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況
綏芬河水系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有南北兩源組成,北源小綏蘇河發源于東寧縣太平嶺,南源大綏蘇河發源于吉林省汪清縣的老爺嶺。全長 443 公里,大小支流 163 條,兩源于東寧縣的道河鎮下游約 3 公里處匯合。綏芬河屬山區性河流,水流急促。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500 毫米,5-8 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 65%,春季和夏秋之際成為汛期。徑流年際變化大,豐、枯水相差 10.8 倍。平均流量為41.5 立方米/秒,折合年徑流量為 13.1 億立方米。平均封凍時間 128天,多年平均最大冰厚 0.9 米。水能資源豐富,天然落差大,理論蘊藏量為 13.9 萬千瓦,上中游已建成多座小電站,但大量水能資源尚待開發利用。河中有灘頭魚、大馬哈魚、鰭目魚等特產。
2 水環境現狀
2.1 流域面積廣,面源污染嚴重
綏芬河水系在境內全長 258 公里,干流在中國境內長 61 公里,中俄界河長 2 公里,總流域面積 17321 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 10059 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 3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74條,主要支流有大綏芬河、小綏河、大肚川河、二道溝河、寒沖河等。
大小支流縱橫交錯,流經六鎮(東寧鎮、道河鎮、綏陽鎮、大肚川鎮、三岔口鎮),途經村屯 82 個,沿岸耕地 90 萬畝,每到雨季洪水、泥石流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廢棄物、居民生活垃圾、建筑棄渣廢料等淤塞河道時有發生,這些都是造成河流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2.2 河道萎縮,水位下降,行洪能力不斷下降
無序超量和非法河道采沙是河道萎縮、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規模、長河段無序超量的采砂,致使河床形態、河流走向發生巨大變化,河床嚴重下切,水位下降并改變流勢和河勢,對兩岸護堤和水利灌溉基礎設施等涉水建筑物帶來安全隱患。河床無序下切,造成水位下降,嚴重影響了沿河供水等取水工程的正常運行,甚至取不到水,供水量及保證率無法滿足,危及供水安全。這些情況不僅加劇了各方用水的緊張需求狀況,也導致日益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而且顯著改變了河流泥沙沖淤規律及自然凈化能力,加重了水體污染程度,致使河道嚴重萎縮,行洪能力降低,危及沿岸地區居民生產生活安全,加劇了河流洪澇災害險情。
2.3 城市污水凈化率低,水質下降不斷加劇
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類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處理弱化及管網配套建設的不完善,是導致水環境不斷加劇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1)污水管網建設不完善。由于城市污水管網配套建設資金有限,管網建設及弱化管道改造滯后,部分城區居民在使用時堵塞管道。(2)房地產開發企業盲目追求商業利潤,把樓區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城市內河或地下沉淀自然分解,嚴重污染區域水質。(3)城市污水處理企業年處理污水能力有限,不能滿足污水處理需求,造成城市大量廢棄污水,企業凈化一部分,自然分解一部分,排放內河大部分。
2.4 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水環境不斷惡化
長期以來,由于人為活動造成自然環境破壞問題日益突出,濫墾盜伐,陡坡開荒,無續放牧等違背自然規律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以河流斷流、土壤鹽漬化、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為主的水環境破壞不斷加劇,同時造成中小流域土地流失嚴重,洪水肆虐,影響了沿岸城鄉生產和居民正常生活,加劇了流域生態環境惡化。據統計,綏芬河水系原有魚種 21 科 21 屬26 個種類之多,目前,各魚科屬種類不及三分之一,大馬哈魚、鰭目魚、狗魚、誓羅魚等珍貴魚類二十多年來聞所未見。
3 水環境治理對策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到產業政策、資金投入、行政監管、結構調節、水流域性等多方面。水環境治理工作要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強生態建設密切結合,科學規劃,統籌治理,建立和完善綜合治理機制,鼓勵、調動社會資金注入,促進水環境治理工作長效化、機制化、法制法,是解決、控制河流水環境污染的關鍵。
3.1 統籌安排,嚴格控制流域水環境面源污染
加強水環境面源污染的宏觀調控,強化河流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樹立環保意識,減少、杜絕人為水污染,不斷增強居民水污染防治意識。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加大生態農業建設,提高有機肥使用量,降低農藥、化肥污染。整合畜禽零星散養量,控制畜禽養殖棄渣入河量,完善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強生態建設,加大重點區域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發生率,建立建全長效監管機制,控制農業生產廢棄物,持續嚴厲打擊盜采林木資源非法行為,維護生態平衡和森林植被覆蓋率,將水環境面源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
3.2 嚴格執法,加強區域間聯合執法檢查力度
切實加強區域間河道執法檢查力度,實行全流域統籌監管,規范河流建設項目審批和驗收,科學統籌流域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強化河道綜合治理,發揮區域河流水系的綜合效益,涉河砂場嚴格按照河道采砂清障協議,開展清障、平整尾堆等工作,確保河道暢通。加強各區域間協調合作,完善河道保潔長效管理,維護良好的河道環境,綜合考慮沿岸居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平衡關系,做到微觀與宏觀相結合,促進水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定期開展聯合專項執法檢查活動,采取聯合執法,實行“各負其責、部門聯動”,切實加河道監管和執法工作力度,保護河道生態環境,確保防洪安全和社會穩定。
3.3 科學規劃,完善城市污水管網及涉企建設
堅持依法治理污水,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發生,不斷提高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嚴格控制居民區點源污染,加大處罰執行力度,利用排污費、排污權交易費等設立城市水污染治理基金,用于扶持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減輕企業治污的資金不足。加大涉污企業監管度力,健全污水處理運行管理機制,建立節能減排問責工作制,采取獎懲結合的措施,調動涉污企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使水污達標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完善城市污水處理管網配套建設,加快老舊弱化管網改造,有效截流居民生產、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提高污水入網率和處理排放達標率。
3.4 協調聯動,完善流域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決策制定,建設流域水環境信息發布平臺,定期開展水環境巡查,進行分析總結、發布監測報告。完善水環境質量自動在線監測站網、加快沿岸水環境監測網絡站點建設,認定流域水環境保護范圍,不斷深化區域污染源環境監管能力,定期出具監測數據或結論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加強各區域水源地保護工作,不斷提升水源地生態環境,加強水源水質檢測能力,完善落實水系應急處理預案。建立城內河流各部門聯動監測機制,推進區域水壞境保護規劃的實施,完善供水、排水防護措施,提高工藝改造和處理能力建設,建立完善的區域水環境安全保障應急監測聯動機制。
4 結束語
通過上述對綏芬河水系水環境現狀問題的分析,讓我們認識到保護河流水環境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根據上述綏芬河水環境現狀,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環境污染與破壞。正確處理城市建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把保護水環境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中,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