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 國務院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簡稱 "新農保"\\)工作的開展做了全面部署. 其決定從 2009 年起開始試點,要求試點覆蓋面為全國 10%的縣\\(市、區、鎮,隨后逐步擴大試點,全國普遍實施,2020 年之前要基本實現農村適齡居民全覆蓋的目標[1]. 2012 年,人社部和財政部提出要加快推進工作,引導農民積極參保,將在 2012 年底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截至目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總體上呈現繁榮發展的盛況,但仍處在"制度全覆蓋"的層面,并未真正進入"人群全覆蓋".
在我國人口、社會背景的急劇變化下,傳統的農村養老模式難以為繼,大力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持續發展是大勢所需. 進而,國內學者也正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討、分析,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 李瓊、姚文龍從公共財政保障、中央和地方分別從"出口"和"進口"環節給予財政支持方面分析了西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2]. 馮學軍、張學文從完善法規,設置彈性基礎養老金,完善繳費激勵政策等制度設計方面探討了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3]. 劉世榮從預期理論的視閾角度剖析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推行的問題以及路徑選擇[4]. 李瓊對湘西自治州龍潭鎮 1280 戶農民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家庭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及家庭兒子或女子的數量與農民的參保有顯著關系,這些因素會影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5]. 嵇雷對屬于多民族雜居地區的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進行了"新農保"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認為充分調動家庭收入來源可以提高農業以及中高收入農戶等家庭參保的積極性, 能夠更好地推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農村民族地區的發展[6]. 顧文靜以佛山市為例,發現收入因素是引起參保持續意愿差異性的主要因素,為全國"新農保"制度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提供了經驗[7].
縱觀以往研究,大多從制度本身的設計、農民參保意愿等進行純粹理性和實證的分析,重影響因素的探討,缺乏從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視角來探討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政策選擇的研究. 落后地區,由于歷史與現實原因導致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致使該地區經濟落后、農民經濟能力不足、農民文化水平低等,這正是阻礙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順利推進并持續發展的關鍵原因. 這也使得落后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建設具有明顯的特殊性.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以政府為供給主體,農民為需求主體的制度. 該制度的推進與發展需要制度設計者的自上而下推行,更需要制度需求者的充分支持與參與. 落后地區,農民經濟能力不足、文化水平不高、保險意識低下等必然會引起農民內部需求不足、參保積極性低,進而阻礙制度的推進與發展. 因此,通過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來剖析影響落后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持續發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析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為破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推進難題,實現由"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的轉變提供依據,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與農民行為
現代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重要內容, 是 20 世紀 50-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z\\)和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創立的,兩位是學界公認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西奧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主要觀點為:第一,人力資本即人力資本投資,指人的能力,是對人的投資而形成,表現為人的知識、技能及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其中的知識與技能主要是通過教育投資獲得的. 第二,人力資本投資主要集中醫療保健、正規教育、在職培訓、遷移、成人學習項目等幾個方面. 第三,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是人力資本投資. 第四,教育是一種投資,人的能力的提高,即人的知識與技能的發展主要來自于人們對教育的投資,這就決定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8]. 加里·貝克爾將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應用于人力資本研究, 提出了一個內容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框架. 其理論主要論述了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認為個人收入差別與接受教育有關, 有能力的人的能力是來自于更多的教育與其他各種培訓等.
現代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對經濟、社會等問題\\(增加經濟收入、反貧困、提高人民基本素質等\\)的解決提供了另一條思路. 在我國,落后地區的農民嚴重面臨著經濟收入低、普遍貧困、基本素質低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影響了農民對國家設計的政策的選擇.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以農民為需求主體而設計的制度,農民選擇相關需求的行為,成為阻礙制度推行和持續發展的因素. 因此,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國家政策與農民進行互動過程中,并在制度的內在設計和不斷發展并完善的前提下,要排除影響農民合理選擇的不利因素. 所以,從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來研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可找到阻礙農民選擇的因素,擴大農民需要的選擇途徑,進而影響農民的政策態度和行為傾向,形成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有效推動.
三、人力資本投資對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參保行為的影響分析
在我國,落后地區的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項國家政策的心理態度和行為選擇具有內在獨特性. 落后地區農村居民的參保行為選擇是基于自我人力資本投資狀態、自身對現實形勢的理解以及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解讀與認識而形成的自我理性與自我最優選擇下進行的. 所以,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態度、評價傾向和行為偏向這一從"心理行為"到"實際行為"的過程是否科學合理本質上受到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一\\)人力資本投資對落后地區農村居民的參保態度的影響---預期行為
保險理念是人們參保行為產生的根源. 所謂"晴帶雨傘,飽帶饑糧",保險體現的就是一種事前準備,為以后的風險埋單的思想.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是國家為解決農村居民在年老時的基本養老問題,實現"老有所養"的重大策略,其中蘊含的正是這種理念. 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中蘊含的保險理念的理解與認同程度是影響農村居民參保態度的初始原因.
在發達地區,人們對此理念的理解比較深刻、透徹,認同度很高,因而參保態度積極. 在落后地區卻截然相反,對保險理念難以形成有效理解,參保態度消極,長期秉承著"家庭養老"、"養兒防老"的陳舊觀念. 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基本素質低下、思想意識受限.
而這種狀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 所以,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影響著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態度,是農村居民對此制度是否產生預期行為的關鍵因素.
\\(二\\)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居民參保選擇的影響---當期行為
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相關信息的捕獲、 整合和理解程度是判斷制度是否符合自身利益,自己是否做出參保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信息的捕獲、整合與理解能力主要是依靠農民自身人力資本投資\\(諸如接受基礎教育、接受成人教育等\\)而獲得. 在落后地區,教育資源缺乏、農民接受教育的途徑單一、教育支出不足等原因造成當地農民自身素質低下,信息的捕獲、整合與理解能力匱乏,不能產生合理決斷力,因此出現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對制度產生誤解,最終產生抱怨制度、排斥制度的行為現象. 人力資本投資能讓落后地區農村居民有效整合關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信息資源,避免因錯誤或片面理解制度而陷入非科學合理的自我理性境地,從而減少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觀望、懷疑、排斥、拒絕等行為. 如此來看,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影響著農村居民對制度是否能做出客觀、合理的理解與評估,是否能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做出正確、科學的參保選擇.
\\(三\\)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居民參保持續性的影響---后期行為
人力資本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已毋庸置疑. 在落后地區,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農民增收能力低下致使大部分農民陷入貧困,使得農民難以承擔保費壓力,出現大量的不參保、退保、斷?,F象.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是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為籌資模式的制度,其中個人繳費是該制度保障作用是否發揮以及發揮作用大小的關鍵,此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要依靠農村居民參保的持續性\\(農民能參保、農民不退保、農民不斷保\\). 農村居民參保持續的強度與長度的根本途徑只能依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所以,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影響農村居民的參保持續性:一是農村居民承擔繳費的能力強弱.
農民收入提高后不會因為收入的問題影響參保,這是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一點. 二是當地政府有財力給予補貼、集體有能力提供補助. 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增加政府的財政和村集體的收入,使當地政府有財力給予補貼\\(或提高補貼\\),村集體有能力提供補貼,從而增加制度的吸引力,增強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 由此,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影響著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持續性,事關此制度可持續發展大局.
四、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匱乏對"新農保"制度持續發展的限制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項利民惠民政策,在制度推行之初,成績顯著. 但隨著制度的繼續深化推進,問題也紛紛暴露. 農村居民在制度推行之始,參保熱情高,大部分農村居民納入到制度覆蓋范圍內;隨著制度的進一步推行,卻出現了大量的斷保、退保行為;農村居民參保率呈現出"倒U"型發展態勢,這種現象在落后地區更為顯著. 落后地區由于經濟水平低、 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決策呈現出反常的態勢:收入水平低的農村居民不愿意參保,對新農保存在不正確理解的不愿意參保. 而穆懷中、閆琳琳、趙桂玲、周穩海等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高的農民不愿意參保,收入水平較低的更愿意參保[9-10];張娟、唐城、吳秀敏、張紅梅、楊明媚、馬強等的研究得出,對新農保政策了解得越清楚越不愿意參保的結論[11-12]. 而 影響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做出決策選擇的因素在個體特征層面主要有農村居民自身理念、農村居民對制度的理解、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等幾方面. 進一步分析可知,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而形成的農村居民自身理念傳統、陳舊,農村居民對制度缺乏理解,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等結果是阻礙落后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持續建設、推進與發展的關鍵原因.
\\(一\\)農村居民自身理念傳統、陳舊
受早期經濟模式、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形成了特殊養老理念. 在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下, 形成了一種以自給自足的生產和消費為主要形式的家庭組織獨立自治單位,家庭內部由此產生出獨特的家庭制度. 于是,在家庭內部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規范、權威,最終形成傳統的以尊敬、贍養上輩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 從文化角度來看,我國從封建統治時期,一直大力宣揚"忠孝文化",致力于"忠孝"文化建設,使我國的忠孝文化成為社會主導的價值理念. 我國傳統的養老保障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得以延續和發展. 如今,絕大部分落后地區,受上述傳統經濟、文化的影響極深,一直遵循"家庭養老"、"以兒養老"等觀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新興的知識理念對農村居民的傳統、陳舊理念沒有形成沖擊. 在傳統的養老理念、養老方式難以滿足如今的養老需求下,農村居民對其他的養老方式避而不選. 如此,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和持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二\\)農村居民對制度缺乏理解
落后的農村地區,農村居民受制于多種原因,享受到的資源十分匱乏,其中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教育資源就是典型.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匱乏,致使廣大農村居民自身基本素質低下,限制了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相關政策信息的充分準確解讀,誤以為這些制度是"國家騙取農民金錢的幌子". 例如,在新農保政策推行中,某些農村居民將"年滿 60 歲的農民可以直接領取每月 55 元的基本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資格的子女必須參保"的規定理解為用子女的錢來為父母養老,認為這種規定違背了參保的"自愿"原則[13];農村居民不能理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中設立的個人賬戶, 不能切實看到自己的繳費是存在自己的個人銀行賬戶上,認為個人賬戶不是與個人儲蓄一樣在為自己存錢,是在為自己養老進行積累. 而部分尚未達到 60 周歲需要繳納一定的參保費用的群眾,因個人自身對政策的解讀能力有限,無法從相關政策中看到實惠. 還有很多農村居民對辦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手續、方法難以搞懂,覺得其繁雜、"不會弄",因此不愿參保.
\\(三\\)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農村居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 受教育水平不高是制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關鍵性因素,而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重要原因. 制約農村居民科學文化素質、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受教育水平\\)、農村居民收入之間是一個"封閉循環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是造成農村居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農村居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受教育水平低\\)嚴重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的收入水平,而農村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又影響了農村居民人力資本的充分和有效投資. 所以,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會使農村居民陷入"封閉循環怪圈". 落后地區,陷入"怪圈"的現象較多,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成為選擇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最關鍵原因. 農村居民收入低下,用于維持基本生活的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增高,使得農村居民不再有"閑錢"支付每年的保費. 對普通家庭而言是比較細小開支的微額保費,對于落后地區的低收入農村居民而言卻是難以承擔的.
\\(四\\)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低
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期望低, 主要表現在制度和繳費時的支持力度不足和享受待遇時保障水平不足上. 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農村居民沒有獲得相應的農業生產生活技能\\(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農業生產技術能力、增加收入來源渠道的能力等\\),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和農村經濟的增長,使得地方財政收入低下. 地方財政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施行過程中為農民繳費時"減負分壓",享受待遇時"提量增質"的一大力量,特別在落后地區,這種財政依附更為明顯. 在繳費過程中,制度規定: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繳費應當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得低于每人每年 30 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參保人員,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1]. 在養老待遇支付過程中,中央以每人每月 55 元標準發放的基礎養老金額度是統一確定的. 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各地經濟條件、制度實施的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于長期繳費的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地方政府承擔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 顯而易見,為農民繳費時"減負分壓"和享受待遇時"提量增質"過程中所需的資金是由地方財政承擔. 在落后地區,受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的制約,農村經濟無法增長,使得地方政府財力不足,無法為農村居民提供充足的所需資金,降低了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進而阻礙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五、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視角下"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
以政府供給、農民需求為主體而設計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利益歸宿點始終是落在農村居民身上. 但是由于落后地區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使農村居民不能看到此制度是以他們的根本利益為歸依. 而一項好的惠民利民政策能否持續推進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除政策制定者的有效執行外,關鍵還在于制度需求者熱情支持與積極參與. 所以,改變過去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的現狀,提高農民基本素質、開發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等等,能主導農村居民行為選擇和政策態度,進而成為增強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推動力的關鍵因素.
\\(一\\)轉變政府觀念,重視人力資本投入
長久以來,落后地區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的問題與當地政府的觀念有密切聯系. 各地方政府工作人員一直秉持著人力資本投資投資回收期長、見效慢的價值理念,為了追求政績,不愿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而重視物質資本投資. 殊不知,人力資本投資才是最根本的投資,其他投資要通過人力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落后地區的政府觀念轉變,重視人力資本投資,是改變落后地區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提高農民基本素質,開發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當地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保險制度的理解、認同,增強農村居民參保能力等的前提. 所以,轉變政府觀念,加大落后地區人力資本投資勢在必行.
第一,樹立政府是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主體的觀念. 一方面宣傳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有消減貧困、幫助農民增收,使農民生活得到保障,社會得以穩定的巨大功能,進而使政府知道自己有利可得. 另外,明確政府職責,認清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農村教育、農民職業培訓、醫療保健等人力資本投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屬于公共品,這種公共品的提供主體理應是政府.
第二,把地區人力資本投資納入政府工作人員政績考核指標. 首先,把對落后地區人力資本投資的數量和質量納入當地政府政績的考核體系中,促使他們注重"量"與"質"的結合. 其次,經濟發展水平一般都是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所以聯系經濟發展來督促地方政府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再次,設定相關的獎懲、監督機制,督促各級地方政府重視人力資本投資. 作為考核指標,獎懲、監督手段是改變政府態度的直接手段與保證.
\\(二\\)重視義務教育,提高未來制度需求者的基本素質
由于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缺乏,如今制度范圍下的農村居民基本素質低下,不能轉變陳舊觀念,不能理解制度相關政策,嚴重阻礙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正在接受或即將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村孩子,是未來的制度需求者的來源群體. 故而從現階段重視義務教育對未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和持續發展十分關鍵.在施行免費義務教育以來,教育費用不再成為家庭的負擔. 但是,落后地區,由于觀念落后、近年"兒童校車事故"頻發\\(校車事故發生讓農村居民普遍產生"為了讓孩子上學,白白丟了性命不值得"的觀念\\)、父母外出就業忽視兒女教育等,成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絆腳石. 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該作為責任承擔主體,重視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 其一,加強宣傳,重視引導. 對當地農村居民進行引導,耐心講述自己孩子上學接受教育的好處. 同時,把因接受教育而明顯獲利的典型家庭拿出來作為榜樣宣傳,樹立示范效應. 其二,加強對兒童校車的監管,保證兒童能夠享受安全的乘車環境,做到讓農村上學孩子"安安全全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其三,發動多方力量,加大資源投入. 落后地區由于貧困,很多地方沒有校舍,當地相關部門應該發動、利用社會各方力量,為落后地區捐資助學、修繕校舍,為適齡兒童能夠有接受教育的場所. 針對落后地區教師素質不高,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重視義務教育教師的選拔、培養、利用,做好教師的"留"與"流"工作. 其四,通過"以村帶企、以企帶村"的方式,讓農村居民有途徑增加經濟收入,并愿意留村就業,進而平衡父母外出就業與留家照料和教育孩子的關系[14].
\\(三\\)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對現行制度覆蓋范圍下的農村居民,要提高其基本素質和生產生活能力,只能依靠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在落后地區,進行農村成人教育要注重對當地農民的領導與引導,耐心輔助農民進行基本知識的學習,保持教與學的長期性. 另外,落后地區的環境的排擠和壓迫會導致農村居民的個人無力感,故而應從"增能"的角度提供培訓服務[15]. 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則需要在開展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注重多方的良性互動,務必確保農民掌握的職業知識、技能可以立馬投入生產生活中. 在此過程中,要探索符合農村居民的辦學模式,如:"學校+公司+農戶"模式. 根據農村經濟和農村勞動力的需要,設立對口專業,開設面向農村、為農業、農村勞動力服務的課程[16]. 同時,克服落后地區農村居民享受成人教育、農民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等機會不均,資源不平衡的困難,可借鑒美國克林頓政府推行的"農村教育成就項目"\\(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REAP\\), 結合我國落后地區的具體實情使其本土化. 農村居民通過這類教育與培訓,可以提高基本文化水平、提高基本素質,同時還可以掌握農業生產生活方面的專業技能,實現人力資本積累收益轉化,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和農村經濟增長. 在落后地區,因為農村居民基本素質低、農村居民收入低、地方財政力量薄弱而影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障礙將得以掃清.
\\(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增加醫療衛生投入
落后地區,農村醫療保健條件落后和醫療資源極端缺乏,加之當地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意識不強,農民的健康狀況堪憂. 忽視醫療保健的投資會從兩方面影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第一,人的健康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人一旦失去了健康,制度的建設也就無需再談;第二,落后地區,如若農村居民健康得不到保證,就會產生大量的醫療費用,對本身經濟實力就不強的農村居民就如雪上加霜,幾乎全部收入用于治病或防病,致使他們無心參保. 所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增加醫療衛生投入成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必走路徑. 在落后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增加醫療衛生投入要求做到:第一,加大醫療資源投入. 加大醫療資源投入包括加大醫療物力資源和醫療人力資源的投入,特別是醫療人力資源的投入. 落后地區,由于條件艱苦、經濟落后,大部分醫療人才不愿到此,所以應該建立落后地區醫療人才引進機制和優惠機制,吸引這部分人到落后地區服務;第二,繼續推進落后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 "新農合"已深入人心,切實讓農村居民得到了實惠,政府應該繼續從保障水平、報銷程序等方面進行提高、優化,促進此制度的持續發展;第三,以公平為理念,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協調,整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17].
六、結 語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是基于農村居民需求, 最終實現制度供給與農民需求平衡的結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變化,落后地區根深蒂固的傳統養老理念、養老方式難以滿足如今的養老需求;落后地區過低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薄弱的地方財政力量,阻礙了農村居民的參保,降低了農村居民對制度的期望. 在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背景下,主要以傳統養老保障方式為依托的落后農村地區,需要改變陳舊迂腐的養老理念與方式,需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持續庇護. 因此,通過認真分析制度在深入推進與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而影響農村居民作出政策選擇時的邏輯因素, 改變落后地區以往人力資本的投資現狀,從農村居民自身角度破解阻礙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難題,才能真正克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推行過程中的邏輯困境, 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Z].國發\\(2009\\)32 號.
[2] 李瓊,姚文龍.公共財政支持西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續性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3,\\(2\\):135-138.
[3] 馮學軍,張學文.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2,\\(4\\):57-58.
[4] 劉世榮.預期理論視閾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推行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1,\\(5\\):101-103.
[5] 李瓊.影響西部地區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意愿的因素分析---對湘西自治州龍潭鎮 1280戶農民的實證[J].生產力研究,2013,\\(3\\):46-48.
[6] 嵇雷.民族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湖北芭蕉侗族鄉為例[J].生產 力研究,2013,\\(2\\):39-41.
[7] 顧 文 靜.新 型 農 村 養老 保險制 度 參保激勵因素 分析---基 于廣 東 省佛 山 市 的 調查[J].人 口 與 經濟,2012,\\(1\\):86-90.
[8] 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9] 穆懷中,閆琳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決策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1\\):73-82.
[10] 趙桂玲,周穩海.河北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0\\):104-105.
[11] 張娟,唐城,吳秀敏.西部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0,\\(12\\):73-75.
[12] 張紅梅,楊明媚,馬強.現階段阻礙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影響因素---基于農戶參保意愿的實證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17.
[13] 劉世榮.預期理論視閾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推行問題探討[J].商業時,2011,\\(5\\):101-103.
[14] 邱輝,任中平.農村人口流動對當前村民自治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08-112.
[15] 方愛清,陶慧君.城郊社區失地農民生活現狀及其社會支持網絡建構---以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 Z 村和 X 村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31-35.
[16] 白菊紅.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民收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264.
[17] 袁晶.基本醫保制度整合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