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的含義
態度是個體對外界事物的一種較為持久而又一致的內在心里和行為傾向。態度具有社會性、指向性和相對穩定的連續性的特點。態度是評價對某個特定的人或事物喜愛或不喜愛的心里傾向,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感受。 態度與行為緊密關系。通常,管理中存在的缺乏激勵、反饋、信任或其他問題會導致員工產生消極態度。對于管理者而言,了解態度的前因后果非常重要。
(二)態度的構成
態度是在人和事物的評價性反應基礎上產生的,由認知、情感、行為、三個部分構成。 1.認知成分 認知成分是指對人或事物的看法、評價以及帶評價意義的敘述。它由個體所持的信念、觀點、知識或信息組成。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個體對某人或事物的好惡,帶有感情色彩和情緒特征。這也是左右態度并指導其行為的關鍵。 3.行為成分 行為成分是指對事物的行為準備狀態和行為反應傾向,是以某種方式對某人或事物作出贊賞或反對的意向。態度的行為要素是通過觀察行為,或者詢問關于行為和意圖的問題來測量的。
(三)態度和個體行為的關系
1.態度一致性 人們總是春秋態度之間及態度和行為之間的一致性。個體試圖消除態度的分歧并保持態度和行為之間協調一致,以使自己表現出理性和一致性、如果出現不一致,個體就試圖采取措施以回到態度和行為重新一致的平衡態。其做法是:改變態度、改變行為或者找一種合適的理由。
2.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由列昂·費斯廷格于19世紀50年代后期提出,試圖解釋態度和行為之間的聯系。 1.認知失調,指個體可能感受到的兩個或多個態度之間或行為和態度之間的不和諧。個體試圖減少不協調,尋求使不協調最少的穩定狀態。沒有人能完全消除不協調狀態。 2.降低不協調程度取決于三個因素:導致不協調的因素的重要性;個人認為他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協調可能帶來的后果(激勵)。 3.認知失調理論??梢詭椭M織的管理者預測員工行為改變的傾向。
二、工作態度
(一)工作態度的含義
每個人對待不同的人和事物都有不同的態度。組織行為學著重研究與工作相關的態度,即工作態度。這些與工作有關的態度包括員工持有的對工作環境方面的積極和消極的評價。所謂工作態度,是指對工作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包括工作的認真度、責任度、努力程度等。
(二)工作態度的構成
組織行為學中的大多數研究集中在三種工作態度上:工作滿意度、工作參與和組織承諾。其中,前兩種態度指向的是工作,后一種態度指向的是組織。 1.工作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指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的一般態度。一個人的工作滿意度水平高,對工作就可能持積極的態度;對工作不滿意的人就可能對工作持消極態度。當人們談論員工的態度時,更多的指工作滿意度。事實上,這兩個名詞經常交互使用。因此,組織行為學家認為工作滿意度是非常重要的。 2.工作參與 工作參與的定義尚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維度來解釋這一名詞。本書采用Kanungo的定義:工作參與是個體對工作的心理認同的一種總體認知狀態,在此狀態中,工作被看成具有滿足個體主導需要和期望的潛力。工作參與程度高的員工對他們所做的工作有強烈的認同感,并且真的很在意他們所做的工作類型。有的學者稱此為工作投入,即個人心理上對工作的認同程度,認為 工作績效對自我價值的重要程度。 3.組織承諾 組織承諾是員工對于特定組織及其目標的認同,并且希望維持組織成員身份的一種狀態。所以,高工作參與意味著一個人對特定工作的認同;高組織承諾則意味著對于所在組織的認同。
三、工作態度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
組織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員工的工作態度對其行為的影響,科學地即使了解員工的工作態度,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員工形成積極的工作態度,在分析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工作效率、提高士氣,進而提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提高組織的績效。 前國家足球隊教練米盧有句座右銘:“Attitude is everything”,幾乎每次訓練課上他都會戴著寫有這句話的帽子出現在隊員和記者面前,并且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潛移默化地向弟子和外界灌輸著這一思想。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是“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算復雜,分析起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二是沒有好的態度就不會有好的結果。其實中國國家隊的表現,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當初,米盧在任的時候,時時刻刻強調態度的重要性,要各個隊員擺正態度,進行各項比賽。正是憑著米盧的這句話,不斷地激勵著國家隊的隊員們,所以最終中國隊才能在44年后第一次進入世界杯的決賽階段。 在足球場上,這句話帶給中國人巨大的震撼與驚喜,在成功的企業中,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確保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使員工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獲得較高的工作滿意度以促使他們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態度結構中的認知成分與員工掌握的知識和獲得信息有密切關系,因此,管理者試圖通過溝通改變員工工作態度時,要注意個人所掌握的信息的范圍、深度、和準確性。另外,在溝通時要注意技巧和溝通方式的多樣化,防止員工產生心理阻抗,促使他們形成準確、積極的工作態度。
企業員工因受群體壓力的影響,為避免群體孤立,會使其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以符合群體規范和成員期望,因此管理者可運用群體的力量改善個人態度。并且員工們遵守相同的行為規范,完成共同的目標任務,使他們更易形成相似的 態度。因此,企業管理者可通過組織制定的規章制度來有效地改變員工態度。實驗表明:集體規定公眾參與的態度形成與改變比個人的勸說更具有權威性,更有助于人們態度的改變。如果把組織規定與個別勸說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群體行為規范建設是管理者促進員工準確態度形成的重要措施。
參與改變就是積極引導員工參加有關的活動,在活動中改變態度。心理學家勒溫認為,參與較好的轉變態度。比如讓員工參與改制將改變他們的敵對態度。組織也可提供角色扮演的機會,讓員工參與到活動中。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一個時期內把自己當成另外一個人,并按照這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來生活,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從而最終實現態度轉變。比如某些醫院開展醫生病人角色互換體驗活動,讓彼此更加理解對方尤其是醫生在體驗角色之后,工作態度的轉變十分明顯。 組織管理過程中對員工態度的管理,可以保證組織管理的有效性。態度調查的結果往往發現,最糟糕的抱怨可能來自那些擁有最好工作條件和最優厚待遇的員工身上,那些管理層認為客觀公正的政策可能被大多數員工認為是不公正的。因此我們需測量和了解員工的工作態度,有助于管理者忌食了解員工的真正需求,便于人才的管理。另外,組織管理中,有些員工本事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并不是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夠,操縱技術不熟練或是健康狀況不好,而是受他們的工作態度的影響。因此在組織管理的過程中,管理、培養員工的工作態度有助于員工潛能的發揮,推動組織的創新發展。
態度管理有助于組織的成功并購和順利改制。如今,面臨市場競爭的巨大挑戰,較多企業環境實踐中逐漸對企業文化認同。如果將兩間具有不同企業文化的公司并購,必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研究表明:員工工作態度調查問卷調查的“工作滿意度”、“改制適應性”、“成就心向”三個方面改制企業員工心理體驗水平普遍較低。也就是說企業的成功并購,順利改制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來自不同文化的公司員工工作態度的和諧和認同。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這一時代最重大的發現,是我們可以改變態度來改變生活?!睉B度的形成和改變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行為的表現。任何成功的人都應具備兩個因素:良好的態度、優良的能力和技巧。一個優秀的員工首先應該有良好的態度,這個態度既包括他對待事物,為人 處世的態度,也包括對待工作的態度。過去的組織管理往往強調理性、規則和刻板的上下級關系,卻忽略員工的心理需求是否滿足,忽視精神的管理。員工的工作態度是決定組織命運,影響組織工作氛圍和員工工作效率,促進組織和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