家,每個村有12戶人。建筑外形體現“天人合一”的佛教生態觀,每個單元寓意一棵樹與大自然結合。每個村\\(即一棵樹\\)中都設有念佛堂、會客室、起居室、洗衣房、村長療、廚房、設備間等。
從起居、配套、人文到全園區的整體規劃都表現了佛教的美學、生態、福田、慈善理念,潤物細無聲中給老人提供了安養境界。
2.2管理模式
安養園的管理模式是:醫養結合,科學規范,家園生活,凈土歸宿。清泰安養園的日常管理與看護主要由出家人來負責,融家庭式的護理模式與佛教因果輪回理念于一體,使老者身心得以安頓。
如圖1所示,清泰安養園由提供身體關懷的護理部和心靈關懷的學修部兩個體系構成。體現了服務內容安排上,物質關懷與精神關懷并重,身心照顧兩管其下的特點。
清泰安養園作為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一項慈善事業,在組織關系上隸屬于協會。協會依托于普壽寺下院大乘寺,具有獨立自主的財務核算和慈善實踐。管理委員會是清泰安養園下設的,屬于協會的常務理事會。管理委員會又下設若干部門:佛法教育部、傳統文化部、技能培訓部、醫療護理部、園藝綠化部、餐飲服務部、若干村委會、家政管理部。服務內容的設置全面合理,照顧到老人的身心靈、衣食住行無微不至。其中,“佛法教育部”分“經教部”、“大家律儀部”、“三皈五戒部”、“因果典故部”、“高僧傳記部”、“祖師大德開示部”等,表現出清泰安養園所肩負的傳播傳統文化、慈善理念的教育功能。
園內住眾所居區域,有明確劃分。大體分兩部分:出家眾與在家眾。其中出家眾又男眾與女眾;在家眾也分為無子女和有子女的兩部分。其中無子女的全部免費,有子女的根據情況部分免費或不免費,以收費養免費。
3、清泰安養園的運營特色
作為佛教界承辦的慈善養老工程,清泰安養園將成為花園式的人生歸宿。其運營特色主要表現在:
3.1創辦目的福利化
普壽寺興辦養老機構不是追求經濟效益和名譽,而是為給政府分憂,給僧俗民眾解難,即自利利他。自利是為堅固出離心,長養慈悲心,強調佛教徒的宗教義務;利他是為老人真正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病有所醫、終有所安,超越信仰,凸顯社會公共價值,把佛教思想和當代社會需要融于一體,把學佛修行和現實社會責任有機聯合。
理念上有別于世人,慈善與修道并行。強調宗教價值和社會公共價值的雙重性,可以避免落寺院辦慈善事業進入世俗的框框。
3.2護理模式人性化
清泰安養園的護理理念是:慈悲、耐心、誠信、科學、嚴謹、負責、規范、創新。寺院以家庭式的護理模式加上佛教因果輪回理念,避免了單純醫院式護理模式的等死感,使老人們在這里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積極進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具有歸屬感和人性化。
3.3運行模式多方合作化
醫療機構方面,清泰安養園依托所在市區的醫療機構,提供符合老人需要的醫療服務。
政府的支持方面,如瑞法師本身是佛協副會長,所以與政府的合作程度高。清泰安養園各項工程得到了山西省相關領導的極大支持與關注。
籌資方面,清泰安養園的籌資方式先進。采用以捐助者名字命名相關設施的方式,來引資建園,與企業進行合作。如清泰安養園的普因村就是以他的捐建者———深圳普因公司的名字來命名的自然村、深圳靜頤茶館建靜頤村等。這種寺廟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作為一種現代的新型模式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優勢。寺廟負責僧才的培養教育,小區與住戶的服務;企業提供策劃、資金及后勤的專業服務,落實計劃及監控,以達到社會上一流的水平。
服務人員方面,以教育為本,吸引各類尖端高級人才加盟。關于志愿者團體,加強聯系有關組織、協會、大中小學校,將清泰安養園作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另一方面,為了對清泰安養園已入住老人提供日趨完善的服務,以及維系將來的贍養發展,清泰安養園運用愛心大動員方式,從2011年起,面向社會招收清泰安養園名譽村民,要求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關愛老人日活動,或做一次為老人服務的工作。如:擦一塊玻璃、洗一條毛巾、捐一元錢等等。依此組建志愿者隊伍和籌集來自社會的零星善款。
3.4事務制度化
清泰安養園的所有事務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礎上。包括老人入住標準、管理人員的簡擇和更換、服務人員的來源、義工的組織和管理、財務管理等等,都有一套完整制度。
3.5護理隊伍專業化
一個成功的養老機構離不開專業化的護理隊伍。清泰安養園積極組織培訓工作,培訓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奉獻精神。清泰安養園不僅負責對入住老人施以佛法熏陶,對來這里參觀學習、服務、探視的人們也要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3.6清泰安養園建設慈善修行一體化
清泰安養園可以作為考核出家眾出離心、菩提心、清凈見的考場。根據普壽寺三加一工程的總體規劃,對山上山下以及其他寺院的出家眾,分批分期提供實驗的機會。
3.7服務內容多元化
清泰安養園為住眾定期開設開設多種課程:包括服務老年人的佛法講座、書法、種植、健身等;也有為孤兒開設的傳統文化、佛法入門、勞動體育、野外訓練、音樂舞蹈等;還有為員工開設的佛法、營養配餐、醫療護理、家政管理、老年心理等。保證了所有住眾的身心自在。
這種多元的文化活動使所有來到這里的人都有機會接受到佛法的教育。對成年人,進入園中可以在佛教音樂影視觀看室、念佛堂、禪坐堂等場所進行修學;對于兒童,可以在園區開辦的愛心夏令營、少兒養正班等各種針對少兒的活動中接受傳統文化與佛家文化的熏陶。
4、運行理念
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脈絡中,一個慈善組織要能夠動員大量的社會資源,他的“理念系統”必需是能夠讓這個社會上的群眾產生很大的共鳴的。會眾的凝聚、社會的動員都依靠一個廣泛認可的理念系統。
清泰安養園秉承“替天下兒女盡孝,為黨和政府分憂”的宗旨和“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家為大家”的理念,積極推動山西佛教文化、慈善事業的繼承和發展,開展了社會服務、傳統文化等多種形式的公益慈善活動。旨在使住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病有所醫、終有所安。
5、清泰安養園的服務效果和社會影響
清泰安養園以贍養老人為主旨濟助社會弱勢群體,是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綜合型佛教慈善事業,是一個新型慈善事業。
目前,清泰安養園的運營已經開始,多項服務都處于執行階段。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已經投入使用。
大部分執行效果良好,清泰安養園目前直接服務到五臺山年老僧人和社會上孤寡老人40多人,其中出家僧人20多個,在家人20多個,日常管理與看護主要由出家人來負責。隨著各方面設備的完善,清泰安養園預計安置3000張床位,不僅為老人提供富足的物質享受,更要給老人們獻上溫馨的精神撫慰。
另外,通過電視媒體以及普壽寺自己的網絡平臺,清泰安養園的養老模式以及慈善活動將會傳播到社會中,良好的推動清泰安養園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鑒于清泰安養園的成功實踐,安養院這一模式將在省內擴散,據如瑞法師講“三加一”工程中的“一”表示無量光無量壽,代表普壽寺將要興建的無數個清泰安養園。
6、清泰安養園養老模式的思考
建成后的清泰安養園將會成為社會養老體系的一個完善補充。不僅會解決普壽寺僧人的養老、醫療問題,也會接待社會上一部分孤寡老人來此養老。
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其前景大有可為。
6.1特點
作為新型養老模式的清泰安養園,與傳統的宗教團體比較,其特點表現在:
第一、與政府合作程度高。如瑞法師是佛協副會長,清泰安養園的創設也是出于為政府分擔,是社會養老體系的一個補充完善。
第二、籌資方式先進。以商業頭銜、捐助者名字命名清泰安養園的各個自然村,這種引資方式吸引了與企業的合作。
第三、加盟人員素質高。如瑞法師以教育為本,吸引了各類尖端高級人才的加盟。
第四、服務內容全面周到,關愛身心。提供的安養服務內容,心靈關懷和物質關懷并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第五、公信力強。服務理念“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家為大家”具有公信力、號召性,其超越個人和家庭的形象特點,具有集體性。
第六、佛教女性的弘法成效更扎實,做慈善更細膩。受時代背景影響,如臺灣地區的慈濟導師證嚴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曉云法師等女尼師的時空優勢,體現了佛教界尼師有能力有實力辦好現代的新型慈善與養老。
6.2作用
與山西佛教過去傳統的慈善模式作對比,這一模式對山西乃至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具有重大作用。
山西過去傳統的慈善模式是許多寺院以其錢財捐獻給一些福利機構或者貧困地區,籍以表達其服務社會的功用,也就是只能間接而消極地從事醫療、恤孤、養老等等殘補性的救濟活動,最終僅淪為一種因襲性、政令性、抄襲性以及無計劃性的服務形態。傳統的救濟模式只設立比較簡單的經濟援助項目,如:“助學、助困、助殘、助醫”,項目設計往往直接給予資金支持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受助者一方面很容易形成心理依賴,另一方面,受助者的一些隱私和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而對受助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而這一模式與傳統佛教模式相比具備服務專業化、規范化、持久化、人性化特點,將促進山西佛教慈善事業向教育、文化、安老等公益事業領域側重。普壽寺正在完善的這種養老模式,將促進山西佛教慈善組織更好的發揮功能,完成山西佛教由傳統慈善、傳統救濟模式向現代公益模式轉化的進程。
6.3不足
清泰安養園的慈善公益社會服務的特色也是扶貧濟困,為社會最底層、最弱勢、最無助和最可憐的各類社會群體提供基本經濟保障和社會保護,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和系列化的健康照顧、醫療照顧。
但是目前在醫療上還是暫時跟不上,沒有一體化的醫療后備資源。不像臺灣慈濟功德會一樣擁有自己的醫學院和醫療組織,而清泰安養園需要借用所在市區的醫療資源。如瑞法師有建立佛教大學的大愿,一直以教育為主線,相信隨著清泰安養園的發展,在教育場所大乘寺的課程設置上會漸漸擁有自己的醫學課堂,會有自己培養的醫學院。
參考文獻:
[1]王佳.中國佛教慈善組織的發展現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5\\):175.
[2]楊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J].法音,2012\\(5\\):33.
[3]普壽寺官方網站.晉中市榆次清泰安養園名譽村民報名表[EB/OL].
[4]丁仁杰.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M].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167.
[5]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M].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