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北方的五大秧歌比較研究
【第一章】我國北方冀東秧歌的特點分析緒論
【第二章】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三章】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四章】我國北方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第五章】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冀東秧歌具體特征探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我國北方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因為秧歌是舞、樂、歌、戲多位一體的綜合藝術,所以研究秧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舞蹈上,而應該作為系統工程全方位的研究。本章所論述的既是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秧歌的伴奏有兩種形式:一是鼓樂齊鳴的伴奏,二是只有打擊樂的伴奏。秧歌的演唱也有兩種形式:有伴奏的演唱和無伴奏的演唱。演唱包括獨唱、對唱、領唱、齊唱等多種形式。有些地區的群體演唱還有某些多聲部音色。以下將我國北方五個地區的秧歌分別論述。
4.1 冀東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縱觀我國北方所有秧歌的伴奏,幾乎無一例外的采用吹打樂的形式。冀東秧歌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吹打樂的聲音宏大,穿透力強,適宜在室外演奏;二是民族樂隊中只有吹打樂可以在行進中演奏,伴隨秧歌隊的“過街秧歌”非她莫屬。三是樂隊編制“少而精”,主辦方節省開支。
冀東秧歌的主奏樂器是兩支大桿嗩吶(民間藝人叫“喇叭”),它是秧歌樂隊中唯一的旋律樂器,屬于民族樂器中吹管組的簧片樂器。音域從小字組的 b 音到小字三組的 e 音-將近兩個半八度。音色簡約質樸與雍容華貴兼而有之。值得提出的是:它的構造、形制不同于專業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嗩吶,律制也不是十二平均律,更不是民族樂器廠家所生產,而是出自“原生態”嗩吶藝人的手工制作。
冀東秧歌樂隊的打擊樂器包括大鼓、小鼓、中镲、小镲等。大鼓主要用于排街秧歌,小鼓大都用于場子秧歌,鼓手在秧歌伴奏中是領奏者,優秀的鼓手人稱“花鼓王”,能伴隨秧歌音樂敲出好多生動的鼓點。藝人管“镲”叫做“板”,很顯然,他在伴奏中是擔任擊拍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打擊樂器比旋律樂器嗩吶更為重要,因為旋律樂器還有休止的機會,但打擊樂卻永不停歇--除非秧歌演唱結束了。
在談到秧歌伴奏時,筆者不得不提及我國北方的鼓吹樂班社。因為北方的秧歌舞曲大都是在民間鼓吹樂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鼓吹樂班社的組織形式老百姓叫做“鼓樂棚”,也有的地方叫“鼓樂房”或“吹打班”,其成員大多是職業藝人。他們平時主要為民間的紅白喜事奏樂服務,每逢年節秧歌活動盛行時既受聘擔任秧歌樂隊。北方的鼓吹樂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已經初具規模,歷代藝人通過嚴格的師徒傳承和市場競爭,積累了大量優秀的鼓吹樂曲目。當他們加盟到秧歌樂隊的時候,勢必將吹打班社的保留曲目帶到秧歌音樂中,于是,吹打樂曲也就成了秧歌舞曲的重要來源。
冀東秧歌的主要曲牌有《句句雙》《大姑娘愛》《柳青娘》《鬼扯腿》等。以下僅以流行最為廣泛的《句句雙》為例:從以上嗩吶曲牌中我們不難看出:冀東秧歌曲的速度變化一般呈慢--中--快的格局,調式多采用民族七聲清樂音階,以宮、徵、商三種調式居多,旋律風格清新質樸,尤其是全曲從頭至尾幾乎每個樂句、樂節都使用了重復手法(或嚴格重復或變化重復),恰如其分的體現了曲名“句句雙”的結構定義與主題發展的手法。
4.2 膠州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傳統的膠州秧歌樂隊由嗩吶兩支、堂鼓一面、大鑼一面、鐃鈸一副、手鑼小鑼各一副組成。后來隨著秧歌小戲的發展,又加進了管子、笙和一些弦樂器。膠州秧歌的伴奏由打擊樂、嗩吶牌子、民間小調三大部分組成??傮w感覺是質樸直率,曲調流暢,收起利落。
“跑場秧歌”,使用較多的曲牌是《得勝令》,這是一首套曲結構的樂曲,換調、轉調頻繁,篇幅宏大?!靶蜓砀琛钡某S们朴小栋税濉贰稉侓せ返?,前者悠揚婉轉,后者輕松歡快??v觀膠州秧歌音樂的調式,以徴調式、宮調式居多,商調式、羽調式次之,基本沒有角調式。
膠州秧歌的打擊樂在秧歌伴奏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有開場鑼鼓、變場鑼鼓,還有配合演員出場亮相的長鑼鼓點以及伴隨特色舞姿的“扭子”鑼鼓點。膠州秧歌有著“快發力慢延伸”的舞蹈節奏特點。一般是用旋律優美、音調多變、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郁的羽調式的民間吹打樂伴奏,音樂中用大量的附點音符來表現膠州秧歌“慢做快收”的動律特點。音樂在前面四分之三的時間里展開,而后面的四分之一則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在重拍上,使得力度的展開有較長的延伸感,這種力的展示,恰巧符合膠州秧歌“抬重、落輕”的特點,將“抻”和“韌”的感覺充分的表現出來
4.3 陜北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陜北秧歌的樂隊構成與北方其他秧歌的樂隊異同參半,除同樣使用兩支嗩吶與鼓、镲外,另增加了長號(說明)和铓鑼(說明)。而且演奏程序也有所不同。未正式奏樂起舞前,首先由長號“掌號”(意即序奏或導入),這是由兩個純五度泛音構成的號角型音調。隨后是打擊樂起奏,緊接著嗩吶奏我國西北地區很流行的一首牌子曲--《大擺隊》,秧歌隊員隨音樂演繹大場秧歌。
《大擺隊》是一首古老的樂曲,舊時又叫《將軍令》。其音樂風格滄桑激越,頗具氣勢,與熱烈粗獷的秧歌融為一體,大有古代先民軍隊出征之勢。以下是《大擺隊》的部分旋律譜:…… 從以上秧歌曲中我們可以發現:該曲具有典型的燕樂徵、商交替調式的特點,音樂發展大量使用了引伸、承遞等手法,運動中的均分節奏不時進入同音反復的節奏長音,以此形成結構斷句,使音樂顯得大氣磅礴,多次使用音型的重復,給人以熱烈奔放之感。
陜北秧歌中還有一首重要的牌子曲叫做《疊斷橋》(又名《打娃娃》),與《大擺隊》的風格迥然不同,更接近于內地秧歌曲的風格。除了牌子曲外,秧歌樂隊也經常演奏一些民歌音調,如:《信天游》《打連城》《梳妝臺》等。這些民歌音調或原樣反復,或加入一些簡單的變奏。由此可見,陜北秧歌的伴奏音樂具有較大的包容性,是多種風格并存的態勢。
4.4 汾陽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汾陽秧歌的伴奏沒有絲竹管弦等旋律樂器,而完全采用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
在這些打擊樂器中,有的兼有道具與樂器的雙重屬性。在表演武場秧歌時,每個角色都身兼二職,既是秧歌演員也是樂隊隊員,如:武士磕花棒()、丑角打腰鼓、少女篩小鑼。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向大鼓、大鑼、鐃鈸、亮鑼等另有專人演奏。如此獨特的表演方式,使場內場外的金石之聲渾然一體,構成一部沁人心扉的民間民俗交響。以下是部分打擊樂鼓點。
4.5 撫順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東北撫順滿族秧歌伴奏音樂與漢族秧歌有很大的不同。據新賓滿族老藝人介紹,他們幼年所見的秧歌是不用嗩吶伴奏的,只用打擊樂器鼓和鐃鈸。時至 1987 年,有學者在滿族聚集地考察時,還曾發現滿族秧歌專用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面大鼓。早期的滿族秧歌借用了薩滿跳神的打擊樂節奏,有“老三點”、“七棒”、“快鼓點”等。所不同的是:薩滿跳神使用的是“單鼓”(既太平鼓),而秧歌使用的是大鼓。中國舞蹈史學者王克芬先生在論及早期滿族的祭祀活動時,曾說到“跳舞擊鼓……三擊為一節”的史實,所謂“三擊為一節”的奏法,正是早期滿族秧歌音樂中的“老三點”.滿族秧歌的伴奏音樂,來源于滿族民間音樂的“原聲腔”.這是最為原始的音樂語匯,其音域幾乎不超過五度,音調簡單粗拙,節奏平平,以五聲調式相鄰的三個音為骨干,構成三音組式的“三音腔”,曲調少有裝飾。完全是貼近語言的宣敘調。以下是1994 年第四屆國際民間舞蹈(秧歌)大賽上,經專業音樂工作者挖掘、搶救、復原的滿族秧歌的音樂主題。 這首秧歌曲完全具備“三音腔”式的旋律特點,其中第三小節弱拍的“6”音被視為加花潤色。上下兩個樂句均未超過五度。上句的骨架音是“角-徵-羽”下句的骨架音是“羽-宮-商”.旋律風格淡雅古樸。此曲的音調也是由滿族傳統音樂發展演變而來,其結構方整,節奏明快,旋律平穩流暢中帶有跳躍。與滿族秧歌中的“小燕飛”“大展翅”“鷹別膀”等舞姿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