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過程中,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和以及這種努力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以下是學術堂為大家總結的關于《關于生態文明的論文》共5篇,僅供參考。
摘要:毛澤東作為共和國事業的締造者, 在生態文明方面有著較為清晰的思路, 為中國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和有效的探索, 因此深入發掘毛澤東關于生態文明思想的一些言論思路所蘊含的時代價值, 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社會, 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 人與自然; 啟示;
【第一篇】論文題目:淺析毛澤東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
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過程中,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和以及這種努力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既包含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意識、法律、制度、政策, 也包括了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 戰略理論家, 他一生中寫下大量手稿, 作過許多講話和談話, 其中不乏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 這些都是極為豐富和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在多年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中, 不斷調查、關注當時中國所面臨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所以我們通過梳理毛澤東關于生態文明思想的一些言論, 來理順這些思想的發展理路、中心思想, 深入發掘這些言論、思路所蘊含的時代價值, 對于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學發展觀, 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社會, 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通過對比總結, 毛澤東思想關于生態和環境的觀點和思想, 大體可以整理出控制人口均衡發展思想、興修水利的思想和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等。
一、控制人口均衡發展思想
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適應能力相協調,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各種生態文明觀的核心問題。所以建設生態文明, 首當其沖必須解決好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之間兩者之間互相制約、互相影響, 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失衡都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從而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毛澤東的控制人口均衡發展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結晶, 構成了毛澤東生態文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毛澤東在“大躍進”年代, 片面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是好事”、“人定勝天”等言論, 并且正確看待這些理論提出的實際背景和現實需求。毛澤東控制人口均衡發展思想起源于建國之初, 發展于文革后期, 主要反映在他提出的關于“有計劃的生育”這一論斷, 當然這些思想來源于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 是關于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論淵源。這中間也包含了黨中央第一代領導人的思想結晶以及其他專家學者的廣泛調查研究。
在解決中國人口發展問題同其他事業相協調的過程中, 毛澤東大膽探索、積極創新, 確定了“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國策。在毛澤東的積極敦促下, 1971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了我國第一份計劃生育國策報告:《關于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 這份報告以政府的立場明確提出要第四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 努力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 爭取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 把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10%左右, 把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15%以下的目標。以這份報告的出臺為契機, 上至國家部委下到基層農村, 都將計劃生育工作放在非常顯要的位置來抓。通過實行積極的計劃生育政策, 截至目前, 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 為我國減少人口增長近4億多, 切實緩解了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 同時為世界控制人口均衡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毛澤東的控制人口均衡發展觀點的提出, 對我國從根本解決人口過多問題、實現人與自然承受力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行逐漸深入的計劃生育政策, 有效地改善了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局面。這些重要觀點思想, 為我國目前的計劃生育工作, 為促進人的的科學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二、興修水利的思想
中國有史以來水患頻發, 歷代都把治理水患當成國家建設中的大事, 也一直是廣大人民的迫切愿望。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的締造者, 一直堅持認為治理水患、興修水利工程是關系到國家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的大事。在我黨成立之初以及早期革命時期, 毛澤東就多次指出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后, 在毛澤東興修水利治理水患思想的指引下, 新中國的各項水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治理淮河、黃河、荊江等水域的大型水利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三門峽水利樞紐, 以及隨后70年代, 湖北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設相繼開展。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為抵御洪澇災害, 促進工農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毛澤東又結合不同流域的不同治理情況, 先后提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分流域綜合治理的思想, 這些指示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水患對全國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威脅。而毛澤東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也是基于人的主動性, 能夠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 加以利用, 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而絕不是像有些西方學者簡單地把這句話當成毛澤東人類中心主義的論調。因此我們說, 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的初期, 在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非常艱苦的年代, 能夠不斷堅持把水利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顯示了他對于國家建設長遠的戰略眼光。
對待水利工程建設的問題, 毛澤東有“截斷巫山云雨, 高峽出平湖”的詩人般的構想, 又有舉國上下大辦水利工程的實踐探索。關于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的思想毛澤東是生態文明觀的重要體現, 是對新中國水利工程建設經驗的總結和開拓, 是辯證唯物主義要求的客觀地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踐探索, 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觀, 為科學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等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毛澤東興修水利, 治理水患的思想指引著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正確發展方向, 促使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事業獲得長足發展, 也為我們今天正確認識自然規律, 科學把握和利用自然規律,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提供了非常深厚的借鑒。
三、環境保護思想
建國之初, 國內工業發展屬于一窮二白的境地, 毛澤東非常清晰的把中國定位為一個大的農業國, 把當時的任務定位為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 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當時整個國家對工業化非常期盼, 但是毛澤東在充分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之后, 清楚的認識到人與環境必須協調發展, 不能盲目搞工業化, 我們通過梳理, 可以把毛澤東環境保護的思想整理出三個方面:
(一) 環境污染治理思想
新中國成立以后, 環境污染治理的思想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國際局勢的變化, 國內政治的動蕩,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給環境污染治工作扣了“資產階級環境理論”的帽子, 從而否定環境治理工作的必要性, 甚至全面否定環境問題的存在。這些觀點直接造成文革后期國內生態環境問題凸顯, 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受到嚴重的威脅。對于這些情況的發生, 毛澤東高度重視, 促使黨中央國務院在1973年8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統一部署, 并且確定了把環境保護工作看做工農業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來抓, 這次會議以后, 我國環保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這也標志著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將環境保護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
毛澤東環境污染治理的思想是將馬克思主義環境倫理觀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和創新, 這其中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很多同志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陳云等都對環境污染問題做過專題論述, 包括一些專家學者都進行了廣泛調研和系統研究, 這些論述和研究為毛澤東能夠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這些環境污染治理的思想也構成了毛澤東生態文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植樹造林思想
新中國成立之初, 國內外每年都有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的發生,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千頭萬緒, 但是毛澤東對中國當時的國情判斷準確, 對于由大的農業國向強的工業國過渡的定位非常準確對于農林牧三者發展關系上的處理上也有非常明確的認識, 所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始終在黨和國家日常工作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作了新的定義和闡釋對林業發展、植樹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悉心努力下, 在毛澤東植樹造林思想的引導下, 我國綠化面積持續增加, 綠化率明顯上升, 農、林、牧業得到了全面健康快速的發展。倡導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思想, 是毛澤東把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理論運用到中國的具體建設實踐中的有益嘗試, 植樹造林思想的切實實踐, 同時對毛澤東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認真學習領會這些思想, 對我國當代的林業發展, 綠化事業, 環保事業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 水土保持思想
社會主義改造初期為了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需要增加農業積累從而實現農業機械化, 國家制定了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工作目標, 由于生產力水平和機械化水平低, 單位產量不高, 只能靠擴大種植面積來提高產量, 當時的計劃是準備墾荒四億畝至五億畝。來解決逐年人口增長的糧食需求及相關商品和工業原料的需求。開墾荒地的初衷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工商業發展的原料問題, 但是如果過度開墾或者開墾不當, 就會造成水土流失。
毛澤東從社會主義改造伊始就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點工作, 他多次強調開荒要以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為限, 保持好開荒跟生態的平衡關系。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毛澤東指出對待全國各地開荒種糧的問題, 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要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 進行區別對待。他曾經指示要求:“在進行農業生產時, 必須注意不要因開荒引起水患, 不要因爭地引起人民不滿”.在他的直接關注下, 國務院在1956年設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 專門領導管理水土保持的具體工作。與此同時, 毛澤東、周恩來, 陳云等多次親臨長江、黃河、淮河、荊江等主要水道, 調查研究水土保持的實施情況, 強調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毛澤東還為離山縣《依靠合作化開展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寫下了批文, 認為這個經驗是可以作為黃河流域各縣以山區的參考。毛澤東水土保持的思維貫穿于開荒糧食大生產的過程中, 這些思想, 在后來的工農業建設中都得到了體現。所以, 毛澤東水土保持的思想是其生態文明觀念中重要的一環。
綜上所述, 毛澤東的生態文明思想雖然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 但是毛澤東關于生態文明的觀點和思想卻是十分豐富的, 這些思想是馬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是把馬克思人與自然理論同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的產物, 這些思想對于解決目前生態環境中存在的新問題、老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 深刻理解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理論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我們要立足現階段國情,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堅持從毛澤東思想中發掘理論支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為開拓中國特色生態文明之路勇敢探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