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生態效益,退耕還林(草)。
1 前言。
黃土高原地區位于我國中北部,其范圍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山西、內蒙古、陜西和河南7個?。▍^)的全部或部分地區,總面積約64萬km2,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67%.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是我國生態問題集中體現的地區,也是我國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區。
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影響著黃河的生態安全,長期制約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民國時期,李儀祉、張含英等人先后主持的黃委會就十分重視黃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學者們也開展了水土保持研究。建國以后,國家對水土保持工作愈發重視,將其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的軌道。20世紀80年代后,全國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先后開展了小流域治理、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國“八大片”治理(黃土高原有無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等)、“三北”防護林建設等[1].后來開展的退耕還林(草)工程、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大型生態工程,對土壤侵蝕控制、生態建設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們對環境的干擾也在逐漸減輕。這些都導致了地區生態和環境的明顯變化[2-4],如植被覆蓋度增加、黃河輸沙量減少、居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為全面掌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狀況的動態變化,2014 年開始,中科院組織開展了黃土高原生態工程生態成效綜合評估工作。本項評估工作以黃土高原地區相關野外站的不同尺度監測及生態系統關鍵過程長期研究為基礎,以遙感解譯成果數據(表 1)、社會經濟年鑒、水文氣象觀測數據等為基礎,以一組指標測度體系(包括治理措施、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土壤水分、土壤侵蝕、徑流泥沙、糧食和收入等)為對象,利用多種模型(如土壤侵蝕模型 RUSLE/CSLE、植物生長模型DSSAT、土壤水分模型模擬和植被承載力模型SWCCV、土壤有機碳模型RothC等)和統計分析方法(包括DPSIR概念框架、TOPSIS熵權法、向量自回歸模型和結構方程等),在地塊/農戶、小流域/典型生態工程/典型樣區、行政區/侵蝕和地貌區等多種尺度上,對土地利用和植被覆蓋變化、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進展、治理過程中河川徑流、土壤侵蝕強度和社會經濟變化等進行綜合分析與評估,形成黃土高原生態工程成效評估報告以及工程后期建設方向與可持續經營管理建議。
2 水土保持與生態治理的成效。
2.1 生態治理措施面積核查與動態變化。
通過對黃河上中游地區 186 個縣級行政單元 2000-2012 年歷年統計的水土保持措施數據整理和核查,得到該區逐年的水土保持措施總面積(表 2),目前潼關以上地區保存各類水土保持措施面積約 1 474 萬 hm2,其中梯田面積為 349 萬 hm2、人工林面積為 747 萬 hm2、人工草地面積為 258 萬 hm2、壩地 18 萬 hm2、封禁治理面積為102萬hm2.
2000 年以來,黃河上中游地區梯田面積逐年增加,尤其是2000-2006年增加較快,2007年以后逐年增幅趨于穩定;林地面積自2000年以來逐年增加,至2010年增至最大值 748.79 萬 hm2,之后林地面積趨于相對穩定;2000 年以來,草地面積逐年增加,其中 2000-2007 年增長緩慢,之后快速增長至 2011 年,隨后增幅放緩;壩地面積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于 2007 年增至最大值 21.44 萬 hm2,后壩地面積逐年減小至 2011 年,后趨于相對穩定;封禁治理面積自 2000 年起增長較快,于2005年達到最大值104.07萬hm2,后趨于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