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我國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可增加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可增加腦缺血事件發生風險,頸動脈斑塊脫落后可形成血栓,從而導致血管狹窄,引起腦血管事件,因此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其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將大幅升高。近年相關研究指出,細胞外基質降解增加及合成減少,是導致斑塊破裂引起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關于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劑\\(TIMP-1\\)與老年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尚不明確。為此本文采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高血壓患者斑塊形成情況,并探討斑塊形成及其穩定性與MMP-9及TIMP-1的關系,旨在為高血壓患者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25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高血壓的診療標準,且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同時排除肝腎功能異常、繼發性高血壓、心臟疾病、內分泌失調等患者。采用頸動脈超聲測量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并根據測量結果分為單純高血壓組45例,輕度粥樣硬化組42例以及重度粥樣硬化組38例。另選取50例非粥樣硬化的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并排除高血壓患者,其余指標如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吸煙史等與高血壓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患者于入院次日空腹抽取靜脈血5ml,經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免疫吸附法測定MMP-9及TIMP-1水平,試劑盒由上海生物儀器公司提供,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由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進行。頸動脈斑塊測量:測量前患者均靜止休息30min,采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頸動脈IMT進行測量。\\(1\\)粥樣硬化定義:根據歐洲高血壓協會2007年對高血壓的定義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評定。正常:患者無斑塊形成,IMT≤0.9mm;輕度粥樣硬化:0.9mm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s法分析IMT與各指標的關系;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與高血壓組MMP-9、hs-CRP、IMT、TIMP-1水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高血壓組MMP-9、hs-CRP、IMT水平顯著升高,而TIMP-1水平顯著下降\\(P<0.05\\),見表2。
2.2高血壓組不同程度斑塊硬化患者各指標比較重度粥樣硬化組MMP-9、hs-CRP、IMT水平高于單純高血壓組及輕度粥樣硬化組,而TIMP-1水平則低于單純高血壓組及輕度粥樣硬化組\\(P<0.05\\),見表3。
2.3不同斑塊類型患者各指標比較與穩定斑塊組比較,不穩定斑塊組MMP-9、hs-CRP、IMT水平顯著升高,而TIMP-1水平顯著下降\\(P<0.05\\),見表4。
2.4高血壓患者IMT與各指標相關性分析高血壓患者IMT與hs-CRP\\(r=0.398,P<0.001\\)、MMP-9\\(r=0.412,P<0.001\\)、TIMP-1\\(r=0.348,P=0.003\\)呈正相關。
2.5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病變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MT、MMP-9、TIMP-1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5。
3、討論
近年隨著人們對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動脈粥樣硬化已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顯示,通過超聲可了解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過程,為頸動脈斑塊診治提供依據。駱黎等認為頸動脈內膜增厚是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斑塊由于富含脂質,動脈壁應力較大,纖維帽薄弱,容易受到高速血流沖擊,因此斑塊常發生破裂,暴露的膠原及脂質可刺激血小板,并促進凝血反應形成動脈內血栓,從而引起斑塊脫落、潰瘍,導致腦血管事件發生。MMP屬于同源酶,是一組依賴鈣離子及鋅離子的中性蛋白酶家族,其功能主要為再塑造或降解細胞外基質,從而維持細胞外基質動態平衡。MMP-9屬于MMP家族中的一員,其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合成,并以無活性酶原形式分泌,可通過纖溶酶水解而活化。TIMP屬于MMP活性天然抑制物,其能與MMP-9形成可溶性非共價化合物從而抑制MMP形成的作用。V型明膠原是纖維帽及粥樣斑塊基底膜重要組成物質,MMP-9可促使V型明膠原進入平滑肌細胞內,并加速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及粥樣硬化進程。余傳慶等研究表明,不穩定頸動脈斑塊患者MMP-9水平顯著高于穩定斑塊組,而TIMP-1水平則顯著下降。細胞外基質降解增加及合成減少是引起斑塊破裂的重要因素,而MMP-9與TIMP-1之間的平衡是調節細胞外基質合成及降解的重要條件,當兩者平衡被打破時,細胞外基質則無法合成,從而導致細胞外基質合成受阻,增加斑塊形成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高血壓組MMP-9、hs-CRP、IMT水平顯著升高,而TIMP-1水平顯著下降\\(P<0.05\\),表明在高血壓患者中已經存在MMP-9與TIMP-1失衡的情況,患者頸動脈斑塊已經出現增厚情況。重度度粥樣硬化組MMP-9、hs-CRP、IMT水平高于單純高血壓組及輕度粥樣硬化組,而TIMP-1水平則低于單純高血壓組及輕度粥樣硬化組\\(P<0.05\\),表明隨著粥樣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患者MMP-9水平顯著增加,而TIMP-1水平顯著減少,進一步說明MMP-9與TIMP-1失衡是引起頸動脈斑塊硬化的重要因素。
Wang等研究指出,不穩定斑塊容易脫落或出現破損,從而導致腦血管栓塞,引起急性腦梗死。本研究中與穩定斑塊組比較,不穩定斑塊組MMP-9、hs-CRP、IMT水平顯著升高,而TIMP-1水平顯著下降\\(P<0.05\\),表明MMP-9、TIMP-1失衡是引起斑塊不穩定的重要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MT、MMP-9、TIMP-1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進一步說明動脈粥樣硬化及不穩定斑塊的形成與MMP-9、TIMP-1失衡有關。
綜上所述,血清MMP-9、TIMP-1水平與高血壓頸動脈斑塊形成及其穩定性關系密切,通過測定MMP-9、TIMP-1水平可有效預測高血壓患者斑塊形成情況,從而為腦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寶輝,劉杰,李衛,等.基質金屬蛋白酶9及其抑制劑與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3\\):290-293.
[2]徐夢怡,周俊山,劉宇愷,等.中青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1、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改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