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山多地少、地形復雜破碎, 雖然全市生態環境總體穩定, 但存在局部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環境容量超標等問題.重慶市以維護和改善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 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國家級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以及其他有必要嚴格保護的各類保護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為構建國土空間全域生態保護格局提供科學支撐.
生態問題
重慶市生態系統主要為森林、農田和灌叢三種類型, 占比分別為42%、34%、14%, 面積總量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0%.近年來, 重慶城市空間擴張迅速, 農田和灌叢的面積均有不同程度地減少, 但在退耕還林等政策的促進下, 森林面積有小幅度的增加.另外, 全市濕地保護良好, 濕地面積呈顯著增加趨勢.全市生態系統總體穩定, 但生態保護仍面臨一些問題.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沖突明顯.礦產資源開發和農林產業布局中生態重建滯后、水利水電資源開發中的河流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旅游產業的破壞性開發等問題, 導致部分區域植被覆蓋率降低, 山地生態系統退化較為明顯, 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及生態功能的有效性.
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根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 重慶市維管植物中近危及以上的物種共402種, 占6.8%.其中, 32種為極危、74種為瀕危、188種為易危、108種為近危, 受威脅指數為9.24%.絕大多數受外來物種威脅的區域均位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生物多樣性維護重要區范圍內.
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突出.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廣、強度高、總量大, 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3萬平方千米, 占總面積的36%.其中, 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1.9萬平方千米, 占侵蝕總面積的63%.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和東南部的水土流失敏感區, 極易引發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
部分地區石漠化未能有效遏制.作為全國石漠化最為嚴重的省市之一, 重慶市現有石漠化面積9256平方千米, 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1.2%.酉陽、巫溪、彭水、巫山、奉節等區縣石漠化所占面積比重都在15%以上.目前, 石漠化綜合治理雖有成效, 但部分地區石漠化仍未有效遏制.
局部區域環境污染仍然存在.一是部分地區水污染仍須治理.全市納入監測的77條次級河流中, 龍溪河、大溪河等河流部分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三峽庫區支流富營養斷面有增無減, 三峽庫區水質改善壓力倍增.二是部分地區空氣質量仍須提升.重慶市位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 酸沉降通過對植被生長狀況的改變影響著區域生態系統功能.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一是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采用降水貯存量法, 即用森林生態系統的蓄水效應來衡量其涵養水分的功能.重慶市大部分地區水源涵養能力強, 屬于水源涵養重要區;全市水源涵養功能變化明顯, 東北東南兩翼明顯強于中西部地區;同時重慶市的水源涵養功能受降水的影響較大, 東部地區降水總體多于西部地區, 其水源涵養功能也更強.
二是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重要性評價.從區域生境質量、生境稀缺性兩個方面評價區域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根據評價結果, 重慶市生境質量總體偏低, 人為干擾因素強, 生境質量高與較高的面積僅占全市總面積的18%;同時生境質量空間差異明顯, 兩翼地區明顯優于中西部.總體而言, 重慶市東北翼地區的生境質量最高, 其次是東南翼, 渝西地區的生境質量偏低.
三是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評價.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進行土壤保持功能評價.根據評價結果, 重慶市土壤保持功能總體較弱, 侵蝕面積大, 全市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較低與低的面積達到總面積的91.5%;空間分布上看, 土壤保持功能區域差異明顯, 與植被覆被分布情況密切相關.
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性評價.一是水土流失敏感性評價.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進行土壤侵蝕強度評價.根據評價結果, 重慶市土壤侵蝕以輕度和微度侵蝕為主, 兩者土壤侵蝕面積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7%;從空間分布上看, 極重度和重度的土壤侵蝕主要集中在渝東北和渝東南, 主城區以及中部偏北的長壽和墊江縣地區均為輕度和微度土壤侵蝕.
二是石漠化敏感性評價.石漠化敏感性評價主要考慮基巖裸露率、植被和土被覆蓋率、土層厚度等指標.根據評價結果, 重慶市石漠化發生率高, 中度石漠化的面積5269平方千米, 占石漠化總面積的56%;石漠化空間分布差異明顯, 渝東北和渝東南碳酸鹽巖分布廣, 石漠化面積大, 石漠化程度高.
三是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格局評價.采用森林退化指數來評估森林是否退化以及退化的程度.根據評價結果, 重慶市生態系統退化等級以重度和極重度退化為主, 全市森林退化極重度和重度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38.30%;從空間分布上看, 全市森林退化主要分布在渝東南、渝東北和渝西北地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分析
嚴格遵循劃定的科學性、整體性、協調性、循序劃定等原則, 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的技術要求, 結合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情況, 通過科學評估形成初步生態評估結果;利用各類禁止開發區、遙感影像、地理國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調查等基礎數據, 最終確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全市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21838平方千米, 占全市總面積的26%, 包含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5類12條.其中, 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等現有各類受保護區域的面積為9992平方千米, 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46%;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公益林等尚未設置保護區的區域面積為11846平方千米, 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54%.
全市生態保護紅線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生態保護紅線和水土保持功能生態保護紅線為主, 面積分別為12827平方千米和5648平方千米, 分別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58%和25%.
生態保護紅線的協調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協調性.重慶市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生態紅線分布的面積和比例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總確定的生態功能區基本趨于一致.其中,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中劃定生態紅線面積占該功能區總面積的52.4%.
二是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協調性.重慶市生態紅線劃定結果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高度協同, 重慶市國家四大生態功能區中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了全市生態紅線總面積的85%.其中, 三峽庫區土壤保持重要區內生態紅線分布最多, 占了全市生態紅線總面積的41%, 符合國家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的總體戰略方針.
三是與土地利用協調性.重慶市生態紅線劃定結果與全市土地利用實際情況一致.生態紅線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態用地為主, 占了紅線總面積的81%.區域內分布的耕地、園地占紅線總面積的17%.此外, 生態空間內夾雜少量生產、生活空間, 僅占紅線總面積的0.38%, 為后期生態紅線的管控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與城鄉建設協調性.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與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等進行空間疊加分析發現, 兩者在空間上基本無重疊, 少部分重疊主要包括道路、水庫等基礎民生建設工程, 說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對于重慶市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存在較大阻礙, 既有利于配套措施的出臺, 也便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
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責任主體, 加強紅線保護監管.明確各級黨委、政府是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主體, 要求環保、發改等部門加強統籌協調, 形成工作合力.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 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的開發建設活動, 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通過勘測定標和實地調查, 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地、上圖、入庫.加強生態紅線監管保護, 建立"天、地、人"一體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 進行實時動態監控, 嚴肅查處破壞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生態環境的行為.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巡查制度、現場核查制度、分析報告制度, 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基礎信息調查制度, 夯實動態監管基礎.
制定生態修復方案, 鼓勵生態區域人口和產業轉移.針對生態保護紅線內各種用地性質、權屬、生態狀況, 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和生態修復項目.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權責一致、統籌兼顧、逐步推進的原則, 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功能為目標, 建立財政資金補償和市場化補償相結合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農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鎮和縣城聚集, 或者就地轉化為政府資助的生態環境保護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充分利用促進就業等相關政策, 促進生態保護紅線內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出臺相關優惠政策, 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內工礦類產業逐步退出、轉移.
制定評估考核制度, 加強社會監督.定期對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域的生態功能變化趨勢進行定量評價.建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發布和公眾意見反饋渠道, 擴大社會公眾在參與生態保護紅線管理中的知情權、話語權, 鼓勵公眾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監督.建立重大問題的政策研究機制和專家論證制度、重大建設項目公示與聽證制度, 加強社會各層面的公眾參與, 強化決策和實施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