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8 年 6 月“限塑令”出臺后,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在轟轟烈烈執行著,各大商場、超市,特別是各知名商場,率先執行。對塑料袋生產的環保要求和塑料袋的有償使用的確讓城市“白色垃圾”減少了。但在占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農民對“限塑令”一無所知,對有償使用購物袋無法接受,在他們的印象中,購物塑料袋是在購物時贈送的,沒有要自己花錢一說。還有,為了方便他們也從來不拒絕使用那些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塑料袋,有的甚至覺得那是購物時的附屬品,沒有得到還會覺得不劃算。小商小販們為了迎合農村消費者的心理,達到自己盈利的目的,從各種渠道購進那些廉價有些甚至是有毒的塑料袋來為他們出售的食品、物品進行包裝,如果是路途遙遠而袋子又薄的話,還要重復使用。比如說出售一斤豆腐要用兩只塑料袋,一個小販一天就要用掉上百只,而這些塑料袋都不是能再次利用的。據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市場上 70%的塑料袋是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這些袋子用后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對農村的水、土壤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有的農民把用過的塑料袋用來生火做飯或是集中焚燒,又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但這一切,他們都沒有覺察到,也沒有在意,他們只是感覺到原來的清澈見底的山塘、水庫、湖泊里不再清澈,漂著星星點點的白色垃圾;暴雨過后河邊樹枝和雜草上掛著的各種塑料袋。而對于濫用塑料薄膜、隨意丟棄塑料制品及焚燒塑料等引起的土壤板結、大氣環境變差、臭氧層遭到破壞等導致的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他們一無所知。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而農村沒有,致使“白色污染“在農村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一些城鄉結合部,不但有農村自身產生的白色垃圾,還有從城市轉移過來的一部分,污染情況更為嚴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狀況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限塑令”在農村是一個盲區,沒有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限塑令”出臺后,在執行時只注重在城市的效果而忽略了農村執行,沒有對農村市場上所銷售和使用的塑料產品加強監管,“限塑令”在農村意識中只是偶爾聽到的一個名稱,具體內容和要求沒有多少人知道,因此,無論消費者或是出售者,都不會去在意,導致農村市場所使用的塑料袋大部分都是不符合國家要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達到環保要求的塑料袋價格高,即便明知是不符合國家要求的產品,因為要免費提供給消費者,不提供又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們想:反正在農村管得比較松或是沒人管,因而購進那些一次性的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塑料袋,在市場上廣泛使用后對環境造成污染。
二、廣大農村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造成
在農村市場上,廣大消費者已經養成用免費塑料袋的習慣,他們不管用后對環境是否有污染,他們只考慮自己的方便、省錢,更沒有主動去抵制使用不符合環保要求塑料袋的意識,同時在這些免費塑料袋使用后,沒有集中收集處理就隨意丟棄或是用來燃火,對環境造成污染。
三、沒有更為理想的替代品來替代已經習慣使用的免費塑料袋
在農村,沒有什么比這些不花錢的塑料袋用起來更為方便、更實惠,因此,在沒有其他理想環保的免費替代品之前,要說禁止使用很難。
“白色垃圾”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別是在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將在短時間內危及整個生態環境。我們要怎樣去防治呢?
首先要從三方面去“防”。
一是在國家政策措施和執行上,要做到城市農村一個樣,達到令行禁止,農村與城市相比還需要加大執行力度,消除“限塑令”在農村的盲區。
(一)要堵住“白色垃圾”的源頭,如果整個市場都沒有那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塑料袋,那些商販想買都無門,又怎么會達不到“令”行“禁”止的效果呢?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對塑料制品的生產嚴格把關,如果生產銷售的不是環保塑料制品,就實行“一刀切”,堅決予以關閉,這樣一來,生產環保塑料制品成本高,價格自然就高,試想:如果每只塑料袋賣到了五元錢,還有多少人舍得用后亂扔呢,重復利用的頻率高了,既節省了資源,又保護了環境。
(二)在農村消費市場,對出售和使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塑料袋的商販,要加大打擊力度,一經發現,嚴懲不貸。如果商販不免費提供塑料袋,必須要有償使用,老百姓就會考慮花了的錢是不是物有所值,用了以后也不會舍得亂扔污染環境。
二是要加大農村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力度,讓廣大農村消費者自覺抵制使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塑料袋,不隨意丟棄和焚燒“白色垃圾”。
要做好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要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手,以實例去說服他們,比如說隨便丟棄的塑料袋被牲畜誤食后生病死亡;板結的土壤讓他們的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焚燒塑料垃圾會造成大氣臭氧層破壞,導致皮膚癌變率高等等。利用各種媒體、各種形式宣傳報道“白色垃圾”的危害,組織老百姓對受到白色垃圾污染的河流、湖泊等進行清理,讓他們感覺到白色垃圾污染環境后的治理難度,從增強農民自身環保意識著手來逐步改變農村環境面貌。
三是提倡、鼓勵農民逐步習慣使用塑料袋的替代品,如紙袋、無紡布袋、提籃及各種輕便容器,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來減少污染。其次是要“治”,對已經造成的“白色污染”進行治理。
對于已經造成的污染,要治理,要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的投資。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對農村環境改善的投資也日益增多,但這些還遠遠不夠,特別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這一塊,基本上沒有新進展。雖然農村住戶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要比城市困難得多,但如果這些有大量“白色垃圾”的生活垃圾既不能做堆肥利用,又沒有集中處理,就只能是隨處亂堆,向河流傾倒等,那些難降解的“白色垃圾”滯留在大自然中,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因此,只有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投資,提高無害化處理率,在相對集中地區修建垃圾處理場,處理周邊鄉鎮的生活垃圾,減少污染。
總之,“白色垃圾”可防難治,特別是在農村,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就要各級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為逐步完成這項任務而不懈努力。