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0.1 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中國二次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朝著前方大步邁進,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務造假作為資本市場一個歷史話題,備受市場和審計人的關注。2014 年,證監會立案調查 43 起,包括"博元投資"、"成城股份"、"北大荒"等上市公司和中磊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對 16 家公司,5 家中介機構,171 名上市涉案責任人員作出行政處罰,21 人被市場禁入。當然,這只是監部門所監控到的,未被發現的或許遠不止這些。造成造假案件頻發的原因眾多,但是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企業自身--這一問題的內因。企業內部控制不健全甚至空有其表提供了財務造假的土壤。所以研究如何優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就成了重要的話題。
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眾多,但鮮有研究將組織行為學理論和企業內部控制結合在一起。組織是內部控制的對象,內部控制是在組織之內的管理控制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內部控制理論是以組織行為學理論為基礎,同時又豐富了組織行為學理論。而內部控制已經從查錯防弊的審計功能轉向對企業整體風險控制的框架進行設計。這一目標的轉化越來越貼近組織行為學理論的目標。
組織行為學理論和內部控制理論這兩種理論的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狀態。然而回顧這兩種理論的歷史沿革可以發現,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滯后于組織行為學理論的發展,甚至在某種狀態下內部控制理論是被動地接收和響應。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組織行為理論就實現了由個體到組織,由封閉到開放,由單一到多元的變化,而內部控制理論的實質性轉變是在九十年代才開始的。
完成組織目標需要內部控制這一關鍵的方法,組織行為學為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了實現組織行為學理論對內部控制實踐的促進和指導,需要及時地吸收借鑒組織行為學的最新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然而早期的內部控制理論還局限于狹隘的控制目標,沒有意識到與組織行為學的關聯。組織行為學理論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發展水平較為深入,或許我們能夠從組織行為學理論中汲取新的養分。
0.2 國內外文獻綜述。
0.2.1 文獻綜述。
(1) 國外內部控制理論。
在 2002 年美國頒布薩班斯法案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視角開始轉向內部控制公開披露。國外的文獻大體體現了三個研究方向,即存在內控缺陷的組織特點、內控缺陷信息被披露帶來的經濟后果、減少內部控制缺陷的方法。
2004 年 Teadway 委員會以全新的 COSO 報告,即《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取代了以前的企業內部控制報告,新報告在原有傳統內部控制概念的基礎上擴展了對整體框架和內部控制要素的定義,從而實現了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重大突破。
《薩班斯法案》頒布之后,Ge and MeVay(2005)用實證的方法研究披露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業的特征,發現其實質性缺陷與公司經營復雜程度相關,而小規模、盈利少、資源投入不足的企業更容易產生缺陷。
Doyle.Ge(2006)以 320 家上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造成企業內部控制缺陷的因素。這些影響因素包括小而年輕、業務流程復雜、財務管理較弱。
Doyle 等(2007)對企業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進行了相關性分析。他認為內部控制缺陷會導致較低的盈余質量,從而影響企業的融資活動。
Ogneva(2007)認為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會影響投資者對投資風險的判斷。
較差的內部控制活動降低了財務報告的可信性,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Hoitash(2009)認為,良好的公司治理環境能夠幫助企業建立更好的內部控制體系,采取有效措施如股權激勵制度能夠激勵經理人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Yazawa K(2011)對日本企業的內部控制狀態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同樣的公司特征,同時還發現強制性的內部控制制度要求能夠改善企業的盈余質量。
(2) 國內內部控制理論。
2008 年 5 月 22 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出臺了,這部規范深刻影響著我國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和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
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2000)從控制論原理出發,多角度的分析了內部控制,并從 COSO 報告背景、內容和創新點受到啟發,提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應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流動與溝通、內部監督五個方面加強和完善。同時應建立一個統一的準則或指南指導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建設。
閻達五,楊有紅(2001)的研究認為,如何保障財務信息真實有效,是內部控制理論的主題。伴隨當代公司治理機制的不斷改善,內部控制目標也不斷地更新和擴展,公司治理結構提供制度環境,內部控制框起到內部監督功能。
程新生(2004)將委托代理理論和組織行為學理論思想引入內部控制建設。
他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三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治理型的內部控制。他認為,加強企業的治理和經營效率,能夠促進內部控制的完善。
而提高治理效率的方法包括建立健全決策、激勵、監督機制。
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2005)對 2004 年新頒布的 COSO 框架進行了解讀,發現企業風險管理是對企業內部控制內涵、目標和要素的發展。關注企業風險比關注企業細節控制更為重要。
楊雄勝(2005)將視野擴展到了經濟學、管理學、審計學等相關的理論,認為要想獲得內部控制的新進展,就需要運用多樣的公司治理理論。而經濟學對內部控制的影響較小,只有把內部控制放到公司治理的大環境中才能獲得現實意義。
張硯,楊雄勝(2007)在當年回顧和展望了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文章認為內部控制應以提高自我引導能力為目標,改變以審計可實現性為目標的理念,關注組織最根本的目標。并且應將前饋和柔性的控制手段融入內部控制活動中。
楊有紅,汪薇(2008)通過描述性統計對 2006 年滬市年報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狀況分析,發現有些企業并未按強制規定對內部控制信息進行披露,企業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缺乏動力,外部審計和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缺乏標準。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應采取強制性和鼓勵性相結合的方法。
方紅星,金玉娜(2011)以 2009 年 A 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內部控制與企業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優秀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選擇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則可能減少盈余管理。
0.2.2 文獻評價。
根據對文獻的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已經注意到要借鑒多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等理論來完善和更新內部控制理論,但把組織行為學理論和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細致對比分析,研究二者關系的文獻還相對較少。國內外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的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相對不足。內部控制的主體是人,而對人行為深入研究的組織行為學必將有助于內部控制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0.3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研究意義、內容和方法,同時對內部控制的國內外文獻進行綜述。
第二部分為組織行為學與內部控制的基本理論。闡述了組織行為學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歷程,及其對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影響。
第三部分是運用組織行為學理論分析內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即對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組織行為學分析。
第四部分介紹了萬福生科公司及其財務造假案件,闡述了萬福生科的財務造假手段和造假特點。
第五部分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對萬福生科內部控制問題進行分析,即對萬福生科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組織行為學分析。
第六部分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對萬福生科內部控制提出建議。
研究方法包括一下幾種:
(1) 規范研究法:回顧和總結組織行為學和內部控制理論的歷史沿革從而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2) 系統分析法:從企業管理角度出發將組織行為學理論和內部控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3) 因素分析法:運用組織行為學理論對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進行因素分析。
(4) 案例分析法:運用案例研究,以萬福生科為例,運用組織行為學理論對內部控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
(5) 文獻研究法:根據對現有的相關文獻搜集,然后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通過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分析萬福生科公司的內部控制缺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