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高等院校建設發展的社會環境、內部環境都變得愈加復雜并且在迅速發生變化,高等院校的“行政化”現象和趨勢已長期存在,“行政化”帶來的弊端和阻礙作用也得到學者和政府決策者的共識,去行政化的研究得以廣泛開展并實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戴琳凌,2010)。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提出“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新華網,2013)。高校去行政化,已經成為改革的方向并且已經列入改革清單。在上述行政化存在和面臨的改革背景下,結合作者高校工作經驗,本文從組織行為視角探究高校去行政化的意義。
一、組織結構分析
組織結構是組織存在、運作、發揮功能的基本架構,是組織進行部門設置、職能劃分、管理運轉、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羅賓斯(1997)定義組織結構是“對工作任務如何進行分工、分組和協調合作”。組織結構理論認為,組織結構決定了組織的功能,組織功能是結構的表現。只有具有合理的結構,組織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合理的組織結構對整體事業發展、目標實現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高等院校的內部結構伴隨著社會發展也不斷進行變遷,目前也形成了特有的組織結構形態。按照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International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2002年修訂的對經濟活動進行的分類,包括17個大類、62個部門、161個組,首次將教育機構劃分在M類,形成專門的類別進行分類(袁勤儉,2012)。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將組織機構分為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機關四個大類(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2014),國有公辦的高等院?;緦儆谑聵I單位一類,在高等院校中占有大多數量?,F代組織理論將組織結構劃分為直線制、職能制、事業部和矩陣制組織結構,劉健華(2007)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院校符合直線型組織結構的特征。
以上幾種高等院校組織機構分類的方式,決定了院校中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方式。根據《高等教育法》和《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公辦高等院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并且按照國家現有行政級別設置,各院校配置處級到部級等行政級別,院校內部根據組織結構按照職級進行人員配備。行政化的人員配備固然給予高等院校較高的社會認可,也幫助高校人員方便與社會各界的交往,也必然給各高校參與社會分工協作提供平臺,但在本質上,行政化與“教授治?!钡拇髮W理念產生沖突。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勢必消弱教師在主要問題上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行政化決策也會影響甚至遏制學術決策。美國學者阿特巴赫(朱騫,2011)指出,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大學行政管理化、高等教育領域中行政人員數量的增長,高級行政人員的管理權力大大加強,他們控制了預算和學術規劃。由于直線型組織結構的設立,高校普遍實行行政階層化管理,不可否認,直線型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調配組織內各類資源,能夠較好的統一工作目標,但與高校與生俱來的學術自由的內涵有相悖之處。
從組織結構的角度出發,教育行政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大學精神的彰顯,也遏制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的內涵,去行政化改革是符合現代管理科學規律的正確決定。
二、組織宏觀影響因素分析
組織宏觀影響因素包含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都對組織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周穎潔&張長立(2007)指出“現代組織理論把組織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著重研究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文以現代組織理論為指導,探究與高等教育行政化相關的宏觀影響因素。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多元辦學主體的存在和發展趨勢也日益顯現,行政隸屬關系仍是高等院校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之一。劉新財(2011)認為,高等教育行政化問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源,本質上是由以“政校一體、管辦合一”為特征的二元結構管理體制造成的。這種行政隸屬關系,對高等院校各方面產生的直接影響比較深刻,各院校的內部常設機構往往按照主管部門的框架對口設置,對口部門設置無疑會便利業務活動的開展,但抹殺了高等院校自主設立機構的靈活性,丟失對院校實際工作需求的考慮,過多關注到對口業務的開展。因而辦學活動的開展,自然跟隨行政主管機構的工作方式。
高等教育自建國以來六十余年的發展,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占比不斷提高,但教育資源配置市場化尚不充分。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方式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也在實踐中進行了檢驗,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與總體社會經濟發展尚不協調。目前,高等教育的招生計劃、財政撥款、科研項目等都由政府各部門統一調配,課程設計、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等均由政府部門宏觀引導。市場的調配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自主能動性也受到限制。另外,傳統文化里固有的官本位思想長期存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對教育工作者的價值取向、職業規劃仍有著一定的影響。
從組織宏觀影響因素分析,高等教育去行政化不僅是教育孤立進行的,是需要廣泛的環境因素與之配合,是一項系統繁雜的改革工程。
三、系統論原理分析
L.V.貝塔郎菲(楊曉,2008)提出的系統論的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整個世界就是系統的集合;整體性、聯系性、層次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是所有系統的基本特征”。系統論研究方法在教育領域廣泛使用,以系統論原理作為基礎,高等教育即是一個與發展環境復雜聯系著的有機整體。上文中從組織結構、組織宏觀影響因素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意義,是和系統論中系統的整體性、聯系性和層次結構性的思想相統一的,下文從系統的動態平衡性和時序性分析去行政化的時代意義。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演變歷史,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點的局面。高等教育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穩步發展,到1999年規模的急劇擴張,經歷了教育層次、教育規模、教育格局的幾次變革,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4)統計表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9.8%,提高到2002年的15%、2007年的23%、2013年的30%,這種現象也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行政化的逐步形成和強化正是隨著高等教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入學需求、人才數量、就業崗位、教育保障、科學研究、經濟增長等與之相關的各類相關因素同步發展的,并逐步達成了一種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的達成,離不開行政化手段的干預和調節,應該肯定行政化管理的積極作用和效果,行政化的手段有效的保證了教育公平,合理調節教育資源分配,有效引導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任何系統的平衡性都是動態變化的,平衡的格局就面臨著不斷被打破并重新確立,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正面臨改革的需求和平衡性的重新確立。因此,逐步去除行政化干預就成為保障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等教育保持其動態平衡性的迫切要求,也是滿足高等教育發展到現階段時序性要求。
四、差異化理論分析
差別化戰略是管理界的“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是將提供的服務差別化,樹立起一些全產業范圍中具有獨特性的東西”。邁克爾·波特認為:“實現差別化戰略可以有許多方式:設計名牌形象、技術上的獨特、性能特點、顧客服務及其它方面的獨特性,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幾個方面都有其差別化特點”(劉亮,2012)。差異管理逐漸成為西方現代管理學中普遍運用的思想,其廣泛適用于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等領域,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正與差別化理論的思想相悖。
謝進川(2005)指出,在很多領域,我們一直習慣于“劃一”的無差別化做法,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滿足于這種做法,而差異化管理在本質上是一種多元思維,但并非一致性的效果。上文提及的高等教育宏觀影響因素、內部結構的趨同,并且接受類似的行政化的政策引導,必然導致在發展定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同質化現象。差異化管理倡導在教育行業內的不同類競爭,這種競爭對高等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效用,而高等教育行政化的資源配置在引導一種同類競爭,加劇對同類資源的爭搶,從而會形成愈加同質化現象。
高等教育行政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高等院校內部管理模式的固化,這種固化逐步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工作模式,高校工作人員也無力與固化的文化氛圍抗爭,逐步從屬于行政化的工作模式。差異化理論從微觀層面倡導組織內部進行差異化管理,鼓勵內部參與者更多的活動空間,進而激發參與者的內生動力。馮興元(2005)在《通過促進競爭來繁榮高等教育事業》一文中倡導,應該突破傳統管理模式的統一均衡狀態,按照需求進行差異化管理。
五、結語
高等教育行政化現象,形成并作用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其作用應當辯證分析。在新的發展時期,高等教育進入到新的挑戰期和機遇期,以組織行為學的理論進行判斷,行政化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已不能完全滿足高等院校建設發展的需求,應科學的認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重要意義,借助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機,推動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戴琳凌.兩會熱點網眼前瞻七:教育如何推進公平和“去行政化”[Z].新華網,2010.
[2]馮興元.通過促進競爭來繁榮高等教育事業[N].北方經濟時報,2005-3-4\\(T00\\).
[3]劉健華.我國高校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學術交流,2007\\(1\\):185-188.
[4]劉亮.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原著中文譯著[M].華夏出版社,2012.
[5]劉新財.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理性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11\\(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