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污染問題一直是人們極為關注的一種環境污染現象,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人們在探討污染源的問題上往往以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造成的水污染源為主,其實農業面污染源也是不可輕視和忽略的。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分析,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主要有三大污染源: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農業污染源。而其中前兩者被稱為點污染源,農業廢水由于其進入水體的方式是無組織的又被稱為面污染源。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宏觀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3 年開始,為了打破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國家將"三農問題"作為政策關注的焦點問題,力圖通過國家政策傾斜解決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我國農業發展問題也隨之受到廣泛關注,農業迅速發展。
然而,在大力發展農業的過程中,雖然現代農業所占比重較高,但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流,由于缺乏科學、可持續的指導思想,加之現實經濟、社會等條件制約,農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污染問題凸顯,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
而在農業污染中,農業水污染尤為嚴重。我國作為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國家,傳統農業粗放灌溉包括過度施肥、施藥等造成了農業水污染問題越發嚴重,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此外,我國作為一個水資源空間、時間分布嚴重不均衡,人均水資源總量極低的國家,農業水污染問題也進一步引起了國家的用水危機、糧食生產危機,而農業水污染作為水體污染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前提下解決農業水污染問題尤為必要。本文通過對各類農業發展較為均衡的農業大省首府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目前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存在的普遍問題,并進一步解析其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及對策建議,希望為相關研究做出貢獻。
全文共分 6 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論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論述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農業水污染的種類及特征,并從理論角度分析了農業水污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長春市農業用水現狀和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介紹了長春市農業用水現狀及農業水資源存在問題。
第四章:長春市農業水污染成因,從包括區位情況、企業發展情況、農業發展情況等角度對長春市農業水污染成因進行分析,為對策建議奠定理論基礎。
第五章:應對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措施,主要介紹了應對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的原則,并結合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成因提出了包括修建河道,降低排放量,提高河水自凈能力;引進先進技術,合理排放污水;科學合理種植,控制農用化肥投放量;構建城、鎮、鄉、村一體化污水處理體系;完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配備糞尿分流系統;加大政府宣傳,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環保意識等在內的對策建議。
第六章:結論。
關鍵詞:農業水污染;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長春市
目錄
摘要
第 1 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1.2 選題目的及意義
1.2.1 選題目的
1.2.2 選題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內研究現狀
1.3.2 國外研究現狀
1.3.3 國內外研究評述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 2 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農業水污染的涵義
2.1.2 農業水污染的特征
2.1.3 農業水污染的種類
2.2 論文的理論基礎
2.2.1 可持續發展理論
2.2.2 環境經濟理論
2.2.3 農業環境學評估與評價理論
第 3 章 長春市農業用水現狀和農業水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長春市農業用水現狀
3.1.1 長春市農業概況
3.1.2 長春市農業水資源概況
3.1.3 長春市農業用水現狀
3.2 長春農業水資源污染現狀
3.2.1 長春市自然環境變化對農業水資源污染現狀
3.2.2 農業快速發展對水環境污染現狀
3.2.3 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對水環境污染現狀
3.2.4 農村垃圾不合理排放現狀
(1)生活垃圾處理
(2)工業垃圾處理
第 4 章 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成因分析
4.1 自然地理環境限制
4.1.1 區域內河流體系小,自潔能力低
4.1.2 農村基數大,分布散,污染源頭多
4.2 農民環保意識低
4.2.1 環保教育不足
4.2.2 不同階層環保觀不同
4.2.3 垃圾處理方式粗放
4.3 工業化污染嚴重
4.3.1 工業生產垃圾未處理排放
4.3.2 鄉鎮企業沿河建廠
4.4 政府部門環保重視不足
4.4.1 基礎設施投資少,污染處理設備落后
4.4.2 環保制度不完善,缺乏相關政策法規
第 5 章 長春市農業水污染問題的解決對策及措施
5.1 應對原則
5.1.1 因地制宜原則
5.1.2 可持續發展原則
5.1.3 農業節水原則
5.2 主要對策及建議
5.2.1 修建河道,降低排放量,提高河水自凈能力
5.2.2 引進先進技術,合理排放污水
5.2.3 科學合理種植,控制農用化肥投放量
5.2.4 構建城、鎮、鄉、村一體化污水處理體系
5.2.5 完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配備糞尿分流系統
5.2.6 加大政府宣傳,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環保意識
第 6 章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