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據數據統計,我國企事業單位提供的工作崗位逐年遞增,而大學生就業率卻直線走低。誠然,大學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直線上升固然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大原因,但歸根結底是高校的培養機制與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脫鉤,強調學生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的傳統大學生能力觀已遠遠適應不了當代社會的需要。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內涵做了研究,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總結來看,都提到了高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內在就業能力,即個體成功獲得、保持和轉換工作時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及其個性特征,主要包括:職業認同、專業知識與技能、社會資本、個人適應能力等。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組織行為學教學特點
組織行為學融合了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規律性,幫助個體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與技巧,對其職業生涯的開發與管理產生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國內很多高校都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唯一”目標,忽視了其他就業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用人單位反饋的結果來看,他們往往最重視的反倒是大學生的職業認同、社會資本以及個人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表現,譬如責任感、敬業精神、吃苦耐勞、誠實正直等個性品質。這些結論給了高等教育啟示,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也不能忽視培養大學生清晰的職業意識、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適應能力。
組織行為學作為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一、一年級開設,這一時期正是學生熱衷于思考人生和未來的階段,是自我意識充分覺醒和發展的階段,對于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愿望。這恰恰是進行個性、素質、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意識喚醒的良好時機。因此,我們的教學模式就應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兼顧學生個性發展和就業能力培養的模式。
二、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設計
以培養就業能力為目標導向的教學改革,必然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充分考慮如何將大學生的各部分就業能力的培養貫穿其中。結合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目標,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設計課程內容。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個體行為這一篇章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個體心理和人格特征差異以及借此預測工作行為。組織行為學的心理學部分為開展心理測試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氣質、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借助一定的測量工具進行心理和行為測試。在寓教于樂的同時,使他們初步了解自我和職業世界,對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方向有初步的思考,并逐漸形成職業認同;同時增強對于自己和他人行為的辨識能力,更好地進行自我控制與人際互動,發展健全的人格,為日后求職和進入職場培養和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2.引導學生探索情緒管理。大多數學者同意這樣的觀點:人無法讓工作擺脫情感達到完全理性,了解情感和情緒的作用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解釋和預測員工的行為。組織行為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情緒智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情緒智力包含的具體維度以及情緒如何影響工作績效是這部分的教學要點。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在未來的求職就業中,情緒智力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求職成功性,情緒智力對于一個人在職場的成功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同時,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小組成員分析個人在情緒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
3.訓練學生的人際技能和溝通能力。人際技能是影響個體在群體中的績效和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企業和招聘崗位考察的重點,是求職成功的重要因素。針對人際技能,組織行為學著重通過“溝通”和“沖突處理”兩章內容對學生加以訓練引導。目前多數大學生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以個人為中心的傾向比較明顯,往往在人際交往、溝通方面頻出困惑和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充滿人際矛盾和人際沖突的場景,讓學生扮演相關角色,引導學生去發現在人際溝通中存在哪些障礙,尋找有效溝通的方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未來的就業以及職場中盡可能多地積累人脈,獲得更多的幫助。
4.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在財富500強的企業中將近80%的企業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員工采用團隊形式,這一數字還在逐漸擴大。要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工作是今后的職場趨勢,并且應該學會如何使所在的團隊更為有效。因此,課程的諸多環節可以設計為團隊參與形式,讓學生自行分組,每組推選一位組長,負責與課程有關的任務分配與組織,并賦予組長一定的監督考核權。每個小組設計白己的名稱和宗旨,形成學習型團隊。通過小組內部合作交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組建團隊、設定目標、分配角色、解決沖突、防止社會惰化,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5.培養學生的樂觀心態與自我效能感。樂觀和自我效能感是積極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對象。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與判斷,而樂觀,是最積極的性格因素之一。擁有樂觀心態和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不管在學業上還是在未來的就業中,都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成果。因此,在積極組織行為學這部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引經據典,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去建立樂觀的心態,通過不斷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回顧人生中的成就事件來肯定自己,鼓勵自己,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能從內心保持陽光、積極向上的精神,即使在未來就業競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三、基于學生內在就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方法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運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充分參與和體驗中進一步認識自我,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未來的就業打下基礎。
1.小組討論,案例教學。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能培養出死記硬背的學生,使其喪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就導致其在未來就業中缺乏競爭優勢,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我們要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參與的環節,經常性地布置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主題或案例,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做社會調查、討論與分享。例如在領導這一篇章中,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領導風格其下屬成員的士氣更高,業績更好??梢宰屆總€小組尋找目標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一方面讓學生走出象牙塔,接觸社會,增加見識;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而這些都是求職就業中的關鍵性要素。
2.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學要求圍繞某一組織行為學問題,盡可能人為創造某種組織管理活動的仿真環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各種管理角色,其最大特點就是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形成切身體會,讓其了解人的行為與組織管理的復雜性,為將來走上職場,具體開展工作做好心理準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讓學生編排情景劇的方式,圍繞氣質、性格、情緒、激勵、溝通、領導等幾個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編自導自演與主題相關的情景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小組編劇排劇的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人際溝通、沖突處理能力及領導能力。
3.游戲。有調查研究表明,游戲在現代課堂教學中能起到提高學生參與興趣,提升課堂效果的作用。因此,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大綱和有關安排,有計劃的設計游戲。當然,該課程所使用到的游戲并不單純為玩而游戲,每項游戲都有其特殊的“目的”,例如在個體心理與個體行為部分,可以設計尋找物品游戲;在群體心理與群體游戲部分,可以設計“傳話”游戲、“搭紙牌”游戲;在領導章節設計圖案游戲等等。學生在游戲中往往能發現平時所忽略的人際交往的技巧、團隊合作的要領。
4.辯論。把辯論賽引入課堂,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或全班同學圍繞特定的主題各抒己見,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一場辯論賽就是一次充分表現學生自身情感、意志、個性和能力的“舞臺”,辯論式教學是討論式教學的更進一步,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而在辯論時構建學生的“學習團隊”,又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而這些能力都是未來就業的內在能力之一。
參考文獻
[1]杜晶晶?;趯W生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2):43-45
[2]朱 新 秤。就 業 能 力:內 涵 、結 構 及 其 培 養[ J].廣 東 社 會 科學,2009(4):164-168
[3]徐華?;谝龑Т髮W生自我發展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33):77-79
[4] 劉陽,張嘉威,王金明,王學婧。情景模擬教學法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的應用[J].唐山學院學報,2010(11):99-101
[5]洪巧紅。淺談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途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