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指齒線部血管性肛墊發生病理性肥大、下移及肛周皮下血管瘀血、擴張、或血栓、或破裂所形成的團塊。根據痔核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類。痔瘡的臨床主要表現有肛門處出現水腫、疼痛以及瘙癢甚至脫肛,并伴隨大便出血等癥狀,具有易反復發作且難以治愈的病情特點,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不便。本研究采用中藥熏洗聯合針灸臨床治療痔瘡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病例與研究方法
1. 1 臨床病例 病例選取 210 例 ( 2011 年 5 月至2014 年 5 月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門診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針藥組、中藥組、針灸組。針藥組 70 例,男 37 例,女 33 例; 年齡 18 ~ 79 歲,平均 ( 31. 4± 1. 04) 歲; 病程 0. 7 ~ 18 年,平均 ( 2. 8 ± 0. 83)年; 內痔 21 例,外痔 26 例,混合痔 23 例。中藥組 70 例,男 38 例,女 32 例; 年齡 19 ~78 歲,平均 ( 31. 3 ± 1. 05) 歲; 病程 0. 8 ~ 17 年,平均( 2. 7 ±0. 84) 年; 內痔22 例,外痔25 例,混合痔23 例。針灸組 70 例,男 39 例,女 31 例; 年齡19 ~ 79 歲,平均 ( 31. 5 ± 1. 05) 歲; 病程 0. 8 ~ 18年,平均 ( 2. 8 ± 0. 85) 年; 內痔 22 例,外痔 26例,混合痔 22 例。3 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分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采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1]擬定。癥狀及體征:①間歇性便時肛門部可見出血,表現為大便帶血及染紙或滴血甚至射血等; ②大便或者勞累后,除有囊性腫塊脫出外,能自行復位,或需手法復位,或不能復位; ③肛門部有異物感,伴有疼痛及墜脹不適; ④齒線上可見紅色囊性腫塊,左側、右后、右前表面黏膜常見充血、糜爛,或有纖維化病變;⑤肛管及肛緣處有暗紫色囊性腫塊,或突發皮下血腫,或血栓形成。內痔診斷: 符合癥狀中①、②項和體征中①項者。靜脈曲張性外痔或血栓性外痔診斷: 符合癥狀中③項和體征中②項者?;旌现淘\斷:齒線上下囊性腫塊連為一體,并具有全部癥狀者。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1]擬定。①風熱瘀阻證: 主癥為大便時肛門出血,甚者出血如箭,血色鮮紅,舌紅,脈弦; 次癥為大便不暢,肛門癢痛; ②濕熱壅滯證: 主癥為肛門腫脹,大便時滴血,舌紅苔膩,脈滑; 次癥為食欲不振,咽干口苦,小便色黃,便干或便秘; ③血虛失養證: 主癥為長期大便時出血,血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次癥為心悸,頭暈目眩,耳鳴,面色無華,失眠多夢,四肢無力;④氣虛不固證: 主癥為便時痔核脫出,難自復,肛門下墜,舌淡,苔薄白,脈弱; 次癥為氣短心跳,自汗,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具備上述主癥兩項和次癥兩項者即可作出診斷。
1. 3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西醫痔瘡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痔瘡的診斷標準; ③年齡 18 ~ 79 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 4 排除標準 ① 結締組織外痔及炎性外痔者;②痔合并肛周膿腫或肛瘺,直腸息肉或直腸惡性腫瘤,或腸道感染性疾病者; 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④對多種藥物過敏者以及過敏體質; ⑤精神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者。
1. 5 治療方法 中藥組給予中藥復方湯劑熏洗。
基本藥物: 苦參 30 g、拳參30 g、黃柏30 g、地膚子 30 g、蒲公英 30 g、敗醬草 20 g、紫花地丁30 g、野菊花 20 g、馬齒莧 30 g、黃芩 20 g、地榆20 g、槐角 20 g、黃連 10 g、當歸 15 g、紅花 15 g、荊芥炭 15 g、赤芍15 g、桃仁15 g、枳殼15 g、郁李仁 15 g、木香 15 g、黃芪 30 g.將以上藥物加2 500 mL 水,煎至 2 000 mL 水后趁熱先熏,等到藥液的溫度降至 40 ℃左右時,坐浴 30 min,早晚各一次,1 劑/d,以 10 d 為 1 個療程,連續使用2 個療程。
針灸組給予針灸治療。選穴: 次髎、承山、長強、會陽、二白。針刺操作: 常規消毒以上穴位,選取毫針 ( 規格為長 40 mm) 迅速進針,針刺手法采用瀉法,以患者出現酸麻脹的感覺評判得氣,得氣后常規留針 30 min,每間隔 10 min 醫者去行針 1 次,其中次髎、會陽、承山三穴用瀉法深刺,以提高治療效果。隨癥加減: 伴脫肛者,加灸神闕; 肛門腫痛甚者配針刺秩邊、飛揚穴。1 次/d,7 次為 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3 d,再行下 1 個療程,連續治療 2 個療程。針藥組給予中藥復方湯劑熏洗聯合針灸治療。方法與療程同中藥組及針灸組。
1. 6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 ②便血、肛門疼痛、痔核脫出、肛門不適 ( 異物感和墜脹感) 、肛門水腫等癥狀體征積分變化; ③復發情況。
1. 7 療效標準 擬訂療效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1].①痊愈: 患者癥狀、體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證候積分值減少≥95%.②顯效: 患者癥狀、體征方面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③有效: 患者癥狀、體征方面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④無效: 患者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 <30%.總有效率 = ①痊愈率 + ②顯效率 + ③有效率中醫癥候積分: 以無、輕、中、重 4 個級別將癥狀及體征分級,分別記為 0、1、2、3 分。
1. 8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 16. 0 軟件,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改善率,以均數 ± 標準差 ( x ± s) 表 示 計 量 資 料,有 序 分 類 資 料 以Kruskal-Wallis H 檢驗進行,采用 t 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兩兩比較通過調整 α 水準進行 ( α =0. 05) ,以 P < 0. 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臨床結果
2. 1 3 組臨床病例療效比較 針藥組、中藥組、針灸 組 總 有 效 率 分 別 為 91. 43%、72. 86%、71. 43% .針藥組療效優于中藥組及針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 中藥組與針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 >0. 05) .見表 1.
2. 2 3 組臨床病例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便血、肛門疼痛、肛門不適、痔核脫出、肛門水腫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方面,3 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
治療后,針藥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顯著優于中藥組及針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
治療后,中藥組與針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
2. 3 3 組復發情況比較 在患者治療結束 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后,針藥組的復發率顯著低于中藥組及針灸組,提示針藥組患者的遠期療效優于中藥組及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 中藥組與針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 >0. 05) .見表 3.
3 討論
痔瘡的發病機理是多方面的,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痔瘡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直腸末端黏膜下及肛管皮膚下靜脈叢屈曲,從而導致柔軟靜脈團的形成[2-3].病因多為嗜食辛辣厚味,便秘,或長期久坐久站,或久瀉久痢,跋涉遠行,妊娠胎氣等因素,引起中氣下陷,肛腸筋脈松弛,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濕熱內生而成[4].治療以利濕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化瘀止血為主。本實驗的中藥復方中,黃柏、苦參、蒲公英、地膚子、拳參、敗醬草、紫花地丁、黃芩、野菊花、馬齒莧、黃連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痛作用; 地榆、槐角涼血止血; 荊芥炭收斂止血; 赤芍、桃仁、當歸、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郁李仁潤腸通便; 枳殼、木香行氣寬腸; 黃芪益氣升陽,托毒排膿。諸藥合用共呈利濕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化瘀止血之功?,F代藥理研究發現,苦參具有抗炎、抑菌、抗肌損傷、抗腫瘤等藥理作用[5]; 拳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有抗菌作用[6]; 野菊花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抵抗病毒及抗腫瘤、增強免疫、保護心血管系統、保肝和神經保護等藥理作用[7]; 赤芍總提物和赤芍脂溶性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抑制炎癥滲出作用,赤芍總提物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8]; 紅花具有抗氧化、抗凝、抗衰老等作用[9]; 黃芪可降低創面過度炎癥反應,減輕微血管周圍滲血以及加速創面的愈合,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抗感染作用,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力,可增強患者細胞免疫功能[10].中藥熏洗療法以坐浴為治療手段,使藥液隨水分子滲透進入人體組織間隙,促進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促進局部水腫消散,緩解局部疼痛并促進愈合的功效[11-14].
針刺以次髎、承山、長強、會陽、二白為主。次髎、會陽、承山同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經其別行經脈絡于肛,取三穴用瀉法深刺,能疏導膀胱經氣而消瘀滯,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氣血,清泄肛腸濕熱,消腫止痛; 近取長強加強其治療作用; 二白為臨床治療痔瘡的經驗穴,對痔瘡出血有較好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藥組、中藥組、針灸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91. 43%、72. 86%、71. 43%,針藥組療效優于中藥組、針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 在改善患者便血、痔核脫出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方面,針藥組明顯優于中藥組、針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 針藥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中藥組及針灸組 ( P < 0. 05) .本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熏洗法聯合針灸治療痔瘡患者療效顯著,二者聯合應用能產生協同增效作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此種療法優于單純中藥及單純針灸治療。
參考文獻:
[1]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S].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85-289.
[2] 程 躍,周 晉。 中藥熏洗療法治療痔瘡 100 例療效觀察[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 2) : 201-202,278.
[3] 賀 平,何紅艷。 四藥聯用治療Ⅰ期、Ⅱ期內痔的臨床研究[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 5) : 410-412.
[4] 龔 鴻。 針灸聯合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治療急性痔瘡100 例療效觀察[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 12) : 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